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百家争鸣”和儒
2023-06-09 08:06
共1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引导,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这四个派别。
3重点难点
重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孔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和保守成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师:宋朝无门和尚有这样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大家想一下,如果以春夏秋冬四季比喻儒墨道法四家,那么你认为这四家分别对应的是哪个季节呢?为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解答)温文尔雅这个词,往往被用来形容儒学大师,春天是温暖的,所以儒家应该对应的春天;墨家主张“兼爱”,平等地去爱人,这种爱是炽热的,所以墨家对应的是夏天;道家思想中的消极成分给人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所以道家对应的是秋天;法家的严刑峻法让人不寒而栗,所以法家对应的是冬天。那么儒墨道法这四家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
活动2【讲授】学生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
(2)儒家:、孟子和。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和“”,“”。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的观点。
(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③提出“”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活动3【讲授】综合探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背景)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一)、春秋时期:孔子
思想主张:
我读《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为人处世观?
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宽恕恭谦,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我读《论语》之“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
我读《论语》之“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这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成分。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 “正名”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目的: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就稳定了。
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局限性:规定了人的身分等级,与现在的社会公平相悖,而且在阶级社会里也是无法实现的。
教育主张: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二)儒学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1、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民为贵,社稷次之百家争鸣儒家学说视频,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
探究:孟子有什么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主张:仁政,重民。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唯物主义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活动4【练习】随堂演练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题技巧解答组合式选择题的技巧之一是排除法。利用这种解题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做对的几率很高。排除法又分为两种,即排除明显正确的选项和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做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其中某一种进行排除。
活动5【测试】达标测评
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2.国庆期间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锦绣彩车”方阵中山东的“岱青海蓝”彩车上有孔子、书卷等各种元素,充分体现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者,爱人” B.实行仁政
C.有教无类 D.学而不厌
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教学相长
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除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应当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礼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活动6【讲授】本课小结
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师:宋朝无门和尚有这样一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大家想一下,如果以春夏秋冬四季比喻儒墨道法四家,那么你认为这四家分别对应的是哪个季节呢?为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解答)温文尔雅这个词,往往被用来形容儒学大师,春天是温暖的,所以儒家应该对应的春天;墨家主张“兼爱”,平等地去爱人,这种爱是炽热的,所以墨家对应的是夏天;道家思想中的消极成分给人一种秋风萧瑟的感觉,所以道家对应的是秋天;法家的严刑峻法让人不寒而栗,所以法家对应的是冬天。那么儒墨道法这四家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
活动2【讲授】学生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
(2)儒家:、孟子和。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和“”,“”。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的观点。
(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③提出“”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活动3【讲授】综合探究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背景)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一)、春秋时期:孔子
思想主张:
我读《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为人处世观?
富有爱心,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宽恕恭谦,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我读《论语》之“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为政以德
我读《论语》之“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这也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成分。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 “正名”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目的: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就稳定了。
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局限性:规定了人的身分等级,与现在的社会公平相悖,而且在阶级社会里也是无法实现的。
教育主张: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视?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二)儒学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1、孟子(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
探究:孟子有什么思想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有什么关系?
主张:仁政,重民。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2.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唯物主义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活动4【练习】随堂演练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②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①③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题技巧解答组合式选择题的技巧之一是排除法。利用这种解题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做对的几率很高。排除法又分为两种,即排除明显正确的选项和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做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其中某一种进行排除。
活动5【测试】达标测评
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2.国庆期间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锦绣彩车”方阵中山东的“岱青海蓝”彩车上有孔子、书卷等各种元素,充分体现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者,爱人” B.实行仁政
C.有教无类 D.学而不厌
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教学相长
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除的部分最可能是()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应当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者舟也百家争鸣儒家学说视频,庶人者水也
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礼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
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活动6【讲授】本课小结
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
推荐阅读:
上一篇: (每日一题)道家、儒家、墨家、兵家简介
下一篇: (每日一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