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百家学说

国学与西方文明抗衡过程中的本源思维和结尾现代国学


2023-08-14 12:02

国学这个词汇出现在清末,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抗衡过程中,学者把中华传统学问统称国学,以对应西方传统学术的西学。

中华传统国学按照历史脉络,代有维新。依次为本源思维,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清代朴学,而现代国学是吸收现代西学之后螺旋上升。

其中开头本源思维和结尾现代国学是重要的两端。歌德说“能把自己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慎终如始,学术亦然。

国学本源思维是世界文明中独一无二的体系,几千年来蔓延发展已经融入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之中。其核心特点有三:

1,天人合一的全息整体思维;

2,阴阳对立互补中庸思想;

3,五行相生相克的系统论体系。

这三者形成中华文明核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大约诞生于五六千年前,比轴心时代还要久远。是中华古代先贤在中国的地理环境中用敏感体质和全脑思维,通过独特修炼方式的身心感悟,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是贯穿中国文明的思想核心,我称为本源思维。

中国地理广大,物产丰富,炎黄部落农耕游牧,上古本源思维起点即气魄宏大。后世虽然代有所长,总体境界还是不如,所以中国历史上每到发展瓶颈期,思想界即托古改制,以求返璞归真。其实西方所谓文艺复兴,亦是推古改制,推崇希腊人文而破封建僵化。

中国本源思维主要体现在《易经》一书,《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历世三古。”人更三圣,是经过伏羲,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传承;世历三古,应该从母系部落时期到父系部落时期再到夏商周三代,三个时代几千年时间,形成了中国文化包罗万象的核心体系。

《四库全书总序》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在轴心时代,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元典,希腊《理想国》,中东《圣经》,印度的佛经,中国有《易经》、《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等。各大典集皆文字记录,唯独《易经》是兼备抽象符号与文字描述两个体系,一开始就是最顶尖的高度。

后至东周,列国争霸,稷下学宫宛如雅典学院,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一时气象蔚然。

然庄子叹而谓之“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是真正悟道之人,他说的道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独特境界,他称为“混沌”状态。但这个境界太高,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思维单纯,巫师首领容易掌握这种能力。

汉字中的“巫”,就是会意有沟通天地超能力的人。然而进入阶级社会等级森严竞争残酷人心复杂,尤其春秋战国世无义战,不同学者从这种宏大的体系中引申一隅,有立仁、有尚法、有善兵、有辩名、有自私、有博爱,在乱世中纵横睥睨各自发挥,遂成先秦诸子之学。

这是在本源思维在轴心时代的大分化,好处是百花齐放,各自盛开,缺点即是庄子所说,盲人摸象,各执一端。诸窍齐通,混沌遂死。

老子云:“大道废,有仁义”。其实大道废后不仅出仁义,也出思想家。然而不同于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偏重逻辑和数学等纯抽象思考方式,先秦诸子多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也愿意在社会上践行自己的理论,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天翻地覆的时代,因为先秦这个名称主要指春秋战国时代,从传统的周朝封建王国到创新的秦朝郡县帝国的变化时期。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制,行政运用是周公创建的礼制。周公制礼,是按照封建时代身份等级不同,各自按照自己的身份说话办事,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等级森严各就各位,后来这三个非礼原则传到日本物化出三不猴。

周公制礼,好处是按照身份等级程序公平,地位高低完全看投胎技术。缺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等级制度对人生的发展有所扼杀。如果出身就决定终身,这人生还何奋斗之处,聪明才智之士岂不闷杀。当然这个问题周公也考虑到了,他用“乐”来缓解这种郁闷。所以“礼乐”是并行的政治路线先秦有百家学说,一手打巴掌一手给甜枣,这也是一张一驰文武之道的中庸手法。

这个制度用了四百多年,后来崩坏了。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古礼不能平衡才华有为之士的内因,还有一个技术上的外因,据说古乐太曲高和寡了,很多人不喜欢听。宫廷多流行时尚妙曼的郑声,所以称为礼崩乐坏。这个过程非常象西方资本主义取代中世纪封建制度的阶段,有钱有才就可以超越凭出身而封的贵族。

那是一个呼唤智者也需要智者的时代,所以诸子百家应运而生,各善其能,用行动甚至生命来印证自己的思想。主要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还有是兵家、法家,以及综合的杂家。

当时每一派宗师都在推陈出新。那么诸子百家当中,哪一家的学术渊源最古老呢?自然是老子的道家。

道家思想可以上溯到黄帝,由老子庄子继承总结,经医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发扬运用。以天人合一为体,以阴阳五行为用,是把上古本源思维继承运用最好的流派。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人君南面之术也。”班固的这段评价颇有见地。

所谓史官者流,用现代术语谓之曰“巫史文化传统”,中国上古部落巫师与首领常为一人,是原始的政教合一体系,后世道术分裂,巫师演变为史官,老子曾为周朝“典藏吏之首”,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史官博闻强识多通道术,自古太史令亦兼管历法。此与西方教士好研天文颇有同工之妙。

班固说道家“秉要执本”即是得本源思维模式,“清虚自守”是修身技法,“卑弱自持”是谋略手段,而“人君南面之术也”其实是说道家乃帝王之学,绝非修身养性与世无争这么简单。道家可用在兵法,可用在医学可用在谋略,是一套最高境界的管理学体系。创始人是黄帝,既能带兵打仗还会发明创造最后还能修道升天,“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他是道家价值观最理想的人物。老子和庄子,是在道家理论上集大成者。

老子的《道德经》相当于教学总纲,古朴浑厚精微高妙,庄子的《南华经》约等于论文集,六合八荒恣意汪洋。这两本书共同特色是得道者一读就懂,门外汉则百思不解。

道家实用派还有兵家、医家和纵横家。道家与兵法在《道德经》已有端倪。毛泽东晚年曾评价《老子》是一部兵书。《老子》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通俗的解释“玩心眼”;孙武在《孙子兵法》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通俗的解释是“出阴招”;《黄帝内经》亦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通俗的解释是“早布局”。由此可见这三家思想谋略是有理论有技法的一脉相承。

道家宗师最神秘的人物是鬼谷子王诩,此人为纵横家鼻祖,对谋略、兵法、商道、术数皆有创建,生平事迹高深莫测,隐居鬼谷栽培英才,相传有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商鞅、范蠡、毛遂等五百弟子。弟子孙膑 “赛马三策”开博弈论先河、“围魏救赵”为运动战经典,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为地缘政治学鼻祖,商鞅变法开百世帝国统治术,毛遂自荐智勇双全,范蠡算无遗策被称商圣。弟子已如此杰出,导师简直深不可测。所以道家传承需要天份极高,志向天下之人。其在五行为水,五德尚智。

我们现在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孔子自己应该自认是周公学派的继承人。《论语》记载过他的自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公是周朝政治体制的创造者,他继武王伐纣后再征东夷匡服天下,又封邦建国分赏功勋,并建立礼乐体系,把家族宗法制和邦国封建制完美结合,形成中国政治文明中家国同构格局,其影响对中国国民心理至今尚存,真乃不世出的的圣人。

商代“亲亲”周代“尊尊”,周公的政治改革是对殷商时期带有母系氏族亲亲风格的兄终弟及的王国继位制度加以取缔并以身作则,最终强化父权制度的父终嫡长子继承制,故称为“尊尊”。同时又用艺术的“乐”来调和这种宗法尊卑贵贱的等级森严之感。这样安排礼分乐和,符合中庸至德。

周公的政治体制,好处是超级稳定,周朝享国791年,为各朝囯柞之首。缺点是血亲等级制度扼杀人类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必遭新兴强势阶层的反抗,春秋无义战,战国无王道,同室操戈混战不休,历史在二律背反的血泊中艰难进化。

孔子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温情美好的政治理念变成兄弟手足彼此征战的借口,周公有灵一定会气的死去活来。孔子矢志继承周公理念,这对他而言会有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孔子是商代贵族后裔,有正脉商王血统,而周公可是他先祖的敌人,但是孔子依然认同周公思想,从这点上看他真是一个生性厚道认理不帮亲的至诚君子。可能是这种性格使然让他在继承周公思想时自然而然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他几乎本能的反抗了这种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扼杀,于是孔子在周公礼乐的精神中提炼出人人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对僵化的形式主义礼乐的质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内在仁爱的礼乐就是尸位素餐,没有内在道德的身份地位就是盗世欺名。以此理念孔子将传统政治名词赋予新创的意义,例如“君子”。

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简称,孔子把“君子”从身份的称号升华到内在品德的高度,从而超越了身份界线,使每个人可以凭着自己的修为就会受到君子之称,从此君子与正人并称成为中国人全体认同的心理共识。这是孔子思想中最了不起的地方。他做的思想革新和比他大些岁的释迦牟尼在印度用众生平等思想抗争婆罗门教的种姓歧视具有同样的意义,他俩都是慈悲智慧又人格高尚的圣人。后世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扬光大,其实与中国孔子思想颇有惺惺相惜之处。

后来孔子开私学收徒授课,讲五经传六艺,几乎以一己之力开设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音乐、政治、外交、数学、书法、射箭外带驾校等课程的学院,成中国私人办学的创始人。孔门弟子三千,达者72人,虽然优秀率仅有2.4%,诸如颜回、曾子、子贡、子路、子夏,皆为人杰,配享孔庙。

孔子去世后,弟子若干次结集回忆老师的音容笑貌,遂整理出《论语》,开中国语录体文本先河。此举与佛祖圆寂弟子凭回忆整理佛经的过程如出一辙。

儒家后分八派,不同弟子各执所见,据《韩非子》记载:“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中子思是孔子之孙,孔子去世后托付给曾子。

曾子性格忠厚,以孝道著称。孔子为曾子讲过心法“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自谓得师真传,总结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然此句不过是以曾子之资质所悟孔子之道乃尔。

其实真得孔子心法传人是颜回,事功成就最大的弟子是子贡,可惜阴差阳错,这两个弟子都无著作。后来曾子写《大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大学之道,开儒门“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次第修行体系,此乃曾子继孔子后新悟所得。承上启下,托孤寄命,孝哉曾子!

曾子传道与子思,子思上得孔子中汲曾子下抒己见写心得为《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有石破天惊之力,发孔子之罕言,立儒门之述圣。而后金针度人曰“君子尊德性而道文学,尽精微而致广大,极高明而道中庸”,开后世学子登峰之坦途,高哉子思!

数十年后,子思门人收徒孟轲。孟轲为邹国人,离孔子故乡曲阜仅二十六里许,乡党相亲,故私淑孔子,得仁取义,以孔子为榜样,周游列国收徒著作。《孟子》雄文厚气慷慨激昂,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言如其人,掷地有声,可见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述非虚。

依此正气,孟子在抨击名实不符的等级制度时,言辞格外犀利,《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壮哉孟子,此句思想之精彩,直可收入《劳动法》,其对个人自由权利的看重也不亚于英国《大宪章》。

可惜此句不容于明代太祖朱元璋的法眼,下旨把《孟子》几乎腰斩。明代被删减版的《孟子》只有忠义没有叛逆,只有修身没有独立。自此开始中国落后西方,至1840年中英第一次正式战争,其实思想交锋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隔空较量了,此乃后话。

从周公到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再到孟子是儒家正宗道统,心法一脉相承而思想代有创新。当然这是后世唐代韩愈总结出来的系统,宋代朱熹点赞认同。不过这套体系确实是抓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五行为木,五德取仁,周公制礼孔子求仁曾子修身子思中庸孟子取义,共同之处都是关注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仁者人也,所以孔孟之道是中国的人本主义,以心为本以人为重,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儒家思想。因为先秦的政治体制是封建王国,虽然等级繁复但是相对独立,士子有与国君分庭抗礼的资格,因此以我口说我心以我手写我言。天地良心秉笔直书,遂有轴心时代诸子之言。

由秦之后,中华帝国的政治体制是大一统专制皇权,文人最高不过是皇帝的官员,自然没有先秦诸子周游列国的自由潇洒,所以后世儒家者流多是被皇权阉割思想的人形复读机。复起孔孟于明清也会被打杀,时不利兮奈若何,时也命也,这是历史长河中必然的九曲波澜。然思接千载之时,依然心潮逐浪高。

10

诸子之中有一个特殊的学派,老师心怀天下技冠当世,弟子众志成城死不旋踵,但是他们却象流星划过天空,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这就是墨家。

墨家创始人是墨翟,尊称墨子。如果说鬼谷子人设是神秘,墨子的感觉就是怪异。从姓名开始就让人觉得怪,据记载墨子是宋国贵族后裔,可是墨姓确实罕见,于是后世学者各种八卦。有的学者猜测墨狄是“陌狄”的音译,这个墨子是外国人;有的学者推理墨是墨刑的意思,这个墨子是个罪犯;还有学者好奇,先秦诸子都是以学术名头开山立派,诸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为啥只有墨家用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呢?

总之,墨子就像一头独立特行的猪,全身透着与众不同。奇人多有异才,墨子精通科学技术,研究物理几何数学,实验小孔成像;他擅长逻辑,墨家辩论逻辑与印度因明学逻辑和希腊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墨子精通军事和机关术,尤擅防守,在制止楚国侵宋时,与公输班较量多场皆胜;而且他还有一群忠心耿耿的弟子,可以为正义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墨子是个神奇但又矛盾的人。他虽然精通科技却崇尚鬼神,理由是鬼神会让权贵做事时有精神制约。他名满天下却生活朴素自律,他慈悲兼爱但又御徒甚严,墨家首领自称“矩子”,团队纪律严明,弟子完全效忠,俸禄收入也需上交公用。这些特点让后世学人一度怀疑墨子是从印度来的苦行派头陀。也有学者猜测墨家推崇夏政,也许是大禹治水时延续下来的秘密技术团体。反正这套独特的操作让墨家成为当世显学,天下学子非儒即墨。

不过随着墨子去世,墨家矩子一代不如一代,战国墨家钜子孟胜效忠于阳城君,参与楚国内部斗争失败,他和其徒属八十三人自杀殉难。而后墨家精神只在江湖侠客中偶有展现,《墨子》一书也散落在《道藏》中,直到清代训诂学大师孙贻让整理出《墨子正义》,梁启超发现了墨子的科技成就,我们才明白那个可与希腊古典科学和逻辑大师并肩的墨子已经被遗忘了两千多年了。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命名为“墨子号”。

11

马克思有一句经典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用来评价法家可谓一语中的。

先秦诸子中法家象人狠话不多的社会哥,当别派学者辩论天命人性道德礼仪的时候,法家早已开始社会实践了。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都是名门正派,先有宗师建理论,再传弟子拼天下。而法家人物管仲、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李斯却是白手起家单打独斗,认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路血拼到底。最后直到战国末期,韩非子横空出世,宛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天才少年,没出社会就写出法家的理论巨著《韩非子》,然后这人就象发射完卫星后的火箭一样挂了,但是他的著作却成为大秦帝国的核心政治纲领,影响后世政权两千余年。

与其说法家是一个学派,不如说他们是行动派,法家人物几乎没有师承学统,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修证自己的理论。管仲从小家贫混社会,和鲍叔牙做生意失败,当兵逃跑,做官未果,学术上也无师承。然而天性机敏,被鲍叔牙推荐给齐桓公为相,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占领政治正确的高地,使齐桓公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精通经济之道,打过货币战争,创立审计学,运行国家资本主义,使齐国有鱼盐之利,他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就是古文版的马克思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自己生活奢侈豪华但后世孔子屡次赞赏他为仁者,以致被称为圣人之师。管仲是法家先驱,智商运气双爆表,一生传奇精彩绝伦,死得善终留名青史,孔子,诸葛亮都是管仲的死忠粉。

《管子》一书为稷下学者陆续集成,基本记载了管仲的理念,但是加入很多黄老思想,算是杂家著作。法家五行为金,五德为义,主肃杀。管仲精律法、审计、权谋、兵法、商战,是法家的高光人物,可惜开始即是巅峰,后世法家人物多做法自毙。

12

商鞅是法家承上启下的中坚人物,以变法著称。说来也是有趣,诸子之中儒家,墨家,道家,都想象上古为黄金时代。儒家推崇周公,墨家推崇夏禹,道家推崇黄帝,一家比一家背景深。法家出现最晚,再往上推只好崇拜疯狂原始人了,所以法家只能自我奋斗,因此他们主张变法创新。

商鞅说:“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意思是世道变了要改革。韩非子为变法还编出“守株待兔”的段子,总结说:“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法家五行为金,其位为西,其德为义,其性为独立肃杀,这么看还真有点西方文明独立创新的特色。

商鞅为卫国国君后裔,与杂家学者尸佼师友相交,曾受魏国相国公叔痤赏识,后入秦为秦孝公重用,徒木立信,改革变法,功成身败,死后车裂,是悲壮复杂的人物。

法家对儒家批判打击最深刻,可谓金克木也。儒家按照周公的等级原则,对贵族阶层以礼代替刑,对庶民阶层以刑代替礼,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标准的双标对待。所以法家先驱管仲提出“以法治国”,李悝《法经》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韩非子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都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中商鞅执法最彻底,《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这几乎算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商鞅也因此与秦太子与公子虔结仇,终被公子虔告发“欲反”而亡。

法家的“以法治国”和现代法律的“依法治国”是同样的意思吗?不完全是一回事。法家之法只是推崇王权实施刑赏的权威性,而视百姓为仅能吃饭耕战的工具。现代法律中关于人权保障与财产权保护等公民权利,法家完全不在乎。一句话,法家视百姓为韭菜。

法家的目标是为强国,为此商鞅设计的方案有:1、按军功受爵;2、用连坐法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同时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此乃《商君书·弱民》之术。

秦国行商鞅之法十八年,秦国一跃成为强国,百姓生活据《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以生命的代价缔造了大秦帝国崛起,进而奠定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堪称法圣。后世对他评价各异,有褒有贬。

为他立传的司马迁评价道:“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而创建新中国的毛泽东主席评价他:“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先秦有百家学说,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13

法家是行动在前理论在后,很有孔子推崇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做事风格。经法家先哲筚路褴褛的开拓,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法家的理论大厦已经打好坚实的框架,等待韩国年轻的王族公子韩非完成高屋建瓴的整合。

韩非,韩桓惠王之子,天资卓绝,求学荀子而更上层楼,贯通黄老之学与刑名之术,融合法、术、势著《韩非子》,集法家理论之大成。秦嬴政初读此书,惊为高人,遂陈兵韩国,迫请韩非入秦。韩非心热而口吃,爱国又无力,既感嬴政知遇之恩,但是王族身份势不能效力秦国入侵祖国。遂甘受李斯谗言,以死报国,以书报恩。秦王振韩非之道御宇天下,成中华帝国之始皇。韩非身死而其法不亡,历朝用法却外崇儒家。韩非著书曾编造自相矛盾的故事,谁料一语成谶,矛盾啊,韩非子。

14

韩非是一个天才少年,他师从荀子学儒家却发现儒家想当然的人性本善其实幼稚又懦弱。好在荀子也是儒家的另类,他不屑思孟学派的学说,而认同人性本能之恶,与后世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所见略同。荀子在孔子心法上别有创建,提出“虚壹而静”的学习境界,其实就是超级全脑灵感思维模式。而韩非在这些思想启迪下旁通老子思想,再结合荀子帝王之学从而把法家之术提升到道家管理学最高境界。

《韩非子.物权》中提出中央集权原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是中国政治管理学的大原则。同时他把《老子》学说“无为而治”设计的非常具体,提出君道无为而法无不为的方案。

韩非子主张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就是说最高管理者内心要如天空一样澄澈,不要有偏见和私心,然后用法术去管理,用赏罚来立威,用权谋来平衡。同时君王还要高深莫测不动声色,否则“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君王的统治特点,应该是无论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测与掌握,如此才不会反被臣下驾驭。

这些都是政治管理学的高妙理论,比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早一千多年,难怪秦始皇读他的书会拍案叫绝:“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情势所迫,韩非身不能为秦所用,但《韩非子》却成为嬴政执政指南,后世帝王皆用心揣摩。

毛泽东在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时批注道:“韩非子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很大”。1950年,郭沫若写《十批判书》批到韩非子,毛泽东为韩非子鸣不平,写诗给郭沫若道:“祖龙虽死魂犹在,孔学名高实粃糠。百代皆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历代与韩非心意相通者,不惟祖龙一人耳。

推荐阅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