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五次之战《宋史》中的功臣威胁
2023-09-15 15:04
《宋史》“: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后周柴氏大将,然而却于陈桥驿黄袍加身,成功上位。因其原为宋州节度使,故而国号大宋。统一中原后,太祖非常忌惮武将,生怕再有人簇拥其他人发动兵变。于是“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功臣的威胁。
一、南、北两宋多兴叹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陈寅恪眼中,宋朝是古代社会经济最为蓬勃的时期。汴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从《清明上河图》中,它的繁荣可见一斑。但是因为重文抑武的政策,宋朝始终处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虎视眈眈之中。后来的“建炎南渡”,康王赵构称帝是为高宗,虽然沿袭了宋朝的国号但后人习惯性的称之为“南宋”。
1.宋夏五次之战
《宋史》“仁宗景祐五年,党项李元昊自立,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贼国西夏。”原本归属于宋朝的党项部落,自立为王,并且还与仁宗通信希望其承认他的执政地位。仁宗当即削去其官爵,并且悬赏缉拿。
北宋年间,接连发动了五次对抗西夏的战争。两国之间的关系,可谓是“亦战亦和”。属于战争与和平共存的关系。因为战争消耗了巨大的国力,所以双方曾签订了“庆历和议”。北宋每年给予其白银七万余两。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共处,西夏开始挑衅。元丰年间,北宋五路伐夏,双方损失惨重。徽宗年间,《水浒传》中的奸臣童贯以及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攻占西夏横山。迫使其主动向北宋议和。
2.宋辽战争,檀渊之盟
在北宋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不断的给予其支持。所以,赵匡胤才能一举平定南方割据政权。这其中还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愁正是灭国之悲。
“六月甲寅,以将伐幽、蓟,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赴北面行营”。太宗年间,赵光义兵锋直指燕云十六州。双方接连几次交战,都被老令公杨业以及潘美击败。而后辽景宗逝世,宋朝修养生息,经过了短暂的停战期。
随后北宋得到消息,辽朝现由孤儿寡母掌管,随即兵分三路北伐。不料,萧太后带领幼子亲征。耶律休哥抵御东路宋军曹彬一路,又以耶律斜轸抵御西路宋军杨业一路。随后把曹彬追的丢盔弃甲,连忙南窜。
老令公杨业,随后也被萧绰生擒。他试图绝食而亡,以表其志。而辽国将其头颅砍下,在军中传阅,大挫宋军锐气。随后其母子又率大军,意图收复关南十县,擒获宋军大将王季中。这段历史在《杨家将》中,有所演绎。
真宗年间,萧太后与辽圣宗派兵掳掠齐鲁地区,今山东境内的德州、无棣、淄川等地均受其害。在寇准的撺掇下,真宗决定亲征。但由于军队实力悬殊,且消耗物资巨大,于是真宗向辽国请和。
真宗与辽圣宗结为异姓兄弟,而后认萧太后为叔母。并承诺,每年给予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同时还提供三十万金帛。两国恢复原有疆界,并且宣布解除戒严状态。此后,宋辽之间一直非常和谐。
3.内外交困的南宋
“靖康之难”以后,宋朝的经济中心和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此时南宋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掌握着长江以北大片领土的金国。也正是他们掳掠了钦、宗二帝,导致北宋覆灭。然而高宗赵构,并无心北伐。
但碍于诸多北方大臣的坚持,所以不得不做做样子。其中支持北伐的大臣有岳飞和韩世忠以及辛弃疾等人。岳家军曾经一度收复了襄樊六郡,有直捣黄龙之势。自“岳飞风波亭含冤而死”后,金军更加肆无忌惮。
金国军队打过长江,一度将南宋朝廷逼退至海上。随后南宋又发起了,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随后金军南下,要求惩办罪魁祸首韩侂胄。在其死后,宋金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嘉定和议。随后,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灭金。
蒙古军队迅速兴起,驰骋亚欧大陆。在中、西地区得手后,蒙古军队准备南下灭宋。并且在襄阳展开了长期的消耗战,这段历史在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所演绎。南宋军队终不敌蒙古铁骑,“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二、北方政权的灭国战
纵观南北两宋,在对北方的作战中从未灭绝过其中的任一方。虽然金国攻占了汴梁,但并不妨碍“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高宗等人继续维持统治。反倒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更迭,必须要置对方于死地。
1. 女真部落的崛起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落,长期饱受契丹政权的压迫。辽国人每年都要求他们进贡神鹰海东青,导致其困苦不堪。并且,在征收岁贡的过程中肆意欺辱百姓,导致女真人怨声载道。
完颜阿古打率领两千五百余众会盟,兴起义军。在与强大的辽国作战工程中,接连大胜。并且辽国内部腐败不堪,军队战斗力衰颓。在这场国运对赌中,新兴的政权获得胜利。不可一世的大辽最终灭亡。耶律大石于中亚,建立西辽。
2. 横扫亚欧的铁骑
“兵不在多,而在精”。蒙兀高原各部落在斡难河源头举行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属于蒙古的荣光时刻到来。因为女真人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定期的杀死蒙古部落内的人丁,以减少其威胁。
蒙古军队历经二十二年,终于将金国灭亡。这其中经历了成吉思汗,木华黎和窝阔台的共同努力。同时又联合了南宋,最后以多胜少,以小博大最终获得胜利。蒙古灭亡的国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西夏。
蒙夏战争,既包含了攻伐之事又包含了两国相互利用。成吉思汗就死在了攻打西夏的途中,其子拖雷遵其遗愿杀掉夏末帝,并且纵兵屠城,以解其心头之恨。
三、战争是为了和平
北方政权的更迭,都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反观宋朝,虽然树敌众多,但都是以和为贵。即使自己的都城被敌人洗劫,即使自己的父兄被人掳掠,也能偏安一隅。北方则是在仇恨的基础上崛起,大都是以小博大以获胜。
1. 政权自尊心与实力
宋朝与辽国和西夏等不断签订合议,首先是国力不支。虽然宋朝的经济空前繁荣,但是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却非常严重。打仗打的就是资金,宋朝相对富庶而北方游牧政权相对贫瘠,所以双方不如找个折中点。
最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的实力,不足以将其灭国。他们一直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也推行募兵制。军队武官的权力,不断受到文臣的频繁制约。并且招纳的兵士,也多是老弱之人。军官与士兵互相不熟悉,所以协同作战方面有些难度。
就像在对抗辽国的过程中,就是因为军队力量薄弱,所以真宗才求和。对于那些岁贡,于宋朝而言不在话下。更何况,比起打仗所需要的人力无力而言,这些都是杯水车薪。所以,他们普遍采用的都是绥靖政策。
南宋时期,更是如此。他们的北伐只能达到秦岭淮河一线。无力在向北攻伐,并且高宗也并无此意。如果收复了中原失地,金国再以此为条件交换自己的父兄,那么他终将无地自容。舆论很可能会将他的皇位,还于钦宗。
2. 北方政权的世仇
女真反辽是因为契丹人的“海东青政策”,蒙古反女真,是因为他们的“减丁政策”。这些都给予了他们复仇的强大力量。正是因为政权的肆虐辽国西夏宋金,才使得他们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起兵反抗。
不论是女真还是蒙古,都是以小博大,以卵击石。而且,此时正值当政者内部的膨胀期。这些部族,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之中辽国西夏宋金,自幼练就了一身本事。尤其是蒙古族,三岁骑马,五岁射箭,七岁随父打猎。
他们自幼耳濡目染,部族民众遭受压迫,从小被灌输着复仇的心思。所以才能一呼百应,杀伐果决。而且这些反抗者与执政者的关系,是势如水火。不成功,即成仁。绝无可能出现绥靖政策,他们没有退路。
南北两宋,即使战败也有后路可撤。而且失去些土地,对于他们而言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才不断的求和,以平息战事。蒙夏战争,虽然两家没有世仇,但成吉思汗却因此而死,他的子孙后代势必会为其报仇,所以才选择屠城以解恨。
四、结语
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没有世仇,战争不过是为了拓展疆域。并且身处中原腹地的北宋,燕云十六州对其而言可有可无。最后南宋被灭亡,也是大势所趋。蒙古铁骑已然掌握了亚欧大陆,为了继续扩张领土必须相南进发。并且蒙古拥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宋史》
《蒙古史》
《金史》
《辽史》
推荐阅读:
下一篇: 辽、金、西夏、元四朝古钱币珍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