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辽金西夏

牛撇捺:文艺天地《诗歌中国》里的西夏历史文化


2023-08-11 17:10

文艺天地

《诗歌中国》里的西夏历史文化

文/牛撇捺

辽金西夏历史故事_辽金西夏珍罕钱币图赏_西夏辽金南宋并存

在六卷本的《诗歌中国》中,邱新荣先生全面地关注、描述与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于西夏,诗人用十来首诗歌进行了盘点。

西夏是宋朝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从公元881年李元昊先祖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算起,李氏政权共存在了346年,如何看待宋朝以及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伦理、历史、现实极度纠缠纠结的问题。他们的关系,归根结底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兄弟之间或团结,

或争斗;或永久统一,或暂时分裂的问题。争斗来割据去,最终都在大中华的版图上。说西夏割据,只能在历史的关节点去看,只能站在宋王朝的立场去看。以今人的立场去看,西夏的所有过错、不堪,西夏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成就,统统都应由中华民族统一体去承担与借鉴。

《天西北有西夏》一诗,诗意地引出了关于西夏,关于党项羌民族,关于宋夏战争等等的话题。诗歌开篇就气势恢宏磅礴,表现出了党项人的特质:“那里有党项族的彪悍/有他们更加彪悍的黑马/日夜兼程二百里 远方/又有一座城池被攻下。”

党项人原生活在青藏高原,因吐蕃所逼,请求内附,被唐王朝安置于松州(今松潘),后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家族,因军功被唐赐姓李,被宋赐姓赵。当他们羽翼丰满后,迫于宋朝的猜忌、压迫,出于独霸天下的本能,开始征伐,攻城略地。

诗人吟道:“追逐水草而来在历史的边缘行走却从不疲乏/青藏高原丢在了遥远的梦中/梦醒时分 已是贺兰山下。”这里是宁夏平原,是“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黄河前套。“贺兰山下可种稻麦/八月可听一片水声听奋鼓的蛙/贺兰山下赏雪/雪落黄河 地里 足以王霸。”西夏能够立国的原因很多,包括宋朝政治军事政策的失误,国力的衰败不支,包括辽朝政权对宋的牵制,包括党项人的野性与强悍,也包括他们占据了贺兰山下的黄河平原。他们可以在宁夏黄河平原耕牧,可以凭借黄河防御。邱新荣写到:“天西北滋养了肥硕健壮的西夏/西夏的酣梦日渐强硬/西夏人开始省嵬/追寻祖先的血液高原的叱咤/记忆起生命中那朵骄傲怒放的格桑花。”

1038年,在各方面条件具备之后,李元昊宣布建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190年的历史,与宋辽,宋金先后三足鼎立,后期英勇抵抗蒙古人的进攻,实为不易。西夏的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约77万平方公里(1142年),此时宋朝的面积为283万平方公里,到南宋时,只有200万平方公里(1141年)。辽国国土面积489万平方公里(1111年),金国灭辽后,其国土面积为361万平方公里(1142年)。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西夏虽是个割据的小政权,但也并非弹丸之地。它的面积是宋的三分之一左右。号称正统的宋朝,其面积是辽、西夏的一半,是金、西夏的一半不到。势均力敌,兄弟们才闹了一段时间的分家。邱新荣写到:“天西北有西夏啊/俯视中原试图坐大。”该坐大时它一点也没有手软。

《天西北有西夏》从总体上勾勒了西夏民族的内附、强盛、分庭抗礼,立国,描述了西夏各方面的成就。而《元昊王霸梦》则选取了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这样一个侧面或曰典型,来透视西夏。

李元昊生于1003年,卒于1048年。与北宋决裂称帝时 ,放弃旧姓名,改名为嵬名曩霄。死前一年,恢复李姓。李元昊称帝,是有物质、精神、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基础的。邱新荣写道:“只要有扩张的土地/只要有盲从的人群/就可以做梦/一个王霸梦/一个帝王梦/一个被赞歌和口号怂恿/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领袖梦”。不论如何臧否,李元昊梦圆,“黄袍”加了身。元昊称帝后采取了九项措施:创立了年号,修宫开府,设百官,定服治仪,整编部落,创建擒生军,设立十二监军司,突袭甘凉,发动几次大战役。

邱新荣写李元昊的征战杀伐:“元昊的王霸梦从贺兰山出发/不停地扩张延伸/让党项的马蹄声响彻夜空”。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歼灭宋军精锐数万。河曲之战,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元昊的梦很野性,“一梦到天亮的是遍野的征服/是血在流是刀枪轰鸣/是普天之下的叩首拜服/是沿途的箪食壶浆恭迎/是所有对抗势力的迎风而倒/是最低程度的天下三分。”元昊对自己的表现是满意的。

辽金西夏历史故事_西夏辽金南宋并存_辽金西夏珍罕钱币图赏

皇权国家,少不了独裁,少不了专制,少不了王党后党之斗,少不了宫殿内部之争。在李元昊“梦封疆裂土的尊荣/梦血脉流传的万代子孙/梦一柄帝王剑雄性昂起/不倒 坚硬如身后的山根”之时,因为他抢夺了儿子牛令哥的未婚妻,在别人的教唆下,牛令哥行刺元昊,割掉其父鼻子,致其失血而死。邱新荣写到:“一梦醒来元昊看到一剑飞来夺命/丢失的鼻子泣血呻吟/王霸不再 梦踪难寻/只有脸上惊恐的表情”。元昊过了十年皇帝瘾,以四十五岁壮年殒命,令人生出许多遐想与浩叹。

邱新荣在《血流好水川》一诗中,描述了宋夏战争。党项人身体强壮,吃苦耐劳,刀法剑法娴熟,马上挥洒自如,具有野性、蛮性。后人所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扰”,“声东击西”,“请君入瓮”等等战术,西夏人已运用得极其纯熟。宋朝重文轻武,军备废驰,军人战斗力不足,与西夏的几次规模较大的战役,战战皆输,好水川之战,宋军一万多人被歼,乃西夏的凯歌。邱新荣写到:“时间 在野草上嚣响了千年/血 依旧流在好水川/流在那些无名的白骨上/流在秋风的呜咽里边。”凭吊千年前的古战场,不论站在战争双方哪家的立场上,抑或价值中立,也只有浩叹。

历史是永恒的,也是瞬间的。所以国家,不论政权,还是土地,时间过去了,就不是原来的概念。

所谓的敌人,多年后才被发现,那都是至亲兄弟。邱新荣写到:“回不了家的亡魂/游荡在西部的大山/久久地怅望中原/却不知中原已是旧时概念/大地缝合了伤口 血脉相通/中华骨肉早已相连。”

但是,历史又绝非“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么简单。“好水川的血流着/从来不曾流干/深夜 所有的白骨再一次列阵/走下山冈后/怨声震天。”怨谁呢,怨宋朝皇帝?怨李元昊?好像都该怨,又都怨不着。

好水川等战役,西夏人让宋朝许多的将领“跌了份”。除了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副使韩愈,兵败自杀的任福,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副使范仲淹,那个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大文豪。

好水川之战,让宋朝接受了“大夏”的存在,不得不做最大的让步。西夏几次战役均大胜,但也耗尽了国力,并与盟国辽朝因利益之争交恶,因此,1044年与宋朝签下《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府,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归还战俘,归还遁入对方境内的逃人”;划定边界;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每两约31.2克),绢15万匹,茶3万斤等(还有一些别的名目的赏赐)。

西夏立国,与西夏人的野心有关,与他们的分离情绪、独立倾向有关,更与宋朝的国力衰弱,军备废驰,民族政策出现偏差有关,也与强大的辽国(契丹)对宋朝的牵制,对西夏的支持有关。总体上,似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一段插曲。

西夏是一个特殊又不特殊的存在。

西夏人有封闭性,狭隘性,排外排他性,同时也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西夏人全民信佛。

信佛、礼佛、建塔、抑制佛经,仅仅是为了和平安详吗?抑或还有为皇族祈福,为百姓禳灾,为了人民的虔敬诚服,为了出征时多胜少负,为了牲畜的兴旺,农作物的丰收,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全,政权的千万年存留等等的深意吧。

《秋风中的拜寺口双塔》一诗,创造了一个驿玲悠悠,经幡转动,香烟缭绕,诵经声声的佛教圣地的意境。拜寺口双塔,离西夏都成兴庆府三四十公里,离西夏离宫大水沟也不是很远。这里,想必是西夏当年善男信女们的上香礼佛祭拜祈祷之所。皇亲国戚武士将军想必也没少去。邱新荣写到:“在久远的岁月中注视/看到了一个割据时代的消亡/看到了最初的硝烟和最后的战争/心 却是无垢无净的清净清亮/心的如如不动竟是这塔的历尽沧桑却无有沧桑。”

辽金西夏珍罕钱币图赏_西夏辽金南宋并存_辽金西夏历史故事

是的,在战乱的年代,佛教圣地也非清净之地。诗人写到:“谁曾经的马蹄声急/谁那虔诚的进香/谁把阴谋带进塔边/谁离开时 身心两忘/啊 是谁的刀光在附近闪动/是谁 放下屠刀匍匐在大地上”。佛教圣地,有放下屠刀前来拜佛的,也有拜完佛提刀上马奔赴战场的。人性是多方面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有似善似恶、亦善亦恶的一面,还有自以为善,实则是恶,自以为恶,实则是大善的一面。不论什么人,到了塔陵,内心总有片刻的安宁与向善的愿情。

邱新荣写到:“拜寺口双塔是无语的/站立是唯一的存在/它是从不凋零的形象/蓝天之下它从未有片刻的恐慌/秋风是它从未停息的经诵/声声悠扬”。西夏灭亡了,但拜寺口双塔,兴庆府的承天寺塔,甘肃武威的感应寺塔等等,依然存在于佛教文化中,依然随时间的步伐向前迈进。

西夏的文化是丰富灿烂的,除了佛教文化,石刻、碑刻文化也极有特点。

贺兰山岩画中有西夏人的石刻,农耕文化,狩猎文化,生殖崇拜文化等等均有所体现。石刻被时间锈蚀了不少,想当年,也许西夏人的火化习俗,男女殉情的习俗,老年人死去儿女不哭的习俗,以及党项人勇敢无畏的习俗,均在石刻中有所表现。

西夏陵石刻,是脱离了山体的石刻,记事、记功、颂德、祈福等内容的石刻不胜枚举。其中以女人裸乳形象的碑础最为独特与珍贵。正如诗人在《西夏陵石刻》一诗所说:“男人的形象中融进了女人的形廓/女人的乳房上体现男人的体魄”。汉人大多以龟(赑屃)驮碑,西夏人以女人之身驮碑,用意何在?是为了展现人体人性之美?为了彰显女性生生不息,人类繁衍生息,政权永固的精神?可能有这样的因素存在。邱新荣写道:“风雨中的千年岁月/陵墓下悠悠的夜鬼唱歌/残破的石刻扯着自己的耳朵在听/听体内流过丰沛的血液/悄悄的日子只不过几个石头磨过/男人在女人体内生存/女人 不停地在男人心中复活。”西夏陵的石刻,那是一个割据王朝的文化符号,能存则存,该灭则灭。后人们如何破译,如何赞美或者诋毁辽金西夏历史故事,如何神话或者妖魔化,与西夏人都没有关系。就如西夏人在轰轰烈烈地立国,存国,繁荣,发展创造了许多历史奇迹之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西夏人四散而走,汉化,回化,蒙化,藏化,党项人像康桥边的人神秘地诗意地飘走了。他们昭示历史,我们来过,我们走了。

《读一块西夏文石刻碑》一诗,写的很朦胧,很凄美。“读一块西夏石刻碑/读到揪心处 是读一个西夏女人”,“读一块西夏文碑/或读不出阔大历史的雄浑/只会读出锅碗瓢盆的叮咚/但会读出一个世代的民俗/读出岁月中不可替代的密境。”邱新荣读得是哪块碑呢?也许指具体的碑,也许是想象中高度凝聚了西夏文化的一块碑。或者是武威那块被张澍发现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或者是某块记事碑,记功碑,记德碑之类吧。那些碑,化成了一块碑,化成了诗句,在邱新荣笔下流淌。他们将牵西夏往前走,洞穿历史,流向未来。

提到西夏文化,绕不过去的,是西夏人骨勒茂才所修之《番汉合时掌中珠》,一部西夏文汉文双语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一诗,对此做了诗性的叙述。

西夏人创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全面接受汉文化,不至被同化。但他们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事业的发展,又不得不学习汉文化,于是,要让西夏文化人读懂文献,于是,《番汉合时掌中珠》应运而生。

西夏人明白:“不学番语,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各个民族都希望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各个民族又都希望被了解的同时了解别人。西夏人渴望与中原通使通商,学习中原相对先进的制度、科技等等,于是有了读懂汉文献同时被汉人读懂自己的需要。《番汉合时掌中珠》,除了两种文字的对照,内容还包括:亲属称谓、佛事活动、房屋建筑、日用器皿、衣服首饰、农事耕具、政府机构、诉讼程序、弹奏乐器、食馔、马具、婚姻等内容。

邱新荣写道:“越过文字的障碍/一种语言穿透另一种语言/一张脸对应另一张脸/思想的契合会穿越一切/哪怕是人为的阻断”“腐朽的栅栏阻隔不了辽阔的草原/巨大的墙体切断不了巍峨的高山/最无法隔断的是目光啊/人类的目光相连/终会使人性如花绽放灿烂。”在诗人的笔下编撰《番汉合时掌中珠》必要性、必然性,又是那么的感性。是那么的生动、真切、灵性。

在诗人的笔下,《番汉合时掌中珠》的重要价值秋毫毕现:“万不可丢失的掌中宝/丢失了 桥梁下只剩宽阔的河面/丢失了 路途也只有深深的思念/将番汉掌中宝藏在我们的记忆中/交给春天 春天会念出溜溜的五月天/交给严冬 冬天念来一场瑞雪覆盖平原/交给历史 岁月会将掌中宝诵读得更加丰满/交给未来啊 时间在掌中宝的打磨下/终将更加充满实感。”

在邱新荣的诗笔之下,西夏文化活了起来,具有了其本真的价值和意义,与中原文化一起,相辅相成,熠熠生辉。

西夏作为一个与宋辽、宋金共存过的政权,在经历了190年的风雨之后,被蒙古人所灭。

《黑水城的伤感》一诗,是诗人对一处西夏遗址的凭吊。

辽金西夏珍罕钱币图赏_辽金西夏历史故事_西夏辽金南宋并存

黑水城是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黑水镇燕军司所在地。燕军司属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居延海地区。该燕军司的职责是“以防东面辽国与漠北蒙古的入侵”。公元1226年,“蒙古汗国”首先攻克黑水城,并南下直取夏都银川,西夏于1227年灭亡。

黑水城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湮灭,地上地建筑包括营房、民房、庙宇被风沙掩埋,许多珍宝遁入地下。上世纪初,俄国军人科茨洛夫与英国人斯坦因发现藏于黑水城庙宇神像下密室的文献与文物,携归俄国与英国。这些宝藏,成为了研究西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史料。

黑水城,西夏存国时,是显赫的重要军事基地。八九百年后,这里又焕发出异彩,史料的文化的异彩,旅游胜地的异彩。

邱新荣写道:“这是昔日的强大是赫赫有名的威震一方/是刀枪说了算是直面荒漠的趾高气扬/仅凭暗夜中璀璨的灯光啊/黑水城已是气势满满/不可轻量。”三两句诗对黑水城历史地位的描述胜过了一篇颂文。

邱新荣为黑水城写出了挽歌:“最后的马蹄轰鸣是在西夏王朝的路上/走来的路上捷报频传/回去的时光 王城不再/黑水城成为了沙漠的食粮。”是的,黑水城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应有的历史使命,诗人吟道:“啊 黑水城/黑黑的水在哪里流淌/黑色的幽默中 时间原来是风/在蒿草中呜呜鸣响。”

让我们与诗人一同为黑水城默哀。

《晚风中的西夏王陵》是邱新荣对西夏国的诗意环顾与诗性总结。西夏亡国了,西夏的帝王静静地躺在陵墓中。西夏王陵也是中华文化的遗存,后世之人,望西夏王陵而叹,尊敬他们,佩服他们,追念他们。诗人吟道:“满身疲惫 夕阳下/几分忧伤几分昏沉/一个王朝最后的战争啊/那战争打完了全部的故事/只有这褴褛的废墟/这些回不了王朝的古人。”“巨大的土丘 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和沉重/死去的白骨也载不动神秘的西夏古文/啊  那半男半女的雕像啊/直接用答案雕刻了神秘本身。”诗人面对西夏王陵,那被蒙古人砸了碑,烧了木制建构,掘了坟的颓圮的土堆,生出万千感慨,诗人沉重地总结道:“在黄昏在晚风中纵目/看到这昏昏沉睡的王陵/碎片化的历史涌来/像脚下的芳草涌来了整体的风景/一个王朝的肆无忌惮/一个光明正大的暴政/阴谋

堆砌在盛宴的酒杯中/太后专权 用女人的手处理国事/外戚干政 依靠颤抖的家门/防范四周觊觎的眼睛。”“家的天下最终是这里是破败随风的西夏王陵/纷争两百年后是这王陵/苦撑两百年后是这王陵/留给后人评点喟叹的也是这黄昏这晚风/这枯骨支撑的西夏王陵。”邱新荣评价西夏,是公平公正的,是严酷的,也是温馨的。西夏的辉煌是客观的,是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西夏的败亡也是有目共睹的,是无人可以挽回也无人可以掩饰的。邱新荣在用一颗平常心吟诵,作为读者我们追随他的节奏,为西夏人在心中设一杆秤。正如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说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对于西夏,我们有的,也许并不是怀念,而仅仅是关注;也许并不会赞许,但会认真去思索,总结历史的兴衰成败。我们不一定像邱新荣般拟出诗歌的流瀑辽金西夏历史故事,但我们也应用自己的方式,记下对西夏历史与文化的点滴感受。

2021.10.19

邱新荣简介:

辽金西夏历史故事_西夏辽金南宋并存_辽金西夏珍罕钱币图赏

邱新荣,编审,诗人。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和地方志工作。多年致力于诗歌创作,先后在《中华诗词》《星星》《绿风》《西部》《绿洲》《朔方》《宁夏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刊物和媒体刊播过作品,著有诗集《史·诗》《诗·史》《史·诗·史》《天工诗韵》等。

《诗歌中国》是著名诗人邱新荣历时三十年潜心创作的一部吟咏中华民族历史的诗歌长卷。诗卷规模宏大,内容丰厚,诗风真淳自然,诗格高拔超逸。有学者认为,该诗卷是迄今为止,个人创作的具有现代性的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诗歌作品。诗集从史前文明写起,顺时而下,直至现代。诗集生动呈现了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艺术手法多样,令人荡气回肠。本次出版的《诗歌中国(精选本)》包括《原初流韵》《秦月汉关》《唐风宋雨》《铁马华章》《关河梦断》《血荐轩辕》六卷。

作者简介:

辽金西夏历史故事_辽金西夏珍罕钱币图赏_西夏辽金南宋并存

作者简介: 牛撇捺,本名朱昌平。著名杂文家。曾任宁夏电视台台长、宁夏新闻出版局局长、宁夏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宁夏杂文学会会长。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等多部杂文著作。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推荐阅读:

(蒙古记忆)辽金蒙什么关系没有有关系?

夏襄宗: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地位和腐败

二级建造师每日一练免费在线测试(2015

辽国金国西夏地图 宋朝为何发现一个非常奇

苟延残喘,仅靠海上贸易经济孱弱的南宋,西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