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有什么区别?
2023-05-31 17:04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
茅台游客2021.09.13 19:57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历史,是跟语文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以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为例,每一年文言文阅读板块都有一道题专门考查古代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来自方方面面,有历法、官职、礼俗、地理、教育、衣食住行等。而高考文言文的选材,最常见就是史书篇目,尤以人物传记为主。
今天小编老师就来带大家搞清楚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纪传体与“二十四史”
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即官方正史,都依照《史记》,以纪传体编纂。
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部分,其中:
1.本纪:记述帝王或者实际统治者的事迹,如《史记》的《项羽本纪》;
2.世家:主要记载诸侯、贵族的历史,如《史记》的《赵世家》、《楚世家》。值得注意的是,在历代正史中,只有《史记》存在“世家”体系,且历史功绩较大,历代祭祀不绝之人,司马迁也将其纳入“世家”中,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3.列传: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要注意的是,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4.书志: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如《史记》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5.史表:采用表格的形式记载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实,对于那些在历史事件中起过作用而没有立传的人物,也可于表中载之。一般是年表,详则有月表,略则有世表(世表只记世次,不记年代)。
6.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汉·班固作史时最早列此目,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之。
7.史论: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实和人物的文字。
【二十四史】列举如下: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要注意的是,“二十四史”没有包含清朝;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代表最高水平,被称之为“前四史”。
二、编年体与《春秋》、《资治通鉴》
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与“纪传体”不同的是,编年体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记住两个文化常识:
1.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儒家“六经”之一,相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初高中所学《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丘明的《左传》。
关于《春秋》,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一个词叫“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是指一种叙事风格,《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比如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春秋》中,就这么一句: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同学们能看出点什么吗?“郑伯”也即郑庄公,古代爵位等级是“公侯伯子男”,之所以称郑庄公为“郑伯”,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纵其弟而欲杀之。
“段”即共叔段,之所以直呼其名,是责备其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故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另外,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共叔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国史通鉴春秋战国篇有声,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国史通鉴春秋战国篇有声,所以用“克”,不用“征”。
在《左传》中,是这么解释的: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2.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资治通鉴》 。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为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讲周朝的部分叫《周纪》,讲秦朝的部分叫《秦纪》,然后是《汉纪》、《魏纪》、《晋纪》等等,以《后周纪》结尾,因为后周以后就是宋朝,对于司马光来说就不再是古代史,而是当代史了。
三、纪事本末体
在开始讲之前,我们不妨先开一个脑洞:如果史书只有编年体和纪传体,我们学历史、找资料会有什么麻烦?
假如历史老师让你查找“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不许度娘,只给你纪传体和编年体,会有什么麻烦呢?比如查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好了,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一个人的事情吗?不是,还有宋神宗,反对派司马光、范仲淹和苏轼等等人,你查资料不仅这个人找一下,这个人也要找一下,非常麻烦。
再来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挺很好,但是“王安石变法”时间跨度很大,哪怕只找开端的那一年,那一年也不只是发生王安石变法,可能还有张三变法、李四变法。所以找资料同样很繁琐。于是乎一种体裁就应运而生,这就是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线索。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补纪传和编年之不足。
今天我们讲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分别以人物、朝代和事件为线索。
聊史书,不得不提“史官”。古代史官的职责是有什么事就记录下来,别人不能干涉,统治者也不例外。春秋的时候晋国的史官叫董狐,他秉笔直书“赵盾弑君”,这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推荐阅读:
上一篇: 冬熊: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不是朝代
下一篇: :“通史家风”的主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