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唐历史

“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同步启动


2023-04-26 14:04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馆

“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同步启动

江凌、何金平揭牌 顾玉才、徐衣显等致辞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大运河文化带重大项目——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成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支撑和文化地标。当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同步启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海内外朋友在“东方博物馆之都”沉浸式感受“行走河洛、读懂历史”的文化魅力。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凌,副省长何金平共同为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揭牌。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秘书长邓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分别在线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黄东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尹书博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文博系统专家学者等出席活动。市领导徐衣显、王飞、王军、魏险峰等参加。

顾玉才在致辞时向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它贯通物产丰富的辽阔疆域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滋养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催生繁华兴盛的城镇都邑,孕育璀璨绚烂的大河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传承。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河段和重要节点。近年来,洛阳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提出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的目标,展示出河洛文化、古都文明的独特魅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一件盛事喜事,对推动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文化和生态保护为引领,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创新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使之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市长徐衣显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辞,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洛阳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他说,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进入新发展阶段,洛阳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大力发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文旅新业态,推出一系列优质文旅IP,在全国率先打造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高质量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的文化品牌不断叫响。恰逢国际博物馆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必将在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诚邀各界宾朋到洛阳,感受“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的独特魅力,赴一场古今交融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连敏在致辞时说,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首次构建起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将为推动国际间相互交流融合、强化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符号、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有力支撑。要持续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加强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传播,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2014年6月,洛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典型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开馆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瀍河入洛河口处,是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博物馆内设陈列展览、公共休闲、研学会议、文物储藏等多个功能区,是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博物馆推出的“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 “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洛阳考古百年成果展”等主题展览,将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文化魅力。

仪式结束后,江凌、何金平等参观考察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陈列展览。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推荐阅读:

舟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汇总时空定位原始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

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隋唐大运河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