(舞蹈空间)夏商周舞蹈的主要特点
2023-08-18 10:04
戏剧/之家/【舞蹈空间】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夏商周王朝经历了奴隶制的兴起、繁荣以及衰败。在奴隶制时代,等级分化严重,奴隶主支配着一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也使得奴隶主得以更多的享受,乐舞由此而生,并由单纯的娱乐活动向着表演艺术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古代祭祀活动盛行,为祭祀而生的巫舞也开始盛行。夏商周时期的舞蹈是我国现当代舞蹈发展的根源。一、夏商周舞蹈的主要特点(一)夏代的舞蹈夏时期最初兴起的舞蹈是纪功舞蹈《大夏》,这种舞蹈接近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形态,头戴皮帽,上身赤裸,下穿白色的裙子。另外,《万舞》也是当时颇具代表性的舞蹈,这主要是供皇帝欣赏。据相关文献记载,夏朝时期乐舞规模已相当可观。《吕氏春秋侈乐篇》中描绘的“夏桀、殷纣作正是这种场景。(二)商朝的舞蹈商朝不仅仅是奴隶制快速发展时期,更是典型的神权统治时期,因此更加重视祭祀,乐舞也更加兴盛。当时的舞蹈,主要以牛尾、武器为舞蹈用具。舞蹈的用途一般是祈祷与庆祝收成。因此这种舞蹈有点中国武术的形态,这种形态沿袭至今,在现当代舞蹈的发展中也不断融合。
另外,商朝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带着假面具舞蹈。出土的商朝时期的祭祀堆里,就有用于舞蹈的青铜魌头面具,大小不同,可用于戴着跳舞,也可用于悬挂,这足以说明当时乐舞的盛行。除此之外,商朝比夏朝的乐舞奴隶规模又有很大的扩充,郭沫若在其《驳说孺》中提到当时的奴隶人数高达“亿兆夷人”,乐舞奴隶的技艺也有很大提高,出土的裸体两面纹玉人就是当时乐舞奴隶的写照。(下图即是出土的商朝青铜魌头面具及裸体两面纹玉人)商朝时期的舞蹈还将中原乐舞与东南乐舞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三)周朝的舞蹈进入周朝,统治者提倡以礼乐治天下,乐舞愈发盛行。周朝对夏商的乐舞进行了总结与融合,编制出《六代舞》,还有专门供祭祀求雨用的舞蹈《六小舞》。更为不同的是,周朝通过法律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习《六小舞》、学习音乐和朗诵诗文,20岁时要学习《六代大舞》。这些规定,更促成了周朝乐舞的盛况。在巫舞方面,经过商周两个朝代的发展,巫舞不再是专业性的舞蹈,而演变成风俗性的舞蹈中国舞蹈史夏商周,全民参与,人们身穿皮衣与素服,装扮成不同的角色,情景十分热闹。二、夏商周舞蹈对现当代舞的影响(一)夏商周舞蹈与现当代舞蹈的融合夏商周舞蹈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态,虽然距现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仍在舞蹈领域发挥着其根源的作用。
夏商周舞蹈兴起的最初目的是为纪功,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包括以后的祭祀求雨、庆祝等等。现当代舞蹈也都饱含舞蹈者的情感,通过舞蹈表达内心的感受,也就是借物抒情,借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虽然不再是原本的祭祀等祈盼活动,但舞蹈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很好方式。另外,夏商周舞蹈,尤其是商朝以后出现的舞蹈,舞蹈者会戴着面具表演,这无疑是表演中的一种新型形式。现当代舞蹈中,西方盛行的假面舞会其实就具有商朝舞蹈的特点。佩戴面具的目的不同,但都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还有古代舞蹈中,舞蹈用具一般为刀、剑、斧头等武器,这就相当于现在的武术,武术狭义上讲不属于舞蹈的部分,但在广义上,武术与舞蹈有着同样的根源。前面提到,夏商周的乐舞最初是只供祭祀以及统治者、奴隶主观赏所用,到了周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俗化的娱乐方式,被广泛接受与流传。在当今社会,舞蹈已经发展成为男女老少皆可参与的大众娱乐活动,可以说沿承了夏商周舞蹈的发展趋势。夏商周舞蹈中,音乐与舞蹈是不会分离的,舞蹈的表演必定配以音乐,最初是敲打乐夏商周舞蹈对后世的影响摘要:舞蹈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今舞蹈繁荣发展,形式与种类多样,给大众的生活增加了乐趣。
现代舞蹈的根源在于夏商周时期的乐舞,乐舞的兴起与繁荣给现代舞蹈很大的影响与启发。关键词:舞蹈;祭祀;融合;影响中图分类号:J7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196-02(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山西)(下接第199页)中国是舞龙的发源之地,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千百年来,象征着吉祥喜庆、欢乐幸福的舞龙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城乡喜庆佳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龙舞经过几千年的流传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据汉代《春秋萦露》书中记载,当时龙舞形式比较完整: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龙4条,龙可长达数丈。中国人对龙情有独钟,龙的创作素材源源不断,经过多年的创造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相当高的技巧,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形态各有特色,形成了各地域的本土化特征。发源于明末清初时期的青山湖区塘山镇塘山村的青山湖区民间龙舞,经过了油纸扎龙、板凳龙、布龙和节龙百余年不断地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龙戏珠”。一、本地域性特征——细中出粗、柔中显刚南昌市青山湖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滨临鄱阳湖南岸,地处赣江之滨,青山湖畔,横跨赣江南北,东南与南昌县、高新开发区接壤,西北与东湖区、红谷滩新区相连。
南昌市青山湖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多雨低温,盛夏高温炎热,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干燥。青山湖区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着崇文善学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享有“南昌城鼻祖”之美称。二、“巨龙”突显气势——“江南第一龙”称号早在1981年,村里就推出了33节长龙,有70多米,要34个人才能舞动,还需要20多个替补队员和十几名锣鼓队员,通常要100多人上阵。2008年庆祝奥运会举行的庆典活动中,青山湖区龙舞在广场举行了双龙100米,50人的舞龙表演。龙头飞撰、龙身浑圆,舞动起伏跌宕、环环相扣,张弛有致。舞龙表演阵式庞大,突显气势,被誉为“江南第一龙”称号。三、舞蹈、动作变化多样——形成神、灵、熟、妙特征据当地的老艺人回忆,清朝顺治年间此地舞龙动作简单,仅有一字龙、游龙、滚地龙等几个花式,为了调动观众情绪,只能不断重复动作,以延长表演时间。如今,青山湖龙舞改变了过去的舞龙程式,动作变化多样,高潮迭出,由此形成了新的独特的舞龙方式"十六个水族姑娘在龙珠的引龙狂舞”、“磨盘龙”、“龙珠擎天”、“青龙甘雨”、“双龙游海”、“龙舟破浪”、“行云插雾”、“龙脱衣”、“蛟龙翻滚”、“龙盘九天”、“龙回宫”等舞蹈,展示龙的神韵、龙的欢乐、龙的威武,其中包括穿、腾、跳、跃、缠、绕、多套动作,动静结合把男性的阳刚之美与女性的阴柔之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出龙舞的宏大气势与神韵,给观众以强烈的美感,形成了神、灵、熟、妙、和等特征。
神即神韵,精神气韵,这是对舞龙的大势把握;灵即在表演中灵活自如,动作与动作间节奏衔接紧凑,不拖沓、不呆板,层次清晰,节奏明快,变化多样;熟即动作敏捷、娴熟,准确到位;妙即动作巧妙,急缓相间,恰到 好处,充分展示出龙的威武气势与欢快;和即舞龙技巧整体 水平的体现,人心齐,动作配合默契,使整条龙舞气势饱满, 气氛渲染浓烈。 四、服饰、道具——别具一格 青山湖区龙舞创编的《双龙戏珠》改变布纸龙、板凳 龙的道具形式,制作金色龙两条、龙珠两只、浅蓝色水旗 三十二面、幡旗一面。龙珠表演者头戴大红色绸缎扎巾和英 雄球的帽子,上身穿大红色绸缎对襟布上衣,下身穿大红绸 缎便裤,滚金黄色边,腰系金黄色腰带,全身镶亮片;舞龙 者头戴浅黄色绸缎扎巾和英雄球的帽子,上身穿浅黄色绸缎 对襟布上衣,下身穿浅黄色绸缎便裤,滚大红色边,腰系大 红色腰带,全身镶亮片;水族姑娘表演者头戴白色绸缎扎巾 和英雄球的帽子,上身穿白色绸缎便衣,下身穿白色绸缎喇 叭裤,大红色披肩和大红色腰帘,全身镶亮片。 五、龙舞与其它灯彩舞蹈配合, 并加入了戏曲元 素——强化本地域的文化特色 青山湖区龙灯舞由节龙、蚌灯、彩莲船、桃花篮、狮子灯、 踩高跷、采茶灯、大头舞、长绸舞、秧歌、腰鼓、彩车等 10 余种穿插申连而成。
一种是“节龙”,“节龙”场面浩大, 情景热烈,人体舞动粗犷有力,极具阳刚之美;另一种是“板 龙灯”,“板龙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出灯,仪式庄严肃穆、 气势磅礴、雄浑壮观,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尤其是“蚌灯舞” 独具特色,以喜、闹、戏、逗的情绪贯穿始终,并以打击乐 伴奏,以碎步、矮子步、枪背、滚背和吊毛等传统戏曲动作 塑造人物,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和戏曲表演风格。 参考文献: 说龙舞[J].民间戏曲,2009,(10). 青山湖区民间龙舞本土化创编的审美特征 李欣蔓 摘要:在中国的汉民族地区中,几乎乡乡村村都有舞龙的习俗。民间龙舞艺术成为了人们逢年过节时最常见 的一种喜庆娱乐活动。经过多年的创造发展,民间龙舞已具相当高的技巧,各区域风格形态和表演形式上都丰富 多彩,形成了各地区的本土化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青山湖区龙舞的调查和研究, 简析这一区域龙舞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龙舞;本土化;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197-01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2. 青山湖区文化馆江西 南昌 ) 198 199 戏剧/之家/ HOME DRAMA 【舞蹈空间】 Wu Dao Kong Jian 文学艺术和舞蹈艺术隶属于八大艺术门类,相同点使他 们联系紧密,不同点使他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特 征。
“艺术形象”是文学和舞蹈及所有其他艺术种类表达自 我的一个载体和中心。在此,笔者从形象的产生过程和作用、 形象的载体、审美过程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文学形象和舞蹈形 象的异同。 一、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进行 对比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的产生过程和 作用是相同的: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作者和编导在一定的生 活阅历和情感经历的驱动下产生的一种自我表达、自我诉求 的结果;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和 编导对生活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评价;形象的建立都是为了揭 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当然,文学作品和舞蹈作品里的形象也有不少是表现 “物”的,例如:花、鸟、鱼、虫、兽、鬼怪、神仙等等。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作者曹雪芹先生笔下是绛珠仙草 的化身;而贾宝玉的真身是神瑛侍者。以“还泪之说”、“木 石前盟”来贯穿人物形象的描写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再例如 清代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里,蒲松龄先生塑造鲜明的形象 的大多是花妖狐魅的“物”中国舞蹈史夏商周,如:复仇的女鬼、知恩图报的 灵狐、痴情美艳的狐妖等等。尽管这些不同流俗的美学形象, 是作者诗意的想象和浪漫的笔调幻化出来的“物”,但其实 质仍是“人”,表现的依然是人的情感和人的境遇。
而以“物”为形象的舞蹈几乎出现在我国所有的民族中, 如:傣族的鱼舞、孔雀舞;壮族的蚂拐舞;汉族的舞龙舞狮、 朝鲜族的鹤舞、维族的老虎舞、山羊舞、鹅舞等等。通过这 样的舞蹈形象,洋溢的是民族精神,透露的是民族风骨。所 以,“物”即是“人”,是人化了的自然,这些艺术形象必 然都是投入了作者和编导强烈的情感色彩的产物,也是作者 和编导为实现其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的情感载体,也是中国 传统审美中的“托物言志”、“寄物抒情”的表现手段。所 以说,从形象的产生过程和作用来看,文学和舞蹈是一致的, 都是以艺术家为创作主体,通过形象表现或暗示对现实生活 和当下社会的某种喜爱或憎恶的思想倾向。 二、从作品中的形象的语言载体进行对比 在表现形象的语言载体上,他们是不同的:文学形象是 通过文字去描述一个形象,阐述一种风格、叙述一个事件; 舞蹈形象则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的语义性动作或非语义 性动作的“时、空、力”的变化来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故事
推荐阅读:
下一篇: 历史上历代帝王之最,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