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夏文化”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是否缺乏科学依据
2023-06-28 10:06
(作者: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夏文化研究工程是中华民族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所开展的两项事关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起源的两项伟大世纪工程,以实现对中华民族国家文明起源的真实还原,给中华民族崛起提供可靠可信的历史文化自信。
2018年5月28日,经过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夏商周断代史怎么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考古专家公布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
2020年8月21日,为了系统开展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国家再次启动了“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2020—2024),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协作。到目前为止,围绕夏文化,学术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论研究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
夏文化探索是我国历史和考古研究中为国内外所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既然到目前为止,围绕夏文化,学术界在田野考古和理论研究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那么,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重点的“夏文化”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工作,是否缺乏科学依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本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工程是一项国家重要科技工程夏商周断代史怎么来的,是一项面向中华大地的全方位科学探索工程。在没有对夏文化的基本问题得出明确结论前,一切皆有可能,为什么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开始之初就将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作为系统性研究目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二十年时间还不够用,再用“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的国家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难道以前二十年的研究都不严谨、不科学、不系统?还没有解决夏文化的根本问题?
似乎“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工程的国家资源与考古资源还不足以能保证解决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夏文化问题。2020年 9月28日,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据了解,河南关于夏文化考古遗址有数十个,其中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将作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性遗址。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由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挂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并核增事业编制30名,主要负责开展夏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承担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项目以及夏文化研究成果传播、普及和国际交流等工作。揭牌仪式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被聘为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这让人很疑惑,这四位考古学家都是有国家编制、有学术地位、享受国家津贴的考古专家,为什么还要去一个地方上的夏文化研究中心去做一个让人看不起寄人篱下的无编制人员?你们所担任的职务与地位,还不足以实现你们的学术理想吗?你们还能客观公正公平科学地对待中华大地上其他地方的夏时期遗址吗?为什么大家都要跑到一个地方去研究夏文化?中国的“夏文化”就只能在河南洛阳吗?
为了给全面复原和构建夏王朝的诞生背景、社会历史、文明成就、政治结构、国家体系等提供科学支撑,为解决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总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准确清晰的答案。就不能不研究大禹治水,研究大禹治水就不能不考虑大禹的出生地。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的“蔡洪赴洛”,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各种历史答案: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古人都知道的历史,都明白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考古首席专家就认定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一定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邑?三千年前“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才开始建设的“洛邑”,怎么就能称为“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大禹生于东夷”的夏后氏族,不在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沃野千里的东夷地区建立夏王朝、发展夏文化,跑到千里之外地势狭窄的洛阳盆地二里头遗址去建立夏都?蔡洪以“吴楚之士”到洛邑谋求一份职务都遭受洛阳人的百般排斥诋毁,你们以后敢根据科学研究、科学考古、科学判断,说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不属于夏文化、不是夏王朝都邑吗?
“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周武王为了建立新社会,建设新中国,将顽固不化、死不悔改的殷商顽民迁居到洛邑生活。周武王因此营建的洛邑能够成为“最初的中国”,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吗?如果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确实是“夏商周三代之居”,周武王为何不将殷商文化的优秀人士迁居到洛邑,而是“迁顽民于洛邑”?如果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确实是“夏商周三代之居”,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后,同样“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再次将殷商遗民中顽固不化者迁居到洛阳?这不符合常人常理常识啊!“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河南洛阳,一个起始于周武王、周公“毖殷顽民,迁于洛邑”的地方,是如何“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我相信周武王是不会同意的,周公也不会同意的。一个“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一个周公“毖殷顽民,迁于洛邑”的地方,开启了周王朝的周文明,我相信周武王与周公看到这个考古研究成果,会死不瞑目的。我相信,殷墟遗址的殷商王朝殷商文明,是因洛阳二里头文化所开启的,商汤与盘庚也不会同意的;大禹与夏启,更不会同意曾孙辈的洛阳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开启了夏王朝夏文化夏文明。虽然,大禹、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周公早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留下的历史与文化还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整体,抛开这些民族历史的客观事实,编造一些冠冕堂皇空洞无物的成果,只能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笑话。
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栢文蔚说:大禹导淮,而后又勤治沟洫。同时益掌山泽,弃教播种,淮域之农业基础以定。历夏商周秦,而井田阡陌,农利大兴,邘沟既凿,四渎交通,漕转东南,助西京汴洛之繁荣。可知淮河流域,实吾族农业立国之根据地,而四千年文化产生之中原也。由此可见,所谓的河南洛阳盆地二里头文化的“中原中心论”,实乃旷世谬论。河南洛阳的盆地不仅不是“中原”,也装不下“中原”,更谈不上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论”了。也只有被迫“迁顽民于洛邑”的殷商顽民苗裔,才能颠倒历史,置历史事实于不顾,编造出违背客观历史事实的“中原中心论”。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吾史吾修,东南是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有夏一人,中华必兴
楚失华夏,吾必复之。古城中国,辉照四方。
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