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篡改历史的行为,这些人作为史官心中不有愧吗?
2024-03-17 11:08
差不多得了啊,中国的史传写作放在全世界也算是数一数二的靠谱了。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篡改(或胡编)历史的优良传统,例如司马某某(资治通鉴),那么如何理解这种篡改历史的行为,这些人作为史官心中不有愧吗?”
首先,古代史书编纂对史料的选择、史事的叙述、史实的评价是有一套自己的偏好和逻辑的,据此来笔则笔,削则削,这是一种依据原则的取舍方式,这不叫“篡改(或胡编)历史的优良传统”。
当然,话不可说的太满,所谓“优良传统”不存在,可“篡改(或胡编)历史”的个案存在,比如《尚书》中的“伪古文”是儒生杂揉拼凑的,《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是纯粹捏造的,《晋书》中的某些妖孽怪事也近似胡编,此类种种,放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史资料里,自然数不胜数。
而且,绝对数量多并不意味什么。两个地方,A地有10000件史料,其中有1000件真实性不高,B地仅有1000件史料,有500件不靠谱。仅看数量的话夏商周治安史,看起来1000>500,A地历史不靠谱,但是账不能这么算,从比例看,A地10件事有9件真,总体靠谱,B地2件事就有1件假,半真半假,自然是B地历史不靠谱。中国历史也是如此,不靠谱的内容是有的,从绝对数量说也不少,但从比例上说,即使是被讥笑指责为“秽史”的许多史书,仍然是大体可信的,直到今天依旧可以给研究者提供有力支撑的。
其次,至于说《资治通鉴》,司马温公是当世大儒,他对于史料的剪裁自然有他的一番心思,当史官自然要依经述史,在史书中阐发思想,是理所应当,谈不上“作为史官心中不有愧吗”。此外,《资治通鉴》总体上保留了大量详实史料,只是在历史评价上有所独特见解,只是观点问题,说是“篡改(或胡编)”实在没道理。
最后,我们似乎应该对自己的历史传统有些自信。如果没有,不妨读一读《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或2022年版《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固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些结论颇有争议,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华夏文史作品谨严客观的力量,即使过去了数千年,我们依旧可以根据这些古老的文本与考古遗迹、天文规律、水文变迁进行精确对照,这本身就说明一种严谨的撰写传统。
如果我们觉得全世界的史书都是这样的,没什么稀奇,那不妨去读一读缅甸的官修史书《琉璃宫史》。该书成书于1830年代,是缅王组织全国文臣、僧侣编纂的,可谓是“官方工程”,可是内容如何呢?我们一般评价它为“热情洋溢,具有极高的文学色彩与美感”,翻译过来就是“在时间记述、事实记录等方面都有很多错误,神话多而史事少,叙述过于夸张神异,甚至流于荒诞”,或者说“不太靠谱”。
总而言之,我觉得深耕中国史的爱好者是幸福的,东西多,东西真夏商周治安史,空间大,伸得开手脚,有的施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