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辽金西夏

宋辽两国不再大规模开战


2023-09-16 10:06

公元1005年一月辽国西夏宋金,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从此,宋辽两国之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和平局面维持了一百多年,一般元旦或者皇帝生日,都会互派使臣祝贺,双方互使达三百八十多次,就跟走亲戚一样。

由于宋朝有意炫耀其文明和文化底蕴,往往会选派一些文采出众的官员为大使,如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澈、苏颂、韩琦等,这些大使除了要向朝廷报告出使的经过,还会通过杂文和诗歌的方式记录他们在辽国的所见所闻,并且将所写的诗编撰成小集,以供亲友们传颂。例如王安石曾经担任接伴使的工作,由于与辽使语言不通,途中会写一些诗歌来表达思乡之情。

“时窃咏歌以娱愁思,故悉录以归,示诸亲友。”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_辽国西夏宋金_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司马光

出使辽国,除责任重大之外,旅途也非常艰苦。陈襄从辽国回来时,照镜子发现头上两边生出白发了,“归来揽照看颜色,斗觉霜毛两鬓加”。这说明出使辽国辽国西夏宋金,会认为是一件苦差事。他们也会把出使辽国与汉朝出使匈奴相比较,如司马光送友人吕济叔北使的诗《送二同年北使》,里面就有“华缨下玉除,天子宠匈奴。虽复夷风陋,犹知汉使殊。”还有王安石的《涿州》也有类似的吟咏:

“涿州沙上望桑乾,鞍马春风特地寒。万里如今持汉节,却寻此路使呼韩。”

把宋朝使臣比喻为手持汉节的汉使,呼韩就是娶了王昭君的那个匈奴单于。不远万里出使敌国,要让自己的风采向汉朝使臣看齐,保持不失宋朝人的气节。如梅尧臣的《送唐待制子方北使》中的“汉使方持节,胡人自带弓。唯应沙漠凛,不减谏臣风。”

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代表皇帝出使;如汉朝苏武出使匈奴“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使臣持节,就算面对拿着弓箭武器的胡人,也丝毫不惧怕,坚贞不屈,保持气节很重要。

所以,宋朝使臣出使辽国,往往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虽然我大宋给你们辽国赔款是一件屈辱的事,但我们节操不会丢。

欧阳修出使辽国,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诗文表达出来,如他的《奉使道中五言长韵》描写了整个途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诗句:

“儿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山深闻唤鹿,林黑自生风。”“骏足来山北,轻禽出海东。合围飞走尽,移帐水泉空。”

儿童骑马,妇女带弓,猎人大举围猎鹿等野兽,从诗文中就可以看出辽国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欧阳修也把自己出使辽国,与汉朝苏武做了比较,自惭形秽。

“深惭汉苏武,归国不论功。”

宋朝使节在辽国,也会参加官方的宴会和典礼。在宴会中,赋诗表演自然也少不了。在这些应酬活动中,宋朝使节往往以优越的学识和敏捷的才思,在诗文上表现宋朝的高度文明。而辽国人由于作诗比不过宋朝人,就想以对联来难倒宋朝使臣。当然,辽国人选派的人,自然也非等闲之辈,也想为国争得面子。但辽国人也不想一想,既然宋朝使节写诗这么厉害,区区对联更加更加难不倒宋使。例如辽使和富弼的两副对联是这样的:

辽使:早登鸡子之峰,危如累卵。富弼: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

辽使的意思是宋朝已经“危如累卵”,含沙射影的说辽国已经和西夏结成联盟了,把你宋朝给孤立起来了。而富弼以“安若泰山”以对,也算是给宋朝挣回了一点面子。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_辽国西夏宋金_金南宋西夏对峙图

苏轼

又比如苏轼与辽国使臣对战,苏轼自然是对仗能手,《桯史》载辽国人出了个对子“三光日月星”,整个辽国上下无人能对出来,辽国认为宋朝未必能对出,就拿这个来刁难一下苏轼。但苏轼却对他的副使说“我能对而你不能,有失大国体。”如果只有我能对出来,而你却对不出来,不就丢了我大宋的面子。于是,命副使对“四诗风雅颂”,又自对“四德元亨利”。苏轼不言“元亨利贞”的“贞”字以避宋仁宗赵祯的讳。

辽国人正要抗议第二联漏了“贞”字,苏轼说不可提这个字,因为要避讳。如果苏轼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恐怕就得是个麻烦事。所以,不但要有文采,还得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否则就会在外宾面前丢了宋朝的体面。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_辽宋西夏金代通史_辽国西夏宋金

虽然宋朝使臣在辽国使臣面前,一般都能赢,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差点闹成了国际纠纷。如林攄:

辽使:白玉石,天子建碧室。 林攄:口耳王,圣(聖)人坐明堂。

林攄的意思你们的皇帝称“天子”,而我们的皇帝称“圣人”,还是比你们强。辽国使臣哪敢示弱,嘲笑林攄不识字。确实,圣的繁体字“聖”,下面是“壬”不是“王”。林攄一时下不了台,就气的破口大骂对方。幸亏有辽国其他大臣调解说:“你们所争执的并非有关国体的大事,何必因为一个小小的嫌隙而酿成大纠纷呢?”

后来,辽国还是向宋朝提出了抗议,林攄回国后就被降职了,但没过多久,又升为中书侍郎。因为他敢于“骂虏”,维护了大宋朝的“威严”和“气节”。两国不再有兵戈之祸,不武斗,外交场合上就文斗了。

王安石一直认为和辽国结盟是一件屈辱的事,想要以全面的改革达到“制夷狄”的目的,但是他在《澶州》的诗文里也承认寇准(莱公)对于和平的贡献。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虽然认为是屈辱的事,但也面对现实,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对辽采取“仁抚”的政策,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理学家邵雍的《思患吟》正好显示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仆奴凌主人,夷狄犯中国。自古知不平,无由能绝得。”

宋辽两国和平关系维持日久,自然很多人以为和平是最好的安排。又如前文中司马光送吕济叔的诗,最后有两句是“何必燕然刻,苍生肝脑涂?”表达的意思是不必羡慕汉代的武功,应当珍惜百姓的安居乐业。

不过,和平带给宋朝人的耻辱,也不能不令其他一些诗人发出愤慨的批评。如曾巩对于辽国动辄遣使来宋朝提各种要求,而宋朝疲于应付的情形,其作诗《胡使》表达自己的悲愤:

“南杰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其中“斗食尺衣皆北输”的句子,何等沉痛。不过,随着两国享受到了长久的和平,悲愤之情也满满平息了。既然不能用武力征服蛮夷,就用文化和道德来感召他们,成了很多人共同的信念,这一信念也反映在诗文里。如刘跂出使辽国时,写下了如下诗句:

“自昔和戎便,于今出使光。边烽曾不见,汉节岁相望。州邑三餐遍,沟封一苇航。太平无险固,道德是金汤。”(刘跂《使辽作十四 首·其一》)

苏颂在《离广平》的诗文,有两句是“穷冬荒景逢温煦,自是皇家覆育仁”。意思是说朝廷的恩泽遍布华夏,甚至是苦寒的北方因此而阳光普照。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_辽国西夏宋金_金南宋西夏对峙图

欧阳修

宋朝诗人对于宋辽关系的看法,一方面,惋惜朝廷未能完全做到一统天下,反而要向辽国每年宋金帛;另一方面又安于现状,认为和议不但节省了大笔经费,还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很多人反而认为汉唐的武功并不值得羡慕和效法,认为以道德来感化蛮夷才是上策,难怪司马光感叹“始知恃险不如德”了。

参考资料:

《辽史拾遗》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欧阳文忠全集》

《宋人使辽语录行程考》

《辽、宋交聘中的辽朝宴仪探析》张敬坤

推荐阅读:

(蒙古记忆)辽金蒙什么关系没有有关系?

夏襄宗:成吉思汗西征的历史地位和腐败

二级建造师每日一练免费在线测试(2015

辽国金国西夏地图 宋朝为何发现一个非常奇

苟延残喘,仅靠海上贸易经济孱弱的南宋,西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