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唐历史

《隋唐五代简史》中的肮脏不为人知的事


2023-12-14 12:01

篇一:《隋唐五代简史》读后感

对于隋唐这一段历史的了解以前多来源于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国家强盛,英雄辈出,又有大批的诗人吟诗作对,无论从经济、政治和文化、军事来说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耀眼而炫目。可当我真正的开始去查阅时却发现历史并非神话,光鲜的外表下总有一些肮脏的不为人知的事。以下便是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朝代更替与政权更迭

每一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作为代价的,而在这期间,父子兄弟之情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其余的亲情了。为了一个最高统治权,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子杀父,父杀子,兄弟相残等等之类,不胜枚举。在杨坚取代北周时,其就利用宣帝杨后父的身份掌朝政,以此代周。而在唐高祖李渊也和隋炀帝是表兄弟的关系,并且从小玩到大。他还是独孤皇后和文帝将其抚养长大,但最后也是反叛隋朝逼迫炀帝走上了死路。父子相承,李渊儿子李世民也模仿其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杀死弟兄,逼父退位,好一个篡位夺权也可以这样的决绝,纵是“贞观之治”也掩饰不了其夺权时的残忍。而后,武侯为取帝位,杀子李弘,作为一位母亲,亲自害死自己的骨肉也实属罕见吧!一个帝位,一个权力,一份利益,竟也可以将人性的丑恶展示的如此淋漓尽致,人啊,真是一个自私的动物。

二、政局的巩固

在一个朝代或政权建立之初总有许多谋士即有功之臣为君王献计甚至出生入死,可就算如此到最后也免不了在利用完了之后被罢黜甚至杀头。以前总也搞不懂,为什么功劳越大到最后却落个家破人亡?直到今天才终于明白,原来只应了那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你有价值时他就利用你以实现他的目标,而当目标实现之后却又发现你妨碍他的利益时就自然要除掉。这就是为什么杨素这么有才的一个人最后竟然连生病都不能医治直到痛苦的死去。

三、掩埋在盛世下的凄凉

一提到大唐盛世,便会脱口而出:“人们生活幸福安康。”其实事实未必如此。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而经济体现在国库的盈亏之上,而国库则要以人民的劳动成果作为来源,因此,为实现政治与军事的强大就必须不断地向百姓剥削,才能支撑庞大的政府体系,才有能力统领数十万的军队。盛世下的经济或许相对来说好一些,社会财富增多,可作为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人民,仍要负担更沉重的赋税徭役,因此其受剥削的程度未必减轻。百姓的生活环境未必有较大的改进。

四、一代女皇武则天

说实话作为一位女性,我确实很佩服武则天的胆魄,毕竟,在古代男权主义社会中历史《隋唐演义》读书笔记,女性的社会地位如此之低时,她竟然有如此大胆的想法,并能一步一步的坚持走下去实属不易。他的家世也并非十分显赫,且当时入宫时,其与母极其贫困,因此这也就造就了他的独立与聪慧。入宫后被赐为才人,一直未得升迁,直到太宗病死后被送到尼姑庵当了尼姑。可在她美好青春将要在孤寂与遗忘中度过时,因为李治,他这一生最爱的人,她才得以摆脱成为昭仪,重新站在历史的舞台之上。这一步已十分不易,可没想到她竟然能从昭仪一步跨越到统领后宫的皇后,在这中间她受尽了大臣的羞辱,可一切都挡不住李治对她的爱。于是,从此之后凭其天资聪颖及对政治的敏感,她开始接触政务,尽管并未影响深远,但为其称帝奠定了基础。

她为称帝杀了侄子和亲子,任用酷吏残害反对她的忠良,虽遭了千古骂名,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唯有不拘小节不择手,段。没办法,作为一个女性要创一个先例谈何容易。还好在其称帝后,杀酷吏,选贤才,拔忠良,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而她亦知道此生有太多事无法去评判,唯留下一个无字碑寂然矗立。

篇二:读《隋唐五代史学》有感

本周因为一直出差在外地,有时间在途中阅读了今年在我馆出版的新书《隋唐五代史学》一书,读后让我感觉受益很多,现把我的想法付诸出来,让喜欢研究史学的读者共同分享。

本文的作者谢保成祖籍北京良乡,20XX年9月出生甘肃兰州。20XX年9月,自四川成都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从汪篯先生学隋唐史。20XX年9月,自吉林长春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尹达先生攻中国史学史。20XX年9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隋唐五代史。代表作:《隋唐五代史学》(专著,288千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专著,300千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XX年出版;《贞观政要集校》(古籍整理,358千字),中华书局20XX年出版。出版隋唐五代史著作5种、发表研究隋唐五代史论文约40篇,详见“论著目录”。20XX年9月-20XX年2月,应邀赴韩国作学术访问,了解韩国中央博物馆馆藏吐鲁番文物以及《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情况,在韩国魏晋隋唐史学会第78回集会作专题学术报告,在安东大学校等先后6次作关于中国史学、中国隋唐五代思想文化的学术报告。20XX年10月-11月,应泰国西北大学西北研究所邀请,就泰北地区民族、文化、华裔等问题进行交流。近年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史学史》编写。

隋唐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发展的重要时期,针对隋唐胥吏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日本筑山治三郎、国内张广达、俞鹿年、廉湘民等先生对唐代的胥吏均有专题研究。对隋唐胥吏的探讨,更多是围绕“主典”和“流外官”而进行的,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常所谓胥吏,包括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员、处理具体事务和技术性工作人员、从事其他杂务厮役的人员三部分。本文以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宋朝分类比较清晰。在官之下,从事文书工作者为“吏”,从事具体事务者则称为“公人”。反映在制度上,中央各机构的设官、置吏有明确规定,如《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所记尚书都省“设官九: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置吏六十有四:都事三人,主事六人,令史十有四人,书令史三十有五人,守当官六人。”但是隋唐文书胥吏是一个形成过程中的阶层,其分化程度还不及宋朝。在唐律中,“吏”的概念比较宽泛,《唐律疏议》卷一名例律解释“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时云:“吏,谓流外官以下。卒,谓庶士、卫士之类。”据此,则凡在官府供事者,除了“卒”外,“(流外)勋品以下,爰及庶人”均为吏。在唐人观念中,“吏”有广义的“凡百执事,谁非吏职?”与狭义的“吏者,谓官长所署,则今胥吏耳,非公卿百僚之例”这两种含义。在隋唐的行政制度中,也没有找到一个概念能与“在官府中专门经办各类文书”的人群集合准确对应。所以,在此有必要以文书胥吏的核心任务——办理文书为中心,并参考唐朝社会观念以及职位的发展方向,对隋唐中央文官机构中文书胥吏的构成作一简单分析。社会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30年代陶希圣、董家遵、陈鹏等就发表了不少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史的论著。50年代以后社会史研究论著是凤毛麟角。80年代以后才又东山在起。徐庭云《隋唐五代社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XX)是此时期的综合性著作。

社会结构。黄现璠《唐代社会概略》(商务印书馆,20XX)第一章“阶级”划分为“贱民”、“娼妓”、“劳动”、“贵族”、“坐食”,反映了30年代学者对社会结构的看法。韩国磐的长篇论文《隋唐五代时期的阶级分析》(《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20XX)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贱民等级的情况做了一般论述。张泽咸的专著《唐代阶级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参见刘健明书评,刊《唐研究》第4卷,20XX)对唐代社会各阶级和阶层的状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具体分析。他对衣冠户、寄庄户、客户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所提出的乡村上户、乡村次户与乡村下户等概念用以分析乡村社会构成具有新意。

篇三:读《隋唐五代史讲义》有感

以书中第四章第三节为例,本章讲述主题为黄巢起义,由起义的近因说起,完整的讲述了起义开始经过,并对于他们的失败原因做出了探究,探讨了其历史意义。对于这个不同寻常的历史事件做出了完整的叙述探究。“进入第九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后,长安政府与地方藩镇间的矛盾还是存在着的,南衙北司间的矛盾还是存在着的……这几种矛盾的摩擦激荡不仅使整个统治阶级日益腐朽无能,也使政治经济更全面趋于混乱,社会底层与封建上层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必因此而更为剧烈”,加之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得普通民众揭竿而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在书中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起义领袖形象,他有思想但却也拘谨在农民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里,因其不争而被地主阶级无情的消灭。书中对于起义失败原因的分析有五点,在我看来说服力很强。一是说黄巢没有利用唐政府与地方军阀的矛盾,即使他已经意识到。二是黄巢的领导意识弱。三是没有建立后方军事基地,盲目进行战斗。四是他对于应当彻底消灭李唐皇室的政治意义认识及其不够。五为其政治任务模糊不清。这思路情绪的论证使得我们可以以此窥探学者如何研究问题,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巨大帮助

本书吸引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了正确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本章第五点中“有关黄巢和起义军及其作风风纪的几件事”,首先提出问题探究起义地点和领导人物;其次指出了史书记载的疑点,认为他们的起义被有意的抹黑;再次提出起义军屠杀番商事件;最后为黄巢的起义军正名,反驳了史家的有意诋毁。在我看完这一段后,对于以前关于黄巢起义的某写不正确不客观的看法做出了好的引导,更正了我的错误概念。在大学以前总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是非对错判断的过于绝对历史《隋唐演义》读书笔记,而我在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认识时甚至都没有阅读过相关史料,没有了解过相关论文研究。而仅凭老师教授的意义和性质来看待历史事件,不能不说是对于历史真相的不公正。

任何事件,例如我对于一个人的看法也总是在变化的,我对于他了解的越多,看法也随之变化。推及在历史事件上,我甚至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只是在书中可以看到,如果我不去多看几本书,如何有资格来评论历史呢?

本书就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旁征博引,用史料和严密的论证的为读者解读作者的思考,同时引起读者反思。不只为讲述历史,更引起读者的兴趣。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说,历史研究没有绝对的正确认识,因为历史发生只有一瞬,任何人都再无法还原。所以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文献资料都没有熟读何谈研究历史?

我国的历史教科书的主观性太强,死板的给学生灌输被评论过的历史,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想创新性,这样的教学教育并没有可能教给学生真正的知识,而只会是愚昧的偏见。在大一半年的学习中,通过各科老师的教授,让我体会到了史学真正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这本书深入浅出,讲解细致,观点独到,适合喜爱隋唐史的人们认真阅读体会。

篇四:《隋唐五代史》读后感

内容简介:隋唐史一直是史学界所热衷的部份,而对於唐史的研究,王仲荦先生却是一位大家,他所着的《隋唐五代史》综合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虽说是一部史学文献,可也不是那麽苦涩难懂。对于唐朝的部份基於事实,对於隋唐爱好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但也有一部份的缺点,对於唐末的李泌和宋齐丘却都没有重点描写。而对於现代而言,这本书有很大的可取之处,文化者部份一直是在位者所重视的一点,而本书对於文化部份也是重笔描述,文化占了本书的三分之一,对於了解当时的文化状况有很大帮助。

初识唐朝,是在杜甫的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那个繁荣的时代,那个荡气回肠的诗歌,令我向往,令我心动,真想穿越回到唐朝,亲身经历那个繁荣的年华。

唐诗三百首,留给後人的财富,那缠绕心田的句子,那萦绕心头的情感,不得不让我对这个鼎盛的时代产生幻想,多麽想亲自回到那个时代。闲坐窗前,呡一杯香茗,抱着唐诗,慵懒、闲散、难得的愉悦。

再次认识唐朝,是在王仲荦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中,虽然说这是一个专业文献,但是这本书给我印象不仅仅是一般的史料文献,它给我最大的冲击不是它所描绘唐时的实际情况,而是它所描述的隋唐状况。它让我想起那个隋唐演义中的那个繁荣、鼎盛的景象。

唐王朝的创建者唐高祖李渊,自称为陇西李氏。据近人陈寅恪的考证,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後。唐高祖对於世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可是对於李渊的儿子或许世人永远不会忘记。李渊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太子)李世民(秦王)李玄霸(早年夭折)李元吉(齐王)。对於李建成、李元霸、李元吉,世人或许了解的不甚多,可是对於那个伟大的皇帝——李世民,后人对他的感觉可谓是惊为天神。他带兵出征,无往不胜。可是出生于皇室,内部争斗是不可避免的,对於他的战功显赫,加上他又结交了不少的权势大臣,皇帝、太子、齐王或许都对他心存不满,所以他要先下手为强。因而有了之後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他也因此夺得了皇位,迎来了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精兵简政,合理任用人才,轻徭薄赋,这一系列的措施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盛世时代。有文献记载:唐太宗即位初年,曾与羣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唐太宗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唐太宗这段话,可以说是政治措施的指针。

贞观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发展更是一再繁荣,这也正是唐王朝吸引我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发展也为後来的文化发展坚定了基础。虽然说唐初时期有着名的初唐四杰,如王勃、虞世南、褚遂良等,虽然说他们的文笔、文风是初唐时期的代表,可对於我而言,令我兴奋的是盛唐的诗人们,如着名的诗仙——李白,他出生于盛唐时期,因此他的诗也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繁荣,如他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最为後人称道的是:安能摧梅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正是因为他生活的这个时代是鼎盛,因而他可以发出这样的感叹。而对于晚唐时期的杜甫由於政治的腐败,其写成的诗文也更接近于现实。这是不同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晚唐时期,由於统治者的腐败,这个时期的境况也不如唐初的经济,因而这一时期也是我不想提及的,把思想留在盛唐,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结局。

推荐阅读:

舟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汇总时空定位原始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

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隋唐大运河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