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教 > 道教文化

远古部落都拥有自己的图腾,独缺龙的生物


2024-05-09 13:05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龙的起源,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据远古的神话传说及上古的考古依据,可以了解到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或者可以直接判定为“人首龙身”,因为远古人类的绘画图形多以粗狂简约为主),但至今为止,没有找到龙的原型,所以人们认为龙是基于蛇而形成的图腾,是虚构的生物(这个值得商榷,因为十二属相中除了龙以外,皆有原型存世,而独独缺龙,这意味着什么,值得深思),是古人在蛇的原型上,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鱼尾、鹿角、鱼鳞等24种生物特征形成。此类说法比较有依据的是:远古部落都拥有自己的图腾,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通过不断的征战,对抗、吞并、融合,如黄帝击败炎帝后,融合了炎帝部落,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雏形,至今仍自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后裔”。在这个过程中,得胜的部落将击败、融合、吞并的部落的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黄帝的蛇图腾,边经过了不断的吸收与充实,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因此,中国人,又称为“龙的传人”,国外民族也尊称中国为“东方巨龙”,皆因此而来。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是在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的,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在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法全盘继承,神仙出行就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龙就称为“龙峤”。据道教经典说,乘龙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那里,都会有神祗出迎。

龙是什么时候从“神兽”升级为“王”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然龙是神兽,具有神性,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神话镇守大地五方(东西南北中)的五灵兽之一,五灵兽中,以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央勾陈(黄龙)或腾蛇(有双翼会飞的蛇,近似于龙),是龙或类龙的生物就占了3/5,如果加上玄武的龟蛇同体,那么3.5/5,占了70%,可见民间传说对龙的认同;其次龙的形状盘旋蜿蜒,如水流、如山脉,故有龙脉之说,又渐渐形成了统领水族,掌管兴云降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民间渐渐尊其为“王”,加之中华民族做为农耕民族为主的群体对于自然界的不确定性与对干旱的恐惧,龙王治水、向龙王求雨就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凡是有水的地方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力,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力,与土地庙一样,随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到了汉代,佛教进入中国,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迅速融入社会,中国的佛教界,将佛经中所描述的大蟒蛇、水蛇翻译成“龙”,便被老百姓迅速接受,佛教文化迅速站稳了脚跟,而在道教中,尽管承认龙的施云布雨功能,却只是拿它当脚力使用,直到后来佛教把龙神据为己有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大力争抢龙神,奉为龙主。在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并且产生了诸多的龙王,“龙王品”中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在道教的认定当中,龙王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内都有龙王驻守,达到了极其泛滥的地步,《西游记》第36-40回所描述的乌鸡国国王被人害死,推下水井,水井里面就有井龙王帮主保留了肉身的记载,正是基于道教的这个概念。

最后最为强势的是国家的推动。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使四海龙王成为妇孺皆知的神。

推荐阅读:

古建筑群见证历史王屋山的人文景观,你知道

清真寺是临夏最具有特色的临夏穆斯林文化,

十个夏季艺术节,让你改变往年的一成不变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中国期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