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教

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2023-08-27 11:0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近几年来,国家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发展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武当武术是武术中的一种独特的分支,它依据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将传统武术加以改造和运用,以其特殊的方式展现于世界。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武当武术文化融合了武术文化特色和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形成道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武当特色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是以道家哲学思想、道教精神为基础,融入儒家、佛家、中医学、兵学、导引、养生等思想,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荆楚地域文化的孕育下,经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文化的综合体。

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的元素

武当武术文化的特点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

“武当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发展不仅仅受传统武术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制约,更与武当地域文化,特别是武当地域文化中的道教内丹养生文化的长期滋养是分不开的” 从武当武术的发源地武当山来看,其地理位置位于中部地区,毗邻秦巴山脉,长期处于丛林山脉之中,远离城市、政治中心。武当地区普遍气候湿润,空气清新,适合清心寡欲之人长期山中修炼,以山中天然的自然形态为屏障,练习武当武术特有的养生功夫,从而能够达到静心、凝神、超凡脱俗的武当功夫的效果。

而武当地区淳朴的人文环境也是铸就武当功夫“以柔克刚”的因素之一。在地域风俗习惯中,武当地区的人民善良质朴,性格较为柔顺,在山中居住的人们能够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这就使得武当武术功夫加入良好的心态和思想境界等元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道教的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

宗教文化的融合

不同文化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而宗教文化对于武术文化的影响是较为久远的。原始的宗教传统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天神崇拜、祖先崇拜等。从地域环境的特点,以及武当武术的发源来看,武当武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道教的影响。道教的宗教崇拜文化为道教内丹养生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以乌鸦的崇拜直接体现和反映在武当武术之中:“由于乌鸦在真武修炼中的神话传说,预报吉凶等等,乌鸦在武当山、武当道教中声名影响和地位十分显赫”。而且“乌鸦作为神与技击健身相结合的产物融会于武术之中,仅武当武术所有,这在中华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是武当武术‘尚意尚巧不尚力’的代表”。

因此武当武术文化融入道教内丹养生术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究由内到外的武术特点,道教文化也重点强调心神兼备,“天人合一”的宗教艺术境界,将特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提炼出武当武术的特色文化。

道教的元素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

武当武术的流派

道教是武当武术的源头,武当功夫以张三丰所创太极拳最为著名,主要由拳、剑、枪派等流派。拳派分为陈氏太极拳,遵循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杨氏太极拳,遵循动作柔顺,以柔克刚,老幼皆宜的原则;吴氏太极拳,在杨氏太极拳中发展创新;武式太极拳道教文化主要元素,遵循内外兼备,虚实交替的原则;孙氏太极拳,以精行意、八卦及太极拳术融会贯通;形意拳,遵循气运丹田,由内而外的内家派武术的原则;八卦掌,动作迅速,变幻莫测。剑派分为武当丹派剑术和武当太乙神剑门——剑技。枪派为太极枪。以及与张三丰、太极拳有关的相关著述,为后人整理并进行研究。

目前,武当武术各种流派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在“非遗”的作用下能够更好的认识武当武术,学习和挖掘其精华,从武当武术功夫中提取武当武术文化内涵,利用文化的发展空间来传承和发扬武当武术文化。

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的元素

武当武术文化传承中的社会价值

物质价值

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营下,文化也为市场所服务,旅游经济是当今社会第三大产业,而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为旅游经济创造出一定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武当武术的运动特点来看,它强调精、气、神三者的兼容并蓄和统一,调节身体阴阳平衡,因此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对健身运动的需求,从而达到文化价值体现;第二,根据武当武术运动的参与人群来看,老少皆宜,可同时满足多层次人群的需求,以武术产业经济效益来促进武当武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是行之有效的。

在对武当武术文化的挖掘中最能体现和展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经济,因此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利用资源,找寻特色发展道路是当务之急。

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的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

文化价值

武当武术根植于中国道教文化之中, 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它在道家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 自然溶汇了道家哲学、中医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 它内涵丰富, 寓意深邃, 在武当武术理论和技术中, 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的哲理性。武当武术文化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以及武当地域文化,三者结合使其文化思想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其文化内涵有待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提炼出更具文化内涵的文化价值。

从文化层次内容上来看,武当武术文化包含武当武术的传承流派、武当武术之拳术与器械、武当武术的技击功法理论等。因此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价值与武当武术的特色是密不可分的,融合社会其他元素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武当武术文化。

道教的元素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

精神价值

武当武术与道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道教“三玄”(指《易经》《老子》《庄子》)学说是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武当武术文化的思想内涵遵循传统儒家、道家的思想理念。道家讲究自然规律、本性原则,在自然界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进行身心调和,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从而,武当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精神专一等境界,习武之人不仅能够调节身体形态,还能够铸就心态的平衡。

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境界中是尤为重要的,精神是人们对社会事物发展到一定层次的一种内在力量,因此,发扬武当武术文化中道家思想、学说,取其精华,进行整合发展是亟不可待的。

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的元素

武当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护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

现今武当地区对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道教资源的整合传承、以传统方式传承人进行传承、开设武校培训班以教育方式进行传承、以旅游经济体系进行宣传传承、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等方式。保护现有的传承方式,让其在平稳中发展,以此带动对武当武术更深层次的挖掘整理,推动武当地区的文化建设。

加强武当武术文化的校园推广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为学生的各项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武当地区各教育中心以及大中专院校为武当武术的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持。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学校教育可进行开设武当武术作为校本教育课程,加强武当武术文化的宣传和传承力度,通过专家和传承人的授业解惑道教文化主要元素,将武当武术文化的精神融入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武当武术文化的传承理念。

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_道教的元素

提高武当武术文化的知名度

竞技体育是体育项目走向世界的一种趋势,而传统项目武术已成为奥林匹克赛事的重要项目,将武当武术沿着竞技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广武当武术文化。当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以套路、功法和搏斗为主,三种形式相对应,互不关联。因此,武当武术以此为出发点,发展出一套科学而具有特色的套路体系,不仅展现出武当武术的竞技水平,也可以表演的形式展现,令武当武术更具有传统文化艺术气息。在武当地区可多举办竞技赛事或表演,以武当武术文化为载体,给传统体育爱好者一个交流的平台,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和推广武当武术文化,扩大武当武术文化推广的辐射面。

加快武当武术产业化进程

武术产业是传统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既可以展现竞技武术的技术特点,又可以展现武术表演的特殊魅力,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文化情操。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作用,从资金投入和社会力量等方面,以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营秩序,加大市场经济力度的开发,让武当武术文化得到良性发展。建设武当武术资源体系,健全各项文化政策,完善武当武术文化精髓和内涵,确立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

道教的元素_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

宗教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

从武当武术的历史根源来看,它与道教文化兼容并蓄,是道教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类型。它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儒家、道家的养生艺术以及佛家的先进理念。因此,要能够更好地诠释武当武术文化,可以在理解不同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完善和更新武当文化,取其精华,着重突显武当武术文化的精髓以及神秘所在,让人自然感受武当武术文化的灵气。

道教元素文化主要包括_道教的元素_道教文化主要元素

武当武术文化涵盖了传统文化中身心合一,精气神的独特内涵,也融入了道教等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武当武术文化也要紧追时代的脚步,逐步提升自我空间,与时俱进,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精神世界,为实现武当武术文化发展的梦想而努力。

推荐阅读:

道家道教重要参考书目:从道藏到中华道教大

古建筑群见证历史王屋山的人文景观,你知道

初真戒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

清真寺是临夏最具有特色的临夏穆斯林文化,

黄信阳道长的厚礼,向中国年轻的道教领袖

(微拍公告)2016年10月24日微拍目

书画鉴真与辨伪、明清肖像画的演进与鉴藏

你知道泰山道教文化观后感怎么写吗?你了解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