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神文化与妖怪文化相互交融难分彼此——莫言
2023-08-27 10:03
“我希望在未来的时代里,由恶人造成的恐惧越来越少,但由鬼怪故事和童话造成的恐惧不要根绝,因为,鬼怪故事和童话,饱含着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着文学和艺术的种子。——莫言”
注:鬼神文化与妖怪文化相互交融难分彼此,但是为了宏观叙事后面我都将其统称为”鬼神文化“。
爷爷小时候讲的鬼故事、香港电影里蹦蹦跳跳的恐怖僵尸、《故事会》里看到的离奇小说、电视剧《西游记》《封神榜》里上天遁地的神仙...
从小到大,你一定听过看过许多关于“鬼神”的故事,并曾经一度相信鬼神的存在。
那么你是否有思考过这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鬼神元素来自哪里?又为何长存于华夏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呢?
就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它的踪影吧。
01
—
鬼神文化的起源
鬼神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中国的鬼神文化在原始社会的蒙昧里萌生,于封建社会的伦理中兴盛。
鬼神文化的起源是由于大自然中有太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现象,于是人们用想象力缔造了“鬼神”的形象,并逐渐融入于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与道德伦理中,最终形成了鬼神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中,鬼神文化与中国其他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了中华文明重要的核心文化。
它也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千万根文化纽带中最坚韧的一根。
无论你走到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只要听到类似女蜗补天、大闹天宫、阎王索命之类的话语,就会想起自己是中国人,并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
02
—
明暗交织的发展线
从横向来看,中国的鬼神文化发展历史拥有明暗交织的两条线,明线是浩瀚无垠的躯体,暗线是坚韧不灭的灵魂。
明线
明线是伴随着众多经典著作的诞生而发展传承,可以说分为五个阶段。
诞生期(先秦):上古时代的大量传说为鬼神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产生的最为著名的著作便是《山海经》。
成长期(两汉):伴随着宗教与民间文化的发展,鬼神形象逐渐贴近自然与社会,在叙事方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创新。
成熟期(魏晋南北朝):在社会经历长期混乱与割裂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鬼神文化的创作来映射黑暗的现实社会,并表达内心的追求。其中一部不朽的佳作《搜神记》便诞生于东晋。
创新期(唐宋元明清):随着民间文化的愈发兴盛与文学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发展道教文化主要元素,鬼神元素也不再被单一的创作形式所束缚。
神妖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彻底走向人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期间鬼神文化在话本、杂剧、小说等文学中逐渐大放异彩,诞生了如《西游记》《子不语》《聊斋志异》等经典著作。
衰落期(民国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冲击、战争频发、科学观念普及、伦理道德观念革新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鬼神文化逐渐失去了繁衍生息的沃土,走向没落。
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在民间流传千年的志怪故事与广袤乡土的地域性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了众多光怪陆离的文学作品与故事体系。
在被统治者加以利用的基础上,这些作品往往都带有极强的道德伦理观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由于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为其提供不同于苦难现实生活中的想象空间道教文化主要元素,因此它们也最能够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和传播,在民间的知名度反而远远高于其他文学派系的作品。
暗线
暗线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数千年,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及普世价值观交织融合。
在吸收了统治阶级塑造的普世文化和儒释道等不同的信仰文化后,形成了多个拥有统一世界观却又相对独立的神怪体系。
这些神怪体系不仅对中国的古典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它的精神内核是敢于想象的张力与敬畏自然的和谐观念,在数千年与社会的交融中,成为了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03
—
对文学的影响
鬼神文化在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的同时,也刺激着文学家们的想象力。
众多浪漫主义文学的作品中都有与鬼神文化的元素融合,如《楚辞》中的诸神形象,《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聊斋志异》中充满奇幻色彩的各色故事。
乃至于四大名著中的许多基础性设定也与鬼神文化紧密关联,如《红楼梦》里宝玉与黛玉的木石前盟,《水浒传》中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转世的一百零八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七星灯续命的章节。更不用提以鬼神为基础而创作的《西游记》了。
文人们不仅将鬼神元素融入著作中,也时常将其当做讽刺现实社会的隐喻,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如曹植虚构自己与洛神彼此思慕爱恋的《洛神赋》,李白梦游仙境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惊天地泣鬼神的《李凭箜篌引》等创作。
04
—
从鬼神文化来剖析民族精神
鬼神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更是“润物细无声”,例如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节日,起源都与鬼神密不可分。
如“春节”是为了驱赶年兽,“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前美言几句,“鬼节”、“清明”“端午”是因为祖先崇拜,“龙抬头”是为了向龙神祈雨,“七夕节”是为了祈求姻缘。
其中最为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与西方人对神明态度的截然不同。
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基督教,在传入中国之前,他们的信徒都无比虔诚的供奉着神明,将教义与人生的意义绑定在一起,沉迷于信仰的深海之中。
如果求神后实现愿望,就认为是神的恩赐。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认为是自身的信仰不够虔诚。
而中国人无论求神还是拜佛却都秉持着批判性的内核,将神明视作工具,什么牛鬼蛇神、胡黄白柳,甚至一块石头、一棵树木都有可能被供奉于高堂之上。
灵则拜之,甚至将其视作全部的希望。不灵则弃之,乃至于为其冠上最狠毒的骂名,啐以最肮脏的言语。
这样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外宗教的信徒看来,都是不可理喻的。
但对于历经五千年历史和无数朝代更迭的中国百姓来说,世间一切的权谋诡术都曾在华夏这片土地上演过。
他们曾在无数王朝的兴衰之间,寻找着生命的出口,也因此“追寻事物最核心的价值”才会成为刻在血脉里的本能。
一方面,他们看似拥有着无穷的欲望,让战争与屠戮在历史的舞台上轮番上演。他们追寻利益至上,为此出卖肉体和灵魂。
另一方面,他们能在民族面临灭顶之灾时,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团结一致并充满血性的抗争到底。
他们尊崇的是以“仁爱”为精神内核的文化,推翻了一个又一个暴虐腐朽的王朝,创造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历史,将文明的火种传承至今。
从这一点来看,中华民族是无比复杂,却也无比伟大的民族。
05
—
统治思想与宗教的交融
从纵向来看,中国的鬼神文化虽是一脉相承,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体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原始宗教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将一切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都归咎于鬼神之说,信奉“万物皆有灵”的自然宗教。
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均有灵魂,此时的“鬼神们”拥有着超然的地位,但更多只是作为一种图腾崇拜而存在。
儒家的影响
进入封建社会,受到阶级制度发展和宗族文化演变的深刻影响,尤其在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统治思想的汉朝,统治者开始逐渐将“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念融入于鬼神文化中。
“祖先崇拜”逐渐成为了鬼神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脉分支,也成为了统治者用于维护“君权天授”的政治手段。
自此以后,丧葬文化大行其道,祭祖逐渐成为了上到帝王贵胄,下到黎民百姓都推崇的一种文化理念并沿袭数千年。
鬼神文化与中国宗族文化的交融,让其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又在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衍生出不同的丧葬习俗。
在汉族的民间丧葬文化中以儒家丧葬观为主,往往秉持着“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庄重的仪式与礼乐,盛大哀伤。
道教的丧葬观坚持顺应天道的无为思想,强调的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的薄葬观思想。
佛教丧葬观对生死观念最为淡薄,因为信奉轮回往生,因此往往多以水葬、火葬等极为简单的丧葬方式为主。
到了现代这三种丧葬观念已经难分彼此,中式葬礼中多以儒家丧葬理念为主,以道教和佛教丧葬仪式为辅。
道教的影响
中国鬼神文化中框架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以老庄哲学和黄老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道教文化。
进入封建社会后,原始社会传承下来的巫文化逐渐融合于道教文化之中,从此道巫合一,人、鬼、神、仙、魔在道教的精神世界中实现了共通。
道教尊奉“道”为核心信仰,以得道修仙为最终追求。在与民间文化融合创造的过程中,仙与人逐渐形成了重叠。
因此在道教的神鬼体系中,神与仙多是道家对“道”的人格化或人的神格化,许多神仙的形象往往是在现实社会中拥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例如我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八仙、关帝等。
佛教的影响
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中国,并逐渐形成了众多派别。
由于佛教轮回转世、导人向善的出世理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利益有着重要价值。
决定将政权与神权统一的统治阶级,逐渐将佛教的“地狱”“轮回”与道教的“地府”“阴间”融合,形成了“天地人”三界合一的统一体系。
天界有“三清六御”所统御的天宫天庭和诸佛所居住的西方极乐,地界有泰山府君和酆都大帝所统帅的阴间冥府,地藏王与十殿阎罗所治理的地狱三恶道。
全国各地受地域和民族文化影响,产生的本土宗教神话人物也非常多,如东北萨满,福建广东妈祖、保生大帝,苗族蚩尤等。
其中大部分都被官方所认可和封赐,成为了主流神话体系中的一部分,小部分则成为了不被接纳的“邪神”。
05
—
鬼神文化的传播与演变
在此般背景下,鬼神文化拥有了统一的世界线,鬼神世界以愈发丰富的故事性、趣味性、普世性彻底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从此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的鬼神文化,随着中华文明的弘扬与传播逐渐覆盖了整个儒家文化圈。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被日本所承袭且发扬的“妖怪文化”,东南亚的“巫鬼文化”,其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是颇有意思,由于篇幅较长,暂且不谈。
06
—
鬼神文化的现实意义
历史的进程
其实“鬼神”是人们的情绪在想象中的意识映射。光明与希望向上升华便形成了仙、神、佛,恐惧和欲望向下堕落则化成了鬼、魔、妖。
而“神”与“鬼”作为“希望”与“恐惧”的具象化,它们似乎只存在于想象中,却又仿佛无处不在。
在西方,从罗马帝国的斗兽场到法国路易十六的断头台,从耶稣的晚餐桌上到穆罕默德的潜修洞穴里。
在东方,从武王伐纣的战场上到溥仪退位的诏书里,从老子西行的函谷关前到释迦牟尼成佛的菩提树下。
我们能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中看见属于它们的身影。
希望与恐惧是人性的一部分,它们也是人类进步的催化剂。
在从茹毛饮血的野蛮动物进化成西装革履的现代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希望与恐惧这两种情绪始终刺激着人的想象力。
它们悄悄潜藏在潜意识里,引领着人类攀上一座又一座文明的高峰。
虽然在现代化社会,我们已经不再相信鬼神的存在。
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鬼神”所代表的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迷信思想,它更多是一种集传承、民俗、道德伦理观为一体的民族信仰。
它依然能够刺激人的想象力,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甚至为民族认同感提供基础。
比如你远在异国与老乡相遇,想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只需要分享一则来自老家的鬼故事便可。
初衷与愿景
这篇文章主要是看了莫言老师的《奇奇怪怪故事集》有感而写。
作为一个湖南人永州人(湖南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鬼怪故事体系),小时候我也曾听祖辈父辈们讲述过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奇幻故事。
其中就有很多鬼怪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成为了我童年生活的的调味剂,也勾起了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因此写下这样一篇文章,探索一下“鬼神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希望中国的“鬼神文化”能够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性文化被世界所认知,更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自己和他人点亮一盏探索世界的烛灯。
END
如果你在这篇文章对你有所触动,就请给我来个点赞转发吧!
这是对我创作最大的支持,谢谢。
推荐阅读:
下一篇: 阎王爷的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