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夏商周史

周朝时期的音乐是怎么制作的?有过哪些问题?


2023-10-07 16:0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通过耕种和狩猎,以获得食物的来源与生活的继续。两种原始的食物获取方式,也会导致人们对于生活的疲倦。但是在人类智慧的传承下,早就发现音乐可以安慰自己疲惫的身心,使精神获得一定的释怀。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编钟

所以在周朝时期,在社会还是不是特别发达的时期,周人就已经懂得用音乐,来提高自己的生活积极性。在音乐的发展中,周人对音乐的迷恋不亚于如今对歌星的迷恋。为了获得音乐的享受,在宫廷之中,尽是音乐之声。

那么周朝时期的音乐是怎么制作的呢?周朝的音乐,有过哪些风潮呢?在周朝制作音乐的过程中,出现过什么问题呢?在《诗经》以及史料之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一、周朝制作诗歌的方法

当周朝的统治渐渐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无疑给周朝画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句号。作为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其内心对周朝的古老体制有着独钟的热爱。为了让分裂的周朝重归一统,孔子周游列国,提出了恢复礼乐的口号。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孔子及其弟子

在孔子的悲伤与彷徨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礼乐的喜爱。周朝的历史有近八百年之久,而在周朝创立之后,音乐作为主要的消遣方式,一直被分封贵族所垄断。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与贵族所掌握的资源有关。

1、宫廷仪式的需要

在周朝时期,对于百姓的管理,是分封制。为了方便对于国家的统一,通过分封制对国家进行了分级归纳与管理夏商周音乐史,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非常类似于如今教学上的管理。

在一个班级之中,班主任是一把手,与分封制对应的便是天子的位置;班长及班委便是二把手,相当于各路诸侯;各个小组长是三把手,与卿大夫等级;其余没有职位的,便是平民。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分封制

由此,在诸侯以上等级的,都称为贵族。他们不仅掌握着一个地区的绝大部分的资源,还掌握着一个地区的政治行使权。由于其拥有特权,所以他们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便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

可是周武王在设立分封制时,对之前的夏商历史进行了总结。周武王认为夏朝和商朝的毁灭,主要源于贵族生活的糜烂。为了使贵族获得管束,并提高政局的稳定性,其大力发展了礼乐文化。

在礼乐文化的促使下,贵族似乎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生活了,而将目光投向了令人沉迷的礼乐之中。在此推动下,礼乐成为了贵族生活的常态,贵族对于礼乐不仅产生了依赖,还促进了礼乐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2、"用乐配诗"

在贵族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仪式,都需要礼乐来展示自己的文雅与自己的权威。由此,贵族对于音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需求量大,代表需要创造的音乐歌曲便多。而在周朝,制作诗歌时,主要有两种"套路"。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朝贵族与礼乐

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便是结合音乐的曲调,来填写需要的歌词。在各个地区,各个贵族为了展示当地的风采,都会用具有特色的曲目与曲调,来展示自己封国内的特点。而许多文辞的填写,就没有过分的考究。

3、"用诗配乐"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贵族将对曲调的重视转移到了文辞之上。或许是在礼乐的影响下,许多贵族对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为了展示自己所获得的学识,礼乐中的文辞成为了一大舞台。

由此,"用乐配诗"成为了"用诗配乐",但是两者在发展之中,并没有或许排斥,而是共同成为贵族对音乐需要的一种制作方法。可是历史总有向前发展的趋势,"用诗配乐"的制作方法逐渐成为主流,因为不同的文辞,所展现文化与内涵是不一样的。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朝贵族

在周朝诗歌制作获得发展与传承后,诗歌成为了周朝文化的一个载体,承当上了历史的重任,并带领周朝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二、"言古以剀今"的风潮

随着诗歌越来越侧重于文辞的使用,贵族也发现了文辞之中的文化魅力。与曲调相比,文辞的记载更加方便,也更容易传播,而曲调的传承,却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对文辞的推敲中,也掀起了诗歌创作的潮流。在文辞中,不仅可以体现贵族的学识,还能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但是在撰写文辞中,贵族也发现了问题。单纯的书写文辞,总是难以表达自己真正的学识。为了提高文辞中的文化内涵,贵族们发现,将历史带入文辞中,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搭配。

随着诗歌文辞与历史的结合,在礼乐盛行的时代,"言古以剀今"的风潮也由此而起。历史与文辞的结合,也进一步推动了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在这股潮流中,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1、周穆王的例子

在周穆王准备进攻犬戎时,祭公谋父早就意料对于周朝的不利。为了劝阻周穆王放弃进攻犬戎的打算,祭公谋父引用了周文公《颂》中的歌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穆王画像

祭公谋父所引用的诗歌,表达了先王圣德的称赞,所以祭公谋父希望先王之德可以警示周穆王。但是一意孤行的周穆王并没有听从祭公谋父的建议,而是选择继续进攻犬戎,结果导致失败。

周穆王的故事,虽然是一个比较失败的例子,但是周穆王并没有责怪祭公谋父,相对而言,还有一定成功性。祭公谋父的聪明才智,也获得了周朝时期,许多文人对其的认可。由此引用诗歌来劝谏君王,成为了一种风潮。

2、委婉的劝谏形式

祭公谋父的例子虽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其委婉的表达手段,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因为许多君王在进行决断时,势必会有很坚强的意志。即使在客观演示下,已经证明了君王的错误,但是为了自己的颜面,许多君王不肯善罢甘休。

倘若没有委婉的劝谏君王,反而还会导致自己与君王关系的僵局。如果"殃及池鱼",自己将会被君王无情的抛弃,而自己的前途,也有可能因此葬送。所以委婉的表达手法,不仅可以降低劝谏的风险,也为君王留有后退的余地。两者融合共处夏商周音乐史,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3、兼有史料的功效

在王位的传承中,继承先辈的王业无疑是一场重要的仪式,为了现实其中的庄重,对于诗歌的文辞也有严格的要求。为了巩固新一任君王的统治,对于先前的历史进行总结,对于自己的臣子进行劝谏,无疑成为了一种最适合的文辞形式。

如周康王继承周成王的王位时,其过程就非常肃穆典雅。虽然其过程是以丧礼为背景,但是在主调的选择中,庄严的气氛大于悲戚的气氛。在这种政治影响下,文辞与历史的结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朝贵族

在各位诸侯觐见君王时,对于诸侯的劝慰愈发成为了仪式的重点。而在此情况下,音乐中文辞与历史的结合,也有跟好的说服力。"群臣进戒嗣王",不仅象征了君王的统一,更表达了群臣对于君王的忠心。在历史的引用下,许多臣子也希望可以将自己的事迹,与历史相挂钩。

三、周公辅政时期的乐歌

周朝近八百年的统治历史,不得不佩服周武王的政治智慧。其用简单的形式,在无形中规范了大臣的价值取向并引导了世人对于君臣关系的认知。在礼乐的引导下,周朝的统治之内,大都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公像

如周公辅政,将大权重新交给周成王,就是礼乐文化下,最好的价值体现。因为礼乐与历史的结合,共同凝结出了一个璀璨的文化导向,使世人按照这条正确的人生导向,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所以,想要进一步了解周公归政的美好事迹,遗留下来的诗歌便成为了最好的历史佐证。从诗歌的细节中,便可以观察到周朝诗歌的进一步发展。

1、《周公之琴语》的内容

《周公之琴语》作为周公与周成王对话的话本诗歌,文辞之中表达了君臣之间的敬重关系。但是为了凸显周成王的地位,在记载其中的对话过程中,周成王的内容占了了绝大部分。

其中总共有九首半,周公占半首,周成王占九首。在语言风格上,大概一致,典雅古奥,其中所用的词句,与西周金文相合。由此可知,这很有可能是西周史官的记述,或者是西周后人为了纪念周公所作。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朝官员

在表述过程中,使用了"元纳启曰"式的记述体,展现了周公与周成王的关系。周公主要说了"无悔享君,罔坠其孝,享惟慆币,孝惟型币",以表示对周成王的劝谏。而周成王对于周公的回答,大都是"敬之敬之,天惟显币,文非易币"的告诫类语言。

在全诗结构中,也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君臣之间的对立,"元启纳曰"的有机成分,进一步证实了其中的可靠性。作为一首写史写实类的诗歌,严谨的划分于固定的格式,似乎是证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2、《诗经》中的内容

众所周知,《诗经》是有孔子整理编篡而成。当然,《诗经》里的诗篇并不是孔子所写。孔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礼乐制度的热爱,以及打算以规范的诗歌文本来进一步维护礼乐制度。

在编篡《诗经》的过程中,孔子对各地的诗歌都进行了考究。作为周朝时期的文化代表,熟悉诗歌,意味着学识渊博。所以,与《周公之琴语》相比,《诗经》的力量更加强大。而《诗经》在选材过程中,也从《周公之琴语》中收录了一篇诗文。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诗经》

在《诗经·周颂》篇内,《敬之》的内容与《周公之琴语》中周成王的"元纳启曰"一诗相似。很有可能是编篡者,在审视《周公之琴语》篇时,故意所为。因为在《敬之》中,写到"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因为《诗经》是整集而成,大部分诗文都是收录。所以从《周公之琴语》中进行取材,非常正常。也正是《敬之》篇的出现,佐证了《周公之琴语》记载的正确性。所以,《敬之》的内容也是对周公之事的进一步体现。

3、君臣相敬的表达

在两首诗歌中,都以周公与周成王的关系为蓝本,讲述了周公与周成王的故事,那么周公与周成王之间,还有什么样的细节呢?

在周武王逝世之前,天下刚刚夺取,还没有稳定。按照嫡长子制,是要将王位传给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可是周成王年纪尚小,还不足以堪当大任。所以周武王将王位交给了周公,让其代为掌管,并嘱咐到"以长小子于位,实维永宁"。

周公在掌握周朝统治权之后,并没有放弃对周武王的诺言,而是尽心辅佐周成王,维护周朝的统治。在强大的利益面前不动心,周公的品德获得了天下的认可。由此,便被后世传为美谈。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公辅佐周成王

而《周公之琴语》与《敬之》都表达了周公与周成王的君臣关系,而这段佳话,也值得后人为之效仿。所以,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是为了表达君臣相敬的礼仪与真诚。而"乐"的融入,又是另一种文化传承。

四、礼乐之邦的魅力

正是因为在周朝,有了"礼"与"乐"的产生,使其潜移默化,形成了一种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主导着贵族的生活举止。在茫茫人生的迷雾中,为贵族找到了人生获得韵味的文化起点。

如吴国的建立,正是因为太伯对于文化的传承。当其代表吴国出使他国之初,地域的落后与隔阂使许多贵族看不起吴国。可是当太伯在许多贵族面前谈论他对诗歌的看法时,在座各位无不惊色。而吴国与太伯的名声,也就此传开。

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_夏商周音乐史

周朝文化

正是因为礼乐的魅力,发掘出了周人对文化美学的追求。在对人际关系与音乐的深思中,他们获得了文化交流的基础。在文化魅力的熏陶下,这种魅力又融合在内心,成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在纷扰的国际关系中,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结语:如今流行于世的唐诗,其前身便是汉朝东晋时期的诗歌,在往前追溯,便是浩瀚浪漫的周朝。有人说中国诗歌趋于"早熟",这个论点并不充分。倘若说"早熟",便是对周朝几千年历史的否定。

所以中国文化,在很早以前,就获得了丰富而有先进的发展。在古人的智慧中,他们对美的追求,成就了《诗经》的诞生,也成就了"礼乐之邦"的文化文明。虽然如今已难追溯那段遥远的历史,但是在国人记忆中,礼乐缓缓而起。

参考文献:

《诗经》

《两周诗史》

《周公之琴语》

《尚书》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推荐阅读:

宗周晚期以至春秋年间,王朝及侯国有了国史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2011年秋季)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去世被称“古文字通才”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