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探索中国先秦散文:诗歌之外的文学高峰


2024-06-17 14:06

文史

中国

先秦散文

上两期的《让孩子更懂中国》系列中春秋战国史的简介概括,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这两座文学的高峰有此产生。但是先秦文学不止于此,它还有另外一座很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高峰——散文。

春秋战国梗概_春秋战国史的简介概括_战国春秋概括简介史实

先秦

时期的散文

说到散文,同学们可能会想到现代文体里对散文的界定,“型散义不散”,可能是写景抒情,可能是记叙抒情,最终是为了表达作者某一类感情而写的文章。可是先秦时期的散文要比现代定义的散文要广泛的多。

在当时,寓言故事、战书、诸子百家的言论文集全都属于散文的样式。可以说,在先秦时期,除了诗歌,其他的文学样式都可以归类为散文,而在这些文学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主要样式:

一、历史散文。与当时各国各地的历史一脉相承,息息相关,可以通过文章内容看到当时的历史、人情、风貌。

二、诸子散文。战国时期,因为文化思想的大繁荣,诸子百家争鸣,所以留下了各种各样诸子百家的言论和文章的合集。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就是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的归纳

历史散文

的体例

历史散文可以分成三种体例:

第一种是“国别体”: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个个国家来记录历史的,最具代表的两部是《国语》和《战国策》。

第二种“编年体”:按照年份来发生的记录,以年代作为串联,记录了每一年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其中的代表作是《春秋》和《左传》。

而到了两汉时期,又出来了第三种样式,以《史记》作为代表,叫作“纪传体”。《史记》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分为了《本纪》、《世家》和《列传》。

《本纪》记录的都是君王的故事春秋战国史的简介概括,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世家》介绍的都是世族、大夫和贵族的故事。而《列传》则是记录历史上奇人异事和名人的故事。

《纪传体》的“纪传”便是在最高的《本纪》与最低的《列传》各取一字而得名。

历史散文的分类

《左传》

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在介绍《左传》之前,我们要先聊聊《春秋》。《春秋》相传是孔子编写的鲁国编年体史书,可以说是第一本编年体史书。但是它里面记录的内容相当简略,整本书记录了鲁国大约242年的历史,却只有16000余字。其中对于每个历史事件的记载,长的有40多字,短的甚至只有一个字。如此精简的描述,让后人很难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为了后人们更好的了解《春秋》中到底记载了什么,历史上有三部著作对《春秋》做了详细解释,它们分别是:公羊高的《公羊传》、左丘明的《左传》和谷梁赤的《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而这三部中,左丘明的《左传》最为丰富完整。比如关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春秋》中只有寥寥几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而《左传》中洋洋洒洒记录了一大篇章的前因后果,当时的历史故事,让人一目了然。

战国春秋概括简介史实_春秋战国史的简介概括_春秋战国梗概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成为《春秋左氏传》又被简称为《左传》。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著作。这里要划重点!“叙事详细、体系完整”这个形容词绝对不能省略哦,因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而《左传》作者加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注重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人有,“左氏之传,史之极也”的说法。

《左传》简介

《战国策》

丰收节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按照国家的不同来记录的,记事年代起于战国,止于秦,约有240年的历史。

与《左传》不同,《战国策》是汉代时期刘向编制的,刘向将收集到的作品按照国别一一分类后汇编而成,所以原始作者已经无所得知。《战国策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载的都是战国游士为了辅佐他的国家而制定的“策谋”,所以命名为“战国策”。因此,《战国策》书名中的“策”是策谋的意思。这些游士也就是纵横家们,讲究审时度势,然后根据国家的命运,来寻求解决方案,有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的美誉。

《战国策》简介

这一期,我们介绍了历史散文,从《左传》所展现的丰富的历史细节中,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春秋时代。而在《战国策》中,你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故事,更多的可能是处理事情的智慧,认真揣摩,还能帮助你掌握游说的技巧。下一期,我们将带同学们一起走进那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了解诸子散文。

推荐阅读:

春秋战国的文化:百家争鸣,儒家代表人物的

1小时前发布大眼睛鱼儿可以阅读古文观止的

余英时:美国各大学很难说哪一个是第一流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