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上清派”最早的斋蘸仪范是什么?
2023-06-16 18:09
茅山斋醮科仪是茅山“上清派”道士所具有的独特的宗教仪范。其斋醮法事活动的内容别具特色与其它各派有明显的区别。斋醮的历史源渊流长,从梁至北宋中叶数百年间一直鼎盛不衰。元明之后,也仍然一脉绵绵,流传至今。
“上 清派”尊三茅兄弟为祖师。“上清派”开创之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斋醮科仪,斋的内容只是咀存思为主辅以服气咽津、诵经修功德等修炼方法。这可以说是茅山 “上清派”最早的斋法。南朝时,宋著名道士陆修静在整理道教三洞经书时,编制了大重道教斋醮仪范。陆修静是吴国大臣的子孙道教仪范百度云,自幼笃好文籍、旁究象纬。但在 陆修静时代,茅山尚未成为“上清派”的根据地,陆修静所整理的,是灵宝斋醮科范。茅山本宗的斋蘸仪范只是初具雏形。而且,自晋未至齐梁各朝,来茅山修道的 很多,大部分修道之士在茅山筑馆居住,当地村民及周围百姓对三茅的祭祀有加。大多数的祭祀仪式都带有民间巫教的成份。而正式的道教活动中,盛行的是“灵宝 斋法”上清派本身的斋醮内容还无所突破和发展,一直到了陶弘景时代,东晋杨、许等人开创的上清经法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由陶弘景创立的上清 派从理论上特别是斋融科仪方面都得到了充实和完善。此时的茅山也成了上清派的大本营。因陆修静是上清派的七代宗师,上清派的斋醮内容也就不同程度地吸收和 融汇了灵宝斋醮的成份。所以至此以后,“灵宝法派”作为道教威仪的代表,其原有的修炼理论及方法,尤其是斋醮科仪逐渐被上清派所吸收和融合,使茅山斋醮科 仪以其特有的风格在江南道教斋醮科仪中独树一帜。
唐宋时是道教的鼎盛阶段, 斋醮科仪纷繁复杂,现存明《正统道藏》中所载斋醮仪范约有六百卷左右。其中就有若干种为茅山斋法。道藏致字号南宋淳佑九年六月的《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下 “加封三茅真君圣号庆礼醮科仪”中详细记录了整个法事的程序。依次是:卫灵咒、发炉、各称法位、请圣、初献、严献、终献、送圣。从其它的记载中还有许多类 似的斋醮内容。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出,这时的茅山斋醮科仪是非常完备的。《茅山志》卷四记载有嘉熙元年《理宋金录投龙玉简词》:“科命道士二十一员,于建康 府元符万宁官启建灵宝道场一昼二夜满散,设醮三百六十分位,告盟天地,诞集嘉祥,谨依旧式,诣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所有这 些醮事活动大多是受皇命封祝祷国家太平,皇图巩固,人寿年丰等而作。
元明以降,道教渐至衰落, 但斋醮活动却在广大乡村普遍流传,由于受政治、经济、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斋醮一方面被道士作为以道求食的生活手段,另一方面更因为广大的民众长 期处在社会最底层,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与剥削不能得到摆脱,只好从祈求神灵保佑等精神生活上求得解脱,选样斋醮作为一种能为信众祈求上苍,保佑生民,消灾 延寿的科仪被普通平民百姓所信仰,通过代代道士的沿袭而流传了下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茅山的宫观,庵房屡遭兵火,到了近代大多道观都被毁坏,仅存的也年久 失修,道士数量骤减,斋醮规模远不及以往。
根据信众的意愿和要求,目前茅山斋醮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
1、正坛法事(阳醮,一般为活人所作,基本思想是消灾延寿,保佑人口平安,田蚕生意亨通等)它包括:发符、发奏、早朝、午朝、晚朝、拜忏、参斗、祥星、供天。
2、度亡法事(阴醮,一般为超度祖宗三代先亡后化等亡灵,主要是为亡故者所作)它包括,“放焰口(有铁罐科、斗姥科、仙翁科)等。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内容,有些正在整理之中。下面就“正坛”醮仪作简略概述如下。
1、开经:《步虚词》,诵《三茅经》,《清静经》、《天师诰》,《葛仙翁诰》、《许真君诰》、《三清四御诰》、《三茅诰》等。
2.拜忏:咏香讠赞、颂圣号、三礼、发愿、向来、送忏、咏回、向鹤、回向文。
3、发符
4、早朝请圣:步虚词、焚香、请称法位、吴文、咏洒净咒、高功做功、开启、修斋、请圣、迎鸾接驾,称职、奏请、安位。
5、 午朝上表:法鼓三通,乐队奏乐《花子笑和尚》,高功持圭捏诀升坛,“龙虎”二班四人分列坛前左右各持铛、钗、鱼、铃等法器,高功参拜五方(捏诀存思五方五 帝尊神)运三讳、步三台罡(剔三清诀至香案前下跪、三上香(即御案香,默念焚香咒存礼三宝)、焚第一道符(念焚符咒)、再运讳(大茅君盈讳)至此乐曲终, 高功葡匍罡坛、司鼓举各札师存念如法,高功立于坛前,众咏和,高功举卫灵咒,请称法位、宣疏,颂圣号呈文,宣词(表白咏诵三茅词),司鼓举华夏颂(高功同 时发炉、上本位香)焚第二道符、发符,焚第三道符、招将、宣关文,熏表咏开天符诰,出词、唱断正符、焚表、回坛、唱颂三茅基号,礼经(按人各恭敬)发愿。 至此进表法事结束。在上山进香的信众中,多要求做“上表”的科仪,所““进三茅表”成为举行最普遍、也最其茅山地区特点的科仪。
从上述斋醮的过程来看,茅 山斋醮的内容有以下特点。首先,三茅表最其代表性,主要是以颂扬三茅仙圣和上清派主要仙圣宗师及历代修仙济世的得道真人为主要内容。这可从三茅表文及请圣 法事中看出。在整过法事中所降招之神,大多为上清系列的神仙,如:东华青童道君亚极西城总真王君,太虚南岳赤君,希和刘真人,葆真观妙刘混康等等。同时把 茅山的壮丽景致及其雄伟气势通过表文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如《卫灵咒》里就有以下句子:“华阳境天、地肺名山、三峰混合……气连巴蜀……”把茅山这座神仙洞 府如画 一般展示在一个个凡夫俗子的面前,使人们敬慕不已。
其次,从醮事内容里,还涉及到上清派修炼的方法,像存思、六字气法等,如“招将”时有四字气法:“嘘、口四、呵、吹”,即由上清修炼法中六字气诀中来,表出了内修与外醮、炼气与有存神一致的思想。
笫三,茅山在宋理宗时,归 入正一派,与龙虎、阁皂三山台称三山符录。故其科仪深受天师道影晌,体现在斋醮科仪中就是法派谐系的承传。原来正一派的沿系共有四十字内容,茅山在二十五 代宗师刘混康以前还以四十字为谱系。但刘混康以后,却沿用真人法派的九十六字谱系,只仅仅在做醮时用正一派的四十字谱系作为高功的职辈。但仍沿用天师道的 坛、靖、治、气作为高功职衔中的内容。
第四,由于全真派的渗透,茅山出现了三宫里都在正殿祀三茅君圣像,而斋醮科仪却也有区别。即是本宫里各房之间的科仪由于师承关系都有微小之异。俗说十里不同道,茅山则同处一宫的各房之间科仪已呈岐异,是道教的一个奇特现象。
第五,茅山道士从来都不下 山去做斋醮。这是与茅山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不无关系的。茅山在唐宋江时一直受皇帝恩宏,道士常常为帝王举行国醮。因史上高道辈出。由于这种关系,使茅山 道士身价倍增道教仪范百度云,当然不同于一道观的道士。另一方面茅山道场受皇帝的恩赐甚多,素有千亩山、万亩田之说,可以说,经济基础也是较雄厚的。由于上述因素,百姓 们自然不能让茅山道士“屈就”下山,所以斋醮活动基本都在观内举行。
最后,纵观茅山所有斋醮,在进行过程中除了少量如说白、做功等外,其它大多数内容都是唱诵的,如各礼师存念如法、卫灵、称职、吴文等都是咏唱的,而且各有曲牌,几乎无雷同之曲,从这一点可见茅山斋醮音乐也丰富多样而自具特色,值得音乐工作者重视。
综上所述,茅山斋醮科仪在道教诸派之中是比较突出的,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沉浮,但它毕竟以其独特的风格流传至今,这是值得庆幸的,为进一步挖掘祖国的道教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道教文化事业,加深对道教茅山派的研究和探讨,现在的所有斋醮科仪资料对我们来说都是珍贵的。
推荐阅读:
上一篇: 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用符水咒法治病
下一篇: 梁兴扬:当道士究竟要学什么,要看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