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教 > 道教文化

佳县白云山道教文化研究


2023-05-01 15:14

佳县白云山道教文化研究佳县白云山宗教文化概述(一)白云山的地理分布 白云山是我国重要的道教文化圣地,其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境内,在距县城5公里远的黄河之滨。由于白云山山顶常有白云环绕且经久不散,故称白云山。(二)白云山的宗教文化及其历史概述 白云山是以道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圣地并兼有儒、释文化,以道教文化作为白云山道观的起源,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宗教特色,同时吸收了许多民间传统信仰的行业神和地域神。如求雨有龙王爷,求子有送子娘娘,求财有财神爷……等。这些习俗共同组成了白云山的宗教文化。 白云山的道观建设始于明万历年间。据《佳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全真教道士李玉凤来到佳县白云山教化人民、普济众生、治病救人,被当地人民尊称为“玉凤真人”。之后在玉凤真人的主持下开始修建白云观,清雍正二年重修扩建,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完善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全国著名的道教文化圣地。(三)白云山道观建筑群的组成 白云山建筑群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排列平行于三条轴线上。其建筑的主线是由木牌坊、五龙宫、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玉皇阁、三清殿、魁星阁排列组成,是白云山建筑群的主线;第二条轴线为真人洞、七圣楼、碧霞宫、东岳殿;第三条轴线为乐楼、关帝庙、财神庙。

整个白云山建筑群以三天轴线为主,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道教文化圣地。 二、白云山道教信仰源流及陕北民间信仰概况(一)道教和道教思想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其思想始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伴随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道教渊源于原始社会中自发的原始宗教,是汉代黄老之学的神学化和方术化。道教将中国的包括儒、释、道等多种流派的文化都吸收为己用,其目标是度世救人、长生成仙和合道通神。1.道教的宗教特点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和儒教佛教既相互分立又互相补充,共同维护家长制的封建政权服务,既有一般宗教的特征又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其宗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道教信仰的神仙都是由人们心灵中产生出来的事物,是不同于自身的社会力量与自然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是人心灵的神化物。 (2)道教向往的是一种无所不能的神仙境界,这是人们内心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的彼岸世界。 (3)道教在修炼方式上追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人与道的一体化。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人们可以通过特殊的修炼来返本归源,从而达到道教所追求的合道成仙。 (4)道教在创立之时,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

其基本思想是“道”,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作为宇宙本源和人类的终极信仰,主张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宇宙论,认为阴阳对立统一,共同演化万物。 (5)道教追求的是肉身成圣、长生不老、超越生死的境界,重视现世利益和回报,也可以说是以生命为本源,形成超越人间自然规则的永恒的神仙世界。其最高目标是追求人与道的一体化,从而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以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就是“道”,人们内心的一个特殊世界,即天人合一物我无分的人生艺术境界。庄子认为“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与天地精神往来”,便是天人合一、宇宙共生的境界,做到与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与天地自然生命的交流。 (6)道教讲究对神秘、未知的力量进行控制和利用,同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相抗,不像佛教讲的死后的极乐世界而是注重现世和超越生死,鼓励人们修习长生之道,彻底摆脱生老病死。 (7)道教信仰存在着许多民间信仰的内容,对于其他流派的文化进行了很大的吸收,既有传统文化的吸收又有民间信仰文化的存在,是一种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宗教。2.道教的基本内容 (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教认为事物的生长都具有其特殊规律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试图以人的意志改变自然规律。

自然界的众生万物都是平等的,人类应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共生共存,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2)道教主张合道通神,向往长生不死、羽化登仙。主张生命主体论,重视今生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生命的过程中达到永生的理想境界。 (3)清净无为思想。这里的清净无为并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讲究人内心的清净平和。老子言“上善若水,谁善利万物而不争”,即利用万物的特征和规律,顺应和掌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张“自然”和“无为”即保持内心的自然清净,在“静”的状态下寻求生命的永恒。(二)白云山道教文化起源 白云山最早的庙宇建筑是三清殿,创建于宋代,明进行了扩建,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白云山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白云山碑记记载,白云观在明万历三十三年全真道李玉凤来此讲道并治病救人,受到百姓爱戴尊称为“玉凤真人”。白云山碑记中写道“白云山,襟大河,带群山,逶迤磅礴,气象非凡。自玉凤真人结庐而始,祥瑞显异,白云缭绕,遂生建观之念;幸有牛登第献地义赞,复有信众者,捐资助襄,观宇草创,规模始具。”可见白云山道观有李玉凤主持修建并得到牛登第、张臣等人的资助与百姓的支持,开始了白云山道教文化的起源。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修建三圣楼,供奉李玉凤、牛登第和张臣。(三)白云山道教的宗教特点1.白云山道教派别 白云山道教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道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汉末张陵于公元142年创立天师道,一般认为这是中国道教创立之始,除此之外汉末还有张角的太平道和张修的五斗米道。在魏晋南北朝之际道教派别增多且影响扩大。例如有神仙道派,其又可分为金丹派、经篆派和占验派;经篆派又分为上清派、灵宝派和三皇派,到了宋金时期又出现全真道、太一道、太华道、天心道等道派。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一些旧的道派消亡同时又有一些新的道派建立,或者一些道派进行联合分化形成新的道教,这些变化共同构成道教发展史。 全真道创立于金初,创始人是王喆,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全真道提倡三教合一,宣扬“教虽分三,道则唯一”,“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全真道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主张三教合流、三教归一、兼收并存。重阳祖师共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被称为“全真七子”后各自创立门派,为全真道的七个支派即遇山、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和清净七派。

白云山是全真道李玉凤于明代初建,并且道观供奉的神灵类型也是三教并存,符合全真道的宗旨,因此佳县白云山也属于全真道。2.白云山以真武大帝为供奉中心 白云山建筑的中心即为真武大殿,以其为中心形成的白云山道观群。真武大帝,通常称为北极玄天上帝,简称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道教经书中描绘的真武大帝形象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形象威武。3.白云山道观供奉的神仙系统 白云山属于道教中的全真道龙门派,因此具有全真道的典型特征,因此其所供奉的也是三教并存,神仙种类数量众多,既有道教所供奉的神也有其他各种教派及民间信仰所信奉的神祗。 道教中所信奉的有三清、玉皇大帝、真武大帝、文昌帝君等。民间信奉的有财神、关圣帝君,还有开山道人李玉凤、牛登地张臣等人。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等等。(四)陕北民间信仰概况 1.陕北的界定及概况 通常来说“陕北”即陕西的北部。陕西大致可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从现行的行政区划上是指榆林市和延安市,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本文研究的是榆林市佳县白云山的文化区域,从陕北的民间信仰概况来研究佳县白云山。2.陕北民间信仰的来源 陕北民间信仰是陕北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陕北特定的地域特色,从陕北的社会环境、社会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反映出陕北人民的现实精神世界。

陕北民间信仰的神灵主要来源于神话传说的神灵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信仰和源于民间自然崇拜的民间神祗,还有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传承神,例如真武祖师、关帝庙、龙王庙、夫子庙等。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下,陕北的民间信仰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而且将不断延续下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从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人们的精神和社会生活。3.陕北民间信仰的载体 陕北民间信仰十分兴盛,主要表现为陕北的一系列庙宇的修建,现如今陕北几乎村村都有庙,而且规模和次数不断地加以扩大并由此为基础出现的一系列庙会活动。(1)陕北庙宇 陕北人民的民间信仰以庙宇为载体加以表现。随着陕北经济的快速发展,陕北人民对于庙宇的修建更加热衷,这也表现出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陕北的庙宇的种类繁多道教文化圣地树穿屋顶,除了有佛教、道教的庙宇还有一些如老爷庙、龙王庙、娘娘庙等。在供奉的神祗即庙宇的信仰之神也是种类各异,有时一个庙宇也会有各种不同的神祗,既有道教也有佛教和儒教,例如榆林市佳县境内的白云山。(2)陕北庙会 陕北人民在庙宇修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大型庙会活动,也是人们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在陕北几乎村村都有庙,当然也就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庙会活动,会期一般一到三天,主要有本村人参加。

当然还有一些大型的庙会,会吸引很多外地来的参与者,在庙会期间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例如耀县香山寺和药王山和佳县的白云山,还有榆林的青云和黑龙潭以及延安的太和山。其实,人们参与庙会只是为了满足精神寄托,有的向神灵祈福,有的祈求事业有成和身体健康,有的祈求婚姻和子女,这都是人们的一种心灵慰藉和内心情感的释放。(3)陕北说书 陕北民间信仰的载体还有就是陕北说书。在陕北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即陕北说书。现存最早记载的陕北说书是清康熙年间的《榆林府志》记载到“韵音飞畅,殊有风情。不即江南之柳敬亭乎。” 陕北说书最初是由盲人运用陕北民歌的语调说唱的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后来吸收秦腔信天游等民歌演唱方式,最终形成了陕北说书的演唱方式。陕北大大小小的庙会活动中总是可以见到陕北说书的出现,是庙会活动中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在庙会书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方式,其仪式大致可分为为请神、参神、说唱文书、安神和送神等环节,说唱程序有书帽、小段、正本和结束语等组成。 三、佳县白云山的道教文化构成及其社会表现形式(一)白云山道教文化构成1.庙宇建筑(1)白云山主要建筑 白云山庙宇建筑始于明万历年间,并在后世的不断重修和新建中形成如今的规模,其建筑中蕴含了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

主要建筑如下: ①神路:这是白云山信士上山的主要通道,由三百六十余级石台组成。路的前面有牌坊,初建于明代后又重建,为双柱单跨一楼,庑殿顶,又被称为“低头牌坊”。 ②三圣楼:主要供奉的是“三圣”即李玉凤、张臣和牛登第。白云山最初由此三人组织创建,以“三圣楼”纪念他们的功绩。 ③七圣楼:指佳州城隍、河神、山神、土地、福神、禄神、财神。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硬山式建筑。 ④三清殿:白云山最早的庙宇,创建于宋代,明末扩建,为硬山式建筑。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俩厢配殿为南斗、北斗祠,即民间传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 ⑤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文昌帝君为文人仕子所信奉,保佑功名利禄;楼前有植与明代的七颗柏树,名为“七星树”以应北斗七星。 ⑥玉皇阁: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建筑,四面回廊。阁分为上下层,上层木楼建筑供奉玉皇大帝;下层为石窑洞,供奉太乙救苦大天尊。阁楼的西面建有马王庙,供奉马王、牛王和水草大王,是游牧民族的守护神;南面为琉璃九龙壁,其正面为九天彩龙,背面刻有《玉皇巡天图》。 ⑦藏经阁:又名瑞芝阁。明万历年间,皇帝给白云山道观颁圣旨一道,赐御制《道藏》4726卷,并帑金建阁。

院内立有圣旨碑,刻圣旨全文。 ⑧三官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歇山式带回廊建筑。“三官”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殿内壁画为《三官出巡地狱图》,殿前为通仙桥,桥后为考校牌楼,俩厢为六曹严森殿;殿后墙刻有李智盛手书《道德经》全文。 ⑨碧霞宫:俗称娘娘庙,祈求保佑子孙的场所,供奉的是云霄、碧霄、琼霄、眼光和送子五位娘娘,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俩厢供奉的是糠神和痘神,院门为过关楼,相传小孩经过即可一生平安。 ⑩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硬山式建筑。供奉的即为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称为神,称为“荡魔真君”。 真武大殿:俗称正殿,即为白云山的建筑中心。殿内供奉白云山主神,即北方真武大帝。俩厢为五祖、七真祠;配殿的南侧为钟、鼓二楼,大殿的对面为乐楼,乐楼东西建有药王、瘟神二庙。(2)白云山庙宇建筑体现的道教文化内涵①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 白云山建筑中供奉的神灵体现道教完整的神仙信仰系统,以建筑表现神仙的等级层次。在白云山的建筑中以建筑地形的高低来显示神仙等级的高低,如“三清殿”处于白云山地形的最高点,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以建筑规模的大小来看,真武大殿建筑规模最大,显示出其在白云山道教信仰的中心地位;从建筑自身的高度上看,玉皇阁为上下两层建筑,上层供奉玉皇大帝。

②“三教合一”的道教全真道思想 白云山道教系统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其建筑供奉的神灵类型多种多样,体现道教中全真道的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三教并存”。在白云山的建筑中有道教的三清殿、玉皇阁、真武大殿等;建筑中的大量牌坊和山门都是儒家佛教的文化产物。③“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道教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达到与万物共存,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能够返璞归真。白云山的建筑群以三条轴线为基础而建,三条轴线上的建筑都是依靠山势而建,顺应山体的变化依山而建并没有破坏自然规律,使白云山的建筑群达到与自然的完美契合。2.碑刻与壁画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的碑刻与壁画能够深刻体现道教的文化内涵。据统计白云山现有大小庙宇50多座道教文化圣地树穿屋顶,各种碑刻150余种,现存碑刻157块,各种壁画1300多幅。白云山的碑刻与壁画是在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的共同背景下形成的,是白云山重要的道教文化内容的载体。 (1)白云山碑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白云山的碑刻大致可分为记事碑、功德碑、和学术碑。记事碑即记录白云山的历史文化、建设情况、重修情况等内容,如《扩建白云山记》和《重修白云山碑记》等;功德碑即讲述对白云山有突出贡献的人事迹的碑,如《葭州神木府谷善士朝山碑记》等;学术碑即一些来白云山的文人墨客的诗词书法的碑刻。

白云山碑刻内容的记叙手法采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叙事风格,以真实性为主,讲究完整的记录事件的全部,如《白云山种松记》。 白云山碑刻中牌匾的字体形式多样,有正楷、草书、行书、隶书等。如真武大殿悬挂的“玉虚宫”三字牌匾,相传是开山道人李玉凤手书。除此之外白云山还保留了众多文人墨客笔记,显示了他们对白云山独特文化的理解。(2)白云山壁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白云山壁画在其内容上以传统道教信仰的神灵活动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主要可分为俩点,一是道教众神的故事,主要讲述诸神的经历和得道过程的故事;二是众神的宗教活动及其功绩,主要讲述历史传说中的人物是非功过的故事,如“积土成圣”“中和果报”和“梦吞日光”等。3.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是白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道教音乐流派中最有地方特色的一派。主要内容可以分为经韵曲调和打击乐。经韵曲调即白云山道士们平常诵经时所唱的曲调,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他的内容赞美道教教义文化,传播道教宗旨,祈福子孙平安,宣扬保家卫国的精神等,至今流传许多曲目,如《龙虎经》《丰都咒》《真武赞》等。打击乐,通常作为宗教活动的开始或结尾使用,也可以独立演奏,打击乐的声音较大可以达到渲染气氛,引人注目的作用。

这俩种音乐共同组成白云山道教音乐,相互补充存在于白云山道教音乐之中,形成白云山独特的道教文化。(二)白云山道教文化的社会表现形式——庙会 “庙会”也被称为“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出现。一般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者定期举行,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白云山一年中较大的庙会有三次。第一次是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真武大帝的诞辰,庙会从三月初二到初四,为期三天。庙会期间还会由各会会长商定如何筹办四月八的庙会,山上的道士们还会在三月初三在真武大殿举行真武大帝诞辰的庆祝仪式。第二次是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初八为白云观建成之日,据说四月初八是佛祖诞辰日也是真武大帝的圣像开光日。会期为四月初一到初八,期间会举行大型文艺表演活动,是白云山规模最大的庙会。第三次为农历九月初九,据说是真武祖师飞升之日也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日,会期为三天,这时为秋天收获的季节,人民带着收获的喜悦心情和神灵共同欢庆同时感谢神灵一年的保佑。 “庙会”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集市,可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人进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动,表现宗教信仰的追求。在庙会期间各地的信士都会来到这里,有的进行经济活动,还有些人前来祭拜神灵,向神灵祈福。

白云山道教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庙会”的社会职能发挥的作用更大一点。1.白云山庙会的主要信士活动 ①上布施:前来白云山的信士将钱物捐给道观,几乎每个到此的人都会去上布施,在榆林地区流行的是“随心布施”就是说依靠自己的意愿进行布施,捐的多少都可以关键是有心;另一种布施就是还愿,即有些人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事先许诺的钱物,事后都必须去还愿,以期继续得到神灵庇佑。 ②敬香(上香或烧香):敬香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尊敬,一般以三柱香为宜,将香插平插直。 ③叩拜: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即扣头作揖,是一种以示虔诚的祭拜礼仪。 ④抽签:这被看做是人和神交流的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神的指示,达到某种意愿,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⑤打醋坛:这是本地人为了表示诚心而表现的方式,将醋倒在烧红的木炭上,闻其气味,有时还会有人和泔水。表现人们拜神的虔诚之心。 ⑥吃神饭:最初是为了贫苦的信士朝拜时所准备的希米粥,后来就流行开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 ⑦祈神药:将真武大殿内香炉里的香灰用黄色裱纸装一些等回家烧掉服用,至今有很多人仍然热衷此事。2.白云山庙会的主要道士宗教活动 在白云山庙会期间山上的道士也有其独特的祭拜活动,一般以清醮为主,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一般为期三天。

道士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天::闭斋薰坛,指庙会期间都不吃荤腥,祈求神灵到场传扬道法以便祈福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天:①起经,又名开坛。一般在第二天凌晨举行,由各会长在斋坛榜上签名并张贴于众,告知人们此次活动的细节。 ②出幡,以数百人为仪仗队前往放幡地,仪仗队后面跟着广大信众,整个场面非常壮观。仪仗队绕着幡杆行走,意为祈求天气晴朗,能够有好的天气用来举办盛会。③祝厨,指制作贡品的厨房,通过诵经来祈求神灵保佑贡品的清洁卫生,以供诸神享用。④行香,指在庙内上香,向神灵宣读此次活动的目的,求神灵的保佑。⑤摆灯,一般在晚上举行,将灯摆在道路两旁,道士们从中间诵经通过,以示对诸神到来的欢迎仪式。 第三天:①上表,就是将表上奏天庭的仪式,表文的内容是人民的祈求和愿望,由起坛、请圣、拜表、送表四部分组成。当众宣读表文后到坛前焚化。②上供,即向神灵上贡品,贡品以食物为主。③放赦,是道教活动中的一种舞蹈,是庙会活动的高潮,祈求上神赦免人们的罪过,赐福人民。④扬幡,道士经过诵经召请亡魂前来赴会,共同庆祝。3.白云山庙会的启示 庙会也叫“庙市”,最早出现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白云山庙会是陕北地区的大型庙会之一,有其独特的特色。

庙会是陕北地区特大的社会性娱乐活动,陕北人民以庙会为依托丰富自己的社会文化生活,庙会的兴盛适应了社会需要。 对于庙会活动我们应加以正确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在参与庙会活动的同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庙会活动为纽带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以便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把庙会活动作为传播科学的依托,进行文艺表演来丰富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程度。四、白云山道教文化对民众的影响 1.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道教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得道成真,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强调修道养德,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然,做到返璞归真。白云山道教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主张三教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白云山道教文化的兴盛使得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道教文化圣地。白云山道教文化的社会表现形式就是庙会,每年都会吸引无数人前来参与,进行社会经济的交流。 白云山道教文化对民众的影响首先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教文化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对于现代保护环境有其积极意义。其次,人们在社会生活总是习惯的祈求神灵的保佑,对于陕北榆林地区的人民群众来说,无论办什么事都会去问一下神,希望的到精神上的慰藉。

例如结婚,住房,孩子的学习等方面,还有的会到这来看病。在每个新年的开始人们都会向神灵祈愿。第三,宗教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庙会活动的举办会有很多人参与举办,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对民众思维方式的影响 佳县白云山的宗教文化现状是三教并存的,这就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融合,这也使得当地人民的思想更加开放,人们主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道教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即利用和尊重自然规律。道教讲究清静无为的思想,是一种人的内心的静的状态,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道教追求修道养德,有利于人们道德的建设,培育有德人生,和谐人生,健康人生。以道教的思想为基础创建人民的精神家园。五、白云山道教文化传承的发展和保护 1.对道教文化活动的态度 道教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都有其积极意义。对于个人来说,能够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从道德上约束人的行为,弥补法律对于人的行为约束的不足;对于社会来说,有利于社会和谐,增强人民的社会凝聚力。同时宗教文化活动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使宗教文化活动成为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因此,对于道教文化活动的盛行,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一味肯定其作用,应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道教文化,吸收道教文化中积极的思想来进行思想道德的建设,在道教文化活动中注重其社会作用,以道教文化活动来丰富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借宗教文化活动来宣传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科学文化知识,提到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以宗教文化活动为纽带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对白云山道教文化发展和保护的建议 首先,对于白云山道教文化的保护在于对白云山道观的保护。白云山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其自然环境较差,因此必须保护白云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白云山道观现存文物,使得白云山道观文化一直得以延续。其次,对于道教文化的传统风俗文化应该加以重要保护,以便白云山道教传统精神文化的延续。第三,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道教文化要想得以延续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大背景,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发挥道教文化的积极意义,在道教文化活动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道教文化旅游是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道教文化旅游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道教文化的发展和延续。白云山应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发展的方式来进行道教文化的保护。

推荐阅读:

古建筑群见证历史王屋山的人文景观,你知道

清真寺是临夏最具有特色的临夏穆斯林文化,

十个夏季艺术节,让你改变往年的一成不变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国期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