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开启夏商周三代文明之旅!
2023-05-11 13:06
(作者:赵辉)2018年5月28日举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并公布研究成果:“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以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历史,真的能代表中华文明的起源吗?二里头文化能“开启夏商周三代文明”吗?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恐怕是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所不能代表的!最简单的原因,夏商周断代工程明确表明4070年前左右是夏王朝的产生年代,而河南洛阳二里头文化最早出现于3850年前左右,早中期二百多年的中国夏王朝夏文化是二里头文化无论如何也代表不了的!更不要说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用晚于夏王朝建立两百多年后的二里头文化开启夏王朝的夏文化,在学理上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这就好比是让亲孙子为爷爷奶奶主持婚礼,点燃了结婚的礼炮,开启了一家三代阖家欢乐的幸福时光。情景很美好,现实很荒谬!况且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表明其为夏民族居民遗存的考古实物。一个止于3550年前、消失于3550年前的考古学文化,又如何开启代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商周文化?生冷的考古器物能否体现并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河南洛阳地区流传数千年的民间谚语“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很真实地反映了河南洛阳的人文历史,以及人们尊重历史的情怀。
商末时期,河南洛阳盆地还是一个并不发达地区,狭窄的洛阳盆地地区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居民城邑。公元前1046年,崛起于“西土”的“西土之人”周氏族崛起,并在周武王的带领下灭亡了华北大平原的殷商王朝。洛阳盆地成为西周王朝从龙兴之地关中平原通往广大华中地区的走廊。为此,周初的周公在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及“四国之乱”后,在洛阳盆地营建“洛邑”,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建设“新邑洛”,成为洛阳建城史的开端。“洛邑”也成为西周王朝王公贵族进出的交通要地,并守护着西周王朝宗周的东大门。“洛邑”的第一代定居者,由来自“西土之人”的管理者周氏族王公贵族和来自东方的被管理者殷商“顽民”所组成,成为洛邑后裔“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谚语产生的起始。
在随后的279年西周时期,西周王朝建立起沟通宗周与东都成周之间的交通要道——“周道”,成为西周王公贵族东西往来的“高速公路”。“周道”西起宗周,东到东南地区的“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终点,洛邑成为周道中的重要城邑驿站,迎来送往“周道”上往来的王公贵族。
“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位于淮河中游的北淝河四方湖畔,曾经是大禹建立夏王朝的国都,殷商时期成为殷商王朝的商都“大邑商”,“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即发生在这里,成为周武王确立的西周东都成周城。东都成周四方湖古城,也成为西周王朝控制东南夷众多氏族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为了稳定殷商旧地成周四方湖古城的稳定局面,周公将其“殷顽民”“迁于洛邑”。因此,“洛邑”的“殷顽民”大多来自于“大邑商”的移民。
对于淮河中游的“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地位,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柏文蔚有过精辟的总结:“大禹导淮,而后又勤治沟洫。同时益掌山泽,弃教播种,淮域之农业基础以定。历夏商周秦,而井田阡陌,农利大兴,邘沟既凿,四渎交通,漕转东南,助西京汴洛之繁荣。可知淮河流域,实吾族农业立国之根据地,而四千年文化产生之中原也。”由此可见,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农业立国之根本,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之中原也。也难怪周武王要将东都成周定在四方湖古城,是因为淮河中游丰富的农业基础可为西周王朝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
淮河中下游地区至今仍然为中国人的粮仓。三千年前的“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自然也成为维系西周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于是,从“中国”成周四方湖古城出发运往西方宗周的粮食车队,源源不断。《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夏商周家具史,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生动地记录下淮河中下游东南夷人民为西周王朝制作粮车、交粮纳贡的生动景象。
位于洛邑的周王朝王公贵族与被迫从殷商旧地迁移来的移民,每天迎来送往一批批从西而来的周王族宗亲与从东而来运送粮食的车队。洛邑不同身份的人,对西来与东来的人群,心情大不同。久居洛邑来自宗周的管理者,看到来自宗周的王公贵族就像看到了祖宗,终于有人来接替自己的职务,能够回到宗周老家与亲人团聚了:“我的祖宗唉,你们终于来了,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对于久居洛邑,来自东夷为西周王朝运送粮食的劳动人民,如见到了家乡的亲娘,亲切热情,“我的亲娘唻!又见到亲人们来了夏商周家具史,想死您们了,家乡的亲人都还好吧?”。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于是,在河南洛阳,“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成为洛邑人们的口头禅,以民间谚语的方式传承下来,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与怀念,是一种相互亲切亲近关系的表达。
对于西周洛邑人口的组成,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人口稀少,地广人稀,如何建设“新邑洛”是周公面对的根本问题。西土的宗周本来人口不多,又要管理扩张后西周王朝广大的土地,周氏族只能从富庶繁华的殷商旧地迁移大量“殷顽民”,来充实“洛邑”的人口,派驻少量的西土之人来进行管理“新邑洛”。为了维持宗周与成周之间的物资运输,也需要从成周的殷商旧地抽调大量的民夫,来维系成周与洛邑之间的交通运输,并成为一种西周王朝管理制度。因此,宗周与成周之间的洛邑,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一批来自西土与东土的东西方居民,来维持“周道”良性运行,“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也成为一种洛邑的生活常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处西土土地贫瘠的宗周,靠什么来维持庞大西周王朝的运行。西周后期创造“宣王中兴”的尹吉甫,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西周青铜器【兮甲盘】铭文“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淮河中游的南淮夷地区的淮夷人,为西周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生活生产物质,并且淮夷“其进人”为西周王朝提供大量的各种人才劳力。显然,这种“其进人”是制度化的,定期、定量、定时为西周统治提供人力。宗周与成周之间“周道”上的“洛邑”,是大量淮夷人的工作地与生活地,并定期进行人力更换。因此,洛邑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西来”与“东来”的人感情虽不同,都有着丰富的感情寄托,成为洛阳“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谚语形成传承的历史人文基础。
在《世说新语》中的《蔡洪赴洛》,对宗周、洛邑、成周四方湖古城的历史与文化,也有过精彩论述:“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蔡洪赴洛以历史故事的形式,陈述了大禹夏王朝的夏文化来自于东夷,周文王周王朝的周文化来自于西羌,洛邑人的文化是由东夷夏文化与西羌周文化所融合形成。因此,洛阳“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的谚语,同样包含了西来的周文王西土之人的周文化与东来的大禹东夷夏文化两种不同地区文化融合于洛阳的历史内涵。
因此,对河南洛阳地区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中华民族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对得起创造伟大中华文明的先民们,为中华民族的过去与未来承担我们应尽的义务,最终还原出中华文明产生的地理地缘真相,以及建立夏王朝,形成夏文化基础的地缘人文特征,不辜负创造华夏文化先民们的艰辛付出。(作者:赵辉)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中国史学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