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上古历史

田园考古上古历史 “京山”之名的时候竟亦磁铁般吸引住了她温馨而亲切的目光


2023-05-11 09:01

195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第三期训练班在北大一教前合影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劲(第三期)在1955年和训练班学员程欣人等一起组成石龙过江水库文物对,调查发现了京山屈家岭、天门石家河遗址群。60年代她主持了武昌放鹰台新石器遗址的大规模发掘。70年代先后组织或参加发掘襄阳太坡东周墓、江陵马山楚墓等遗址。是训练班少数几位奔走在田野前线的女学员之一。

那一年,湖北省京山县石龙过江水库水渠破土动工。

那一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三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结业。

那一年,新中国第一任女子考古队队长王劲在她人生27岁之时,自省城武汉风尘仆仆径赴京山,着手负责石龙过江水渠的文物考古调查。

那一年是1954年——王劲先生从事考古工作的开篇之年。

风华正茂、初出茅庐的她,可谓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在京山进行考古发掘,一呆就是三年。她说,当时自己“真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刚学的考古知识,就接二连三的有了用武之地”。

时隔半个多世纪,如今已八十多岁高龄、身居北京的王老前辈,每每在提起“石龙过江”这个水渠的名字时,总情不自禁地勾起往日的无尽思绪——她说,“一幕幕、一桩桩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脑海里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任凭岁月的流逝怎么也淡忘不了”。甚至在网上无意之中看到“京山”之名的时候,竟亦磁铁般吸引住了她温馨而亲切的目光。

她说,这里(京山石龙)是我从事考古工作起步的地方。

那时,考古队吃住就在石龙过江水库工程指挥部,每天以指挥部为驻点,由近及远地在工程线段上调查,早出晚归。他们采集陶片标本,观察遗物分布,作好记录并绘图。一天的调查工作结束后,带回大包小包的陶片。这时,总有不少人围上来问这问那。他们就一包一包地打开来,讲那些陶器残片的价值和作用,讲“雷公斧”(石斧)等考古的故事和上古时代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故事。由于每天都在与陶器片打交道,时间长了,她便有了“陶器大姐”的外号。

考古的日子里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一次,一个叫黑子的小青年在渠底大叫,陶器大姐!我捡到一个炊壶底,待拿上来一看,她“哇”的一声,兴奋地告诉他说,是件唐代的海马葡萄大铜镜!黑子听说是件古代铜镜,也高兴地跳了起来,乐的将铜镜拿在手中看了又看,感到自己作了贡献呢。当然,也有开玩笑的。一天,“陶器大姐”刚回到指挥部,有人拿来一个陶罐问,这是哪个年代的?她一看笑着说,你蒙我,这不就是今天的药罐子嘛。还有故意将当时农村里小便用的便壶(古代称为虎子)拿来,蒙他们这些考古人,问这是哪个年代的,她说这不就是今天用的尿壶吗,他们哄的都笑了。

在王劲先生的博客里,有一篇题为《考古“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博文,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当年,在屈家岭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常利用午间休息,端上一盆脏衣服到青木档河边的青石板上,用‘木棒捶’捶打洗涤衣裳,洗毕独坐河岸,仰观朵朵白云蓝天变幻,俯看阵阵鱼群戏荡层漪,静赏远林鸟儿啾啾与河柳蝉鸣合奏。我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乡村生活乐趣,十分惬意。这里给我的考古生涯留下了一段美滋滋的回忆。田野考古是非常艰苦的,但常年劳作在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大自然怀抱,心境亦陶然。”

文中还谈及了一次狼遇之事:“记得有一天早上,我们刚出工一会儿,我走到遗址边缘,想看看遗址断面的土层情况,朝下一看,一只大狼正蜷卧在遗址旁的田坎下,吓得我心惊胆战不敢惊动它,赶紧回走告诉我们的民工,众人拿着铁锹把那只狼赶跑了。以后上工、放工,大伙儿都是一块走,一个人不敢上遗址工地或在遗址上逗留。这是我在屈家岭遗址考古的艰苦日子里,遇到的一件有惊无险的事。”

在另一篇博文《京山、天门考古琐记》中,则叙说了1956年春,王老和同事小陈、技工小袁一行三人翻山越岭雪夜遇险的故事。那时天门石家河遗址发掘工作刚刚煞尾,他们必须尽快返回屈家岭。为了赶时间,三人商议决定选择山路并连夜启程。“……走了一阵子路后,大家都已饥肠辘辘。于是各人就地找块有平面的石头坐下,拿出油条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时才发现忘了带水。好在山石间未扰动过的积雪挺洁净的,每人便随手抓上一把雪,将雪代水以解口渴之急。裹腹后,接着继续前行。技工小袁挑着担子走得快,我和小陈全靠他壮胆,寸步不离紧跟其后,不敢掉队。近午夜时分,我俩累的只想坐下休息,向技工小袁要求再三,小袁却一直不予理睬。我俩急了,问他为啥不答应。小袁大声说,你们没听见后面有狼在嚎叫吗?确实后面有像吹长号似的阵阵呜呜声,我俩早听见了,但不知这就是狼的叫声。这下倒把我和小陈吓坏了,我俩不敢怠慢,立马加快步伐,也顾不得累了。摆脱狼叫声后,才小歇了一会。……40多里的山道,耗去了我们7个多小时,直到午夜三更才抵达屈家岭。”

……往事如烟,岁月无痕。

当年年轻的王劲,凭着对文物考古事业的执着追求,艰辛跋涉在江汉大地,痴迷寻觅人类古迹,几乎踏遍湖北的山山水水,在江汉流域的山冈和平原留下了青春足迹。她栉风沐雨、餐风饮露田园考古上古历史,常年奔波于山野田间;盛夏酷暑、隆冬严寒,辛勤坚持在发掘现场。她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守护人类文化遗产这一千秋大业。

王老出生于1926年,1949年毕业于湖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54年后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历任湖北省文物考古队队长,省博物馆副馆长、顾问。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主持发掘了江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江陵马碚一号楚墓。发现的大量丝绸被誉为“楚国丝绸宝库”。发表考古论文数十篇。1987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离休后,王老仍离而不舍地迷恋于她热爱的文物考古事业,经常和中青年战友们,亲密无间地切磋史前考古文化,从交谈中分享田野考古收获。她在83岁高龄开博,用上自己名字中的“劲”字起了一个名叫“疾风知劲草”的博名,并自曰“开始新的生活”。网友称之“八十多岁考古老将开博客”。

开始新生活的王老,在网上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名为“一品京山”的博客,并且在一篇标题为《今日京山吟》的博文后留下了二百余字的感言,内容照录如下:

“因故好久没打开博客了,今天打开博客,先生‘京山’之名引我关注。是考古工作让我与京山结下了较深的情缘,上世纪50年代,配合石龙过江水渠工程,于‘五三农场’的初建期,在其附近的屈家岭村旁,调查发现了原始社会聚落遗址。随后,在北京来的考古专家主持下,我在屈家岭考古发掘呆了三年多,发现了长江中游有代表性的原始文化。因是在这里最先发现,故以屈家岭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已写进我的博文)。1985年曾偕北京大学考古同仁前往屈家岭一趟,当地仍是一片荒凉景象,给我留下了不解的遗憾。今读先生的《今日京山吟》田园考古上古历史,我为京山今日的繁荣昌盛感到兴奋,愿京山富强人民幸福。同时也非常赞赏先生的文采和才华。”

王老的留言提到屈家岭之荒凉状,表达了遗憾之情。对此,京山知名文化人程义浩先生甚为感慨。他说,屈家岭遗址保护与利用严重滞后,最大的障碍是行政区划的设置变化,国家只承认“京山屈家岭”这个概念,现在又设个县级屈家岭管理区,到底应由哪一家来负责这一系列工作呢?不恢复历史上的行政建制,恐怕永远扯不清楚。这真是人为造成的困境。大洪山的旅游开发远落后于张家界和九寨沟,也有类似的问题。一山分属三县市,永远整合不了。

辽金历史与考古 第四辑 辽宁教育出版社 目录_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_田园考古上古历史

看来,一个繁荣富裕的屈家岭,一个美丽富强的京山,乃是王劲先生对这片结下不解情缘土地的真切期翼。谢谢王老的寄望!谢谢王老的恋怀!!真诚祝福王老长寿健康,快乐永远!!!

2011年5月于京山

附:王劲(疾风知劲草)的留言

京山市档案局

为京山建档打造京山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欢迎提供稿件:

推荐阅读:

失传的4大奇书《太公阴符》和《青囊书》

夏史探原历史与考古学者之间的对话学术研讨

跨越千年的两汉时期古城遗址将揭开神秘面纱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