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一个很奇特的学派,叫“杂家”
2023-04-19 08:04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很奇特的学派,叫“杂家”。
我们今天一说杂家,就认为一个人博览群书,学问杂多,就说他是杂家,但是大家要知道,先秦时代的杂家可不是这个意思。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吕不韦。
吕不韦这个人,卫国人,史称经国巨贾,就是能经营国家的大商人。
大家很熟悉,吕不韦最著名的典故,奇货可居,也就是把秦王嬴政的父亲叫异人,也叫子楚作为一个商品来处理。
吕不韦以秦国宰相主政秦国将近十年左右。在这十年里,秦国大盛,大家知道也就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秦国灭掉了东周,也就是周王周天子从此消失。吕不韦主政期间,对秦国国政十分熟悉,也就是秦国国政和秦国文化的利弊所在他都心知肚明。
可是吕不韦出了一个麻烦,就是他当年把自己所心爱的女人赵姬赠送给了嬴政的父亲异人。结果秦庄襄王死后,赵姬这个女人看来性欲很强,不得安生,拼命地要找吕不韦,找他继续做男友。这搞得吕不韦非常尴尬。这简直是跟国君的母亲通奸。吕不韦很不安,但是吕不韦要摆脱赵姬的纠缠又很困难。吕不韦就想了一个办法……(此处省略一万字,正史野史大家估计都耳熟能详了)
我简单讲一下吕不韦的这个过程。吕不韦在做宰相的后期,曾经组织一批文人,写了一本著名的著作,这就是洋洋20余万字的《吕氏春秋》,算得中国先秦时代的大部头著作。它分六论八览十二纪。吕不韦把这个书完成以后,他居然把这个书挂在城门楼上,向世人宣布,任何人能改动一个字,给千金之赏,这叫“一字千金”,这个成语就从这儿来,可见他对自己著作的分量何其看重。
《吕氏春秋》这部书就是杂家的经典之作。要想理解杂家,就得理解吕氏春秋究竟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大家知道秦朝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居然建立秦朝短短15年崩溃,为什么?因为它的文化仅仅偏向于法家。法家的专制残暴,过于强硬的管理方式,尽管在国家用兵打仗的时代有效,但你要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它却决然不行。
吕不韦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秦国文化有严重偏失,于是他在《吕氏春秋》里干什么?把中原先秦诸子百家的各路文化综合成一个文化系统介绍给秦国,希望由此改变秦国的文风。这就是杂家,这就是《吕氏春秋》。大家看杂家都讨论了哪些问题?
第一,反对家天下之集权,法家主张集权,主张君主一人专制,它虽然很有效率,但是它也极端脆弱。如果君主不明,如果君主偏失立即崩溃,而一个人偏听则暗,一旦一个人处在一种高权力的封闭之下,他特别容易出错。因此集权的高效率根本抵不住集权犯错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了几千年文明史。由于中国几千年是专制制度,因此对中国用词叫积贫积弱。就是你国史变长了,你本来应该国家越来越强盛,结果你积的是什么?越积累越贫、越积累越弱。
它说明集权政治是一个非常危险,非常脆弱,非常缺乏稳定性的政治管理模型。吕不韦对这一点深为了解,集权者很容易犯一个错误,他认为集权就是高效率,集中国家力量做一件事,确实有这个效率,但这个效率根本抵不住集权一旦犯错就是毁灭性的,而且犯错的概率远大于高效率的概率。
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这一点,这就是几千年集权史带来的是积贫积弱的结果的原因。吕不韦当年虽然没有几千年积贫积弱的经验,但是他只是在秦国待了十年宰相,他就已经非常清楚,秦国的这种专制法家体制仅用这一脉文化,决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因此他主张反对家天下,反对集权。
他在《贵公篇》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他在《去私篇》中讲“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也就是要用群贤来管理国家,要用统治者的内在集体智慧来管理国家。虽然他当时提不出民主,但是他反对极度的独裁和集权。
第二,他提倡尊重民意,也就是回用孟子的民本说,我今天前面讨论过,民本不是民主,但在专制体制下,对民本加以关注,也就是对民生加以关注,是集权者或者统治者能够稳坐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基层照顾。缺乏民本思想,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危局。而法家对这些方面是缺乏视野的。因此他提倡尊重民意。
他在《务本篇》中讲,“宗庙之本在于民。”他接着讲“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大家注意,这跟孟子的说法非常像。然后他赞成修齐治平的圣人政治,就是把儒家学说代入。所以他在《执一篇》中讲,“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然后在《精通篇》中,他讲“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伤乎仁。”请注意,他讲的这些东西是儒家的东西,也就是他要把儒家文化介绍到秦国来。
我在这里顺便插一句话,大家想想,秦国统一天下的强盛程度,当时是何等的威武,结果秦朝短短15年暴亡。西汉早年做什么事情?《过秦论》。我一说这个词,大家就要想到贾谊,贾谊当年在西汉早年讨论秦朝的失政,检讨秦朝政策的过错叫《过秦论》。由于汉朝吸收了秦朝只用法家之学统治天下的这个错误,检讨了这个问题,最终立儒教为国教。
董仲舒儒教就是把法家、阴阳五行、道家、儒家都糅合在其中,做成了一个实际上以儒家为纲领的杂学体系,结果汉朝在中国竟历时400年,两汉加起来,它说明什么?说明先秦诸子百家之学的汇合,人类文化不能偏废,汇合之学才是实务操作的平衡所在。
吕不韦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在墨法之学横行于秦国之际,向秦国介绍中原文明的各个杂学,包括儒学。
然后他宣扬君主“无为与禅让”。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无智无能无为诸子百家学说的异同,此君子所执也。”意思是君王不要主政,形成内阁制,君相制。宰相和君王官僚系统和君王有牵制共治作用。大家知道汉以后逐步就朝这个方向运行,天下逐步表达为稳定统治的农业结构,而反对君王一人集权和独裁。这种说法是非常高明的。
然后他也秉持重农与并战,这也就是他并不偏废法家。请大家听明白杂家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对秦国只用法家文化造成其严重的文化偏失的纠正,而且他也要调教嬴政,写他的吕氏春秋的杂家著作,就是希望嬴政学习他的东西,改变秦国国风。可惜嬴政听不进去,因为法家从商鞅变法以后一百多年力行有效,秦国因此而强大,最终在嬴政手里统一天下,他变成始皇帝。嬴政听不进去,坚定的推行法家一道,最终取天下也败天下。
我在这里想讲,吕不韦由于对当年秦国国政和文化偏失心知肚明,他寻求秦国文化的矫正和补足。可惜由于他自身的缺陷,这件事情没有完成,反而引起嬴政对他的反感,当然对他的学问文化也就无法接受,从而给秦国最终带来长远的麻烦。
第二,请大家记住一点,对务实者而言,“一孔之见不可执,一时之行不可证。”这句话什么意思?首先大家把务实者和务虚者分开,务实者,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在社会上做实际事务操作,叫务实家。
什么叫务虚者?做纯学问的人叫务虚者。请大家注意,务虚者做学术的人,要有把一个问题贯通到底的韧劲,他绝不能做万金油,他决不能是个杂家,他得把任何一个问题论证到底,论证穷极,这是真正做学问的必由之路。
但是对于务实者而言,对于在实际社会活动中有所操作的人而言,你的文化构成绝不能偏废。也就是说你的文化组合必须是各家学说,各路思境广泛采纳,融会贯通,你才能找见行为平衡,你才能处理社会上复杂问题的多项处理。
而且大家要注意,你的文化构成不能是一孔之见,就是你不能只关注一门学问,然后觉得这个学问有理,就只关注它,然后认为其它学问都不是学问,这叫“一孔之见不可执”。
第三,对于务实者而言,你不能因为有一个你反复应用有效的学问或者思路,你就认为它是真理。我在讲哲学课时候讲过,我说从哲学上论证,实践不能检验真理,那是哲学上的论证,我现在从实物上讲,我们不在思路上讲,我们在实物上讲,在实际操作中,请各位记住,你绝不能对你曾经行之有效的经验或者思路,因为曾经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你就认为它将来也继续行之有效,千万不敢。
你反倒要小心。一个你长期执行有效的东西和思路,恰恰可能把你引入深渊和陷阱,这叫“一时之行不可证”,就是一时有效的操作,不能证明它是永远有效的操作。请注意我在这里是变相的在谈“实践不能检验真理”。
请大家想想,法家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历经一百多年时间,法家在秦国反复证明行之有效。秦国从偏于西部一隅的弱国,成为战国最雄强之国,最终统一天下。你能说法家不对吗?反复证明有效,可恰恰是这个反复证明有效的法家单进独斗,最终导致秦国失政。秦朝短期崩溃。
请大家想想,如果当年秦王嬴政接纳了吕不韦的思想,从此在他的执政理念中,有杂学的文化融合,相当于西汉的文化融合。秦朝何至于只有15年崩溃。所以这一条请各位特别注意。
最后我们要说,先秦诸子百家之所以重要诸子百家学说的异同,是因为各家学说之杂糅,各家学说之融合,夯实了中国社会2000年稳定运行的文化基础,而不是任何一家学说所能产生这种功效的。这就是先秦诸子百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奠基价值之所在。
声明:本文对其它著作有一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