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隋唐历史

文化之根在洛阳——探访隋唐运河博物馆


2023-04-26 11:14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

隔着洛河远眺博物馆

8月底的洛阳不热,雨后有着些许凉意,一条摄制组抵达洛阳。这座在历史上“玉楼金阙、洛水汤汤”的城市,百年后仍带着中原小城的悠闲与惬意。

路旁10元一碗的牛肉汤是洛阳人日常的吃食,胡椒粉和牛油辣子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

从机场到博物馆,十几分钟的车程,路边时不时可以看到古韵建筑分布在洛阳城区内。“左边我们刚路过的是丽景门,前面是古城门遗迹,右边再往前五公里是龙门石窟”,参与博物馆艺术项目的艺术家郭家启如数家珍,向我们介绍洛阳的历史建筑,“在洛阳,文化建筑是根呢!”

曲面大屋顶成为城市景观中的独特天际线

远远就看到隋唐运河博物馆独特的曲面屋顶,仿佛被风吹得饱满的船帆。

博物馆位于洛河和瀍河的交叉口,就在洛阳老城区内。从南边主干道步入博物馆,西面高达12米的玻璃幕墙将洛河一览无余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伴随着细雨,馆前水汀中的睡莲微微颤动。

和我们一样,这也是李立在隋唐运河博物馆建成后第一次来。“建筑就像自己的孩子,设计、建造是抚育的过程,建成开放其实是它要独立闯世界了。所以今天我也是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来看望它。”

博物馆南北两翼围合出中央水院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博物馆北面临展厅

隋唐运河博物馆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同年9月开始动工,整个建筑达到33,000㎡。“那时候只能都在线上修改、调整,建筑形态是经历了比较长的拉锯战、反复的争论最后才定下来。”

进入室内,33,000㎡的馆内空间被划分成了三层,分别为展览展示、教育、办公、阅览空间等,一二楼为常设展区,三层为互动体验式展厅。

放眼望去,馆内大跨度混凝土拱仿佛将一座座桥“搬”到空间内,横纵相交,勾勒出独特的空间秩序。

室内下垂的屋顶与外部的拱形基座恰好相背,形成“对偶”状态, “我们用这种 ‘正反拱’,来回应一种隋唐韵味的再现”。一旁的李立说道。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大厅中各个方向的“拱”相互交错

在馆内游走,其中位于西南角的螺旋坡道是一层展厅中的“最火打卡点”,坡道上站满了拍照的游客,顺级而上,不知不觉就漫游到二层空间。

环顾馆内,圆弧状穹顶波光粼粼,极具立体感与视觉冲击力。雨后一丝阳光洒落,墙壁上的三彩饰面艳亮清透,宛如一条玉带蜿蜒于博物馆内。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

室内天花上镶嵌着三彩陶瓷饰面

三彩材质艳、亮、透、流,

与同属灰色系的青砖及清水混凝土搭配运用,相得益彰

时不时有调皮的孩童攀爬上三彩饰面墙,或是在一旁与伙伴们扳着手指头数墙上“到底有几种颜色”。

李立抚摸着墙面向我们解释到:“用当地传统三彩技艺,来体现洛阳的河洛记忆再合适不过,博物馆的屋顶和室内墙壁都覆盖着大量三彩陶瓷。”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博物馆南立面结构单元

隋唐运河博物馆设计之初,李立便提出了“运河源、隋唐韵、洛阳造”的9字设计理念。

然而第一次去现场考察,李立发现两河交汇处不仅位于一个凹陷的三角形盆地,一旁5、6米高的洛河大堤更是将河景遮挡得严严实实。“一个运河博物馆看不到’河’哪能行?这就逼得我们必须首要解决地形问题。”

洛水河畔的桥梁设施,告诉了李立答案。

从三层露台远望洛河河畔

“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要想办法把建筑抬起来,通过桥梁式的拱形结构把这座博物馆架起来,那么它就可以看到洛河,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亲水建筑。因此我们将首层的标高定位在7米,当拱达到7米后,就保证2层以上的观众在平台上向南能够完全看到洛河。”

博物馆坐落于隋唐洛阳城的遗址范围内,于一众仿唐建筑包围中,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周边的建成环境,是李立面对的挑战。

“如果是直接拿各种元素来拼贴,这个建筑就是四不像。屈从于文化诉求,就会做出直接的仿古建筑,而一个3万平方米的博物馆若是直接使用仿唐风格,会造成大量的空间浪费。”

层层错动的空间序列

跳脱出仿唐风格的束缚,李立提取隋唐建筑中的“曲面大屋顶”元素,取其形,打造出现代混凝土的悬垂板结构,用于博物馆屋顶。

同时抓住隋唐大运河水利工程的特征——以洛河上架设的拱桥结构为原型,在博物馆内用大跨度混凝土拱在建筑内部形成了层层错动的公共空间,化解掉三角形地形的制约。

南北西三面通透的构造,让人置身其中视野也颇为开阔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构造单元“唐瓦当”

不同于传统“黑盒子”封闭式的博物馆,隋唐运河博物仿佛一个城市客厅,馆四面通透的玻璃让人身处其中,还可观环境四时变化。

南边通透的“唐瓦当”立面面向洛河开放,西边落地玻璃幕墙对着公园开放,在博物馆里向南眺望,能看到洛河,向北能看到公园郁郁葱葱的绿化,“它像照相机的取景器一样,层层叠叠地朝向公园打开的。”

“外观的开放还不够,我们还追求内部的开放性。”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夜间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博物馆各立面也呈现通透的空间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透过一层文创展示区也可一览无余看到室外景观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看展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交融

因为博物馆的二层、三层主要为体验式的展览模式,展品不受光照、湿度影响,李立将展览空间都打开,把它和公共空间融为一体。游客在观赏展品的同时也不耽误欣赏窗外的美景。

馆内色彩斑斓的三彩装置为博物馆增添了艺术氛围。其中镶嵌于建筑顶部空间的《云帆》,由近13万个陶瓷片组成,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吊顶艺术作品。

椭圆陶管拼合成上万个菱形,如云中扬帆,仰头犹如仰视流淌的大运河般壮阔美好,波光荡漾。

每一个菱形船帆又为13根陶棒组成,

代表隋唐大运河途径的13个重要节点

为什么是唐三彩?

“洛阳隋唐时期的文物,唐三彩是独树一帜的,我们就在想三彩能不能出现在我们这座建筑上?在大型的清水混凝土空间里面加入一些洛阳的地方元素,使得这座建筑更容易被人阅读,被人理解,被人亲近。”

三彩陶瓷《国脉》,猛的一看像是一幅壁画

但仔细端详,整个中国地图呼之欲出

横向的三彩材质与纵向混凝土相互交叉、交融,呈现一个更加丰富的空间。同时纵横结构的交错可以应对不同方向的地震力。

此外,清水混凝土建筑有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其光洁的表面,会对声音形成镜面反射,导致博物馆内回声杂乱。

艺术家团队用改良的三彩饰面来解决:饰面背后置留了40公分空腔,喷涂防火吸音材料,声音经过反复反射,直到被材料全部吸收;陶瓷釉面上增加微凸起,将声音的镜面反射变成漫反射。

《国脉》装置中涵盖8种不同的蓝色

唐三彩又是怎么挂上天花顶的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唐三彩一般为一座马、一座陶俑类的小尺度工艺品,将其使用在大尺度的公共建筑上是很大的挑战。

“它有很多技术难题要攻克,耐候性、耐污性、抗裂性都需要很大的提升。”此次负责三彩装置的艺术家之一郭家启说道。

“我们这次所采用的三彩的单元,是使用洛阳周边地区兴安县的高岭土,再配上周边地区采来的矿石,制作成釉,烧造而成。传统的三彩烧造温度大概是在900摄氏度左右,这次我们的烧制温度接近1200度,已经接近瓷化的温度区间。”

每一个饰面都是手工上色、烧造而成

饰面在室外环境模拟拼色,确认无误后运输到现场组装

比起烧制,如何将13万个完全不同的陶瓷饰面挂到吊顶上,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安装难度巨大,郭家启有一个月都是睡在博物馆内施工的桌子上。

最后艺术家团队采用三维扫描的技术,对整个场馆3万多平米做了全方位点云扫描,拿到1:1的数字孪生模型。

“通过对模型的研究,我们才确定了每个区域具体的陶瓷的安装的标高以及它的长短数量,每一个陶瓷单元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这样才实现最终一个毫米级的安装精度。”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李立接受一条采访

2022年,是李立在洛阳进行建筑实践的第15年。

“早年我做第一个作品——洛阳博物馆的时候,我每星期都去洛阳,在上海上完课,就赶紧飞过去看现场。”

“现在回想起来,15年前的洛阳是那样一个景象,洛南的新城还没有完全崛起。”

从07年第一次来洛阳,之后陆续设计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再到如今的隋唐运河博物馆,李立与洛阳结下了深厚的情感。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洛阳博物馆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洛阳基本上把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精华集于一城,自古以来,十三朝帝王在此建都,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到各个区域的距离均等,这种开阔的地理特征,形成了它包容的文化态势。”

在他看来,这座城市也是温和的、质朴的。

“虽然洛阳只是一个普通的地级市,但是与这里的市民交谈,无论是街边的小贩还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能讲上一讲洛阳的些许文化历史,带着骄傲的神情。”

然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对洛阳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文化包袱”。

洛阳老城区

对于李立来说,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作为一个外来人反而更能体会到洛阳在现代文化复兴上的文化负担。

“我能够体会到它对历史文化的挂念、诉求,所以你必需回应这种诉求,但如果是用非常激进的现代的设计语言的话,对这种有古老历史的城市是不行的,必需找到一个能够贯通大家认知的枢纽,找到平衡。”

《国运泱泱》展览现场

“我们是希望打造一个可以来很多次的博物馆,它是你的城市客厅。”

一楼展厅是常设展《国运泱泱》,二三楼测试互动体验展《一粒米的漕运》。展出了从众多大运河相关文物中精选的近400件(套)文物精品,包括汴河文化层、隋代石狮子、唐三彩天王俑、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等。

其间,一条顺畅的参观流线一以贯之。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洛阳运河一号,是迄今为止洛阳地区首次发现的古代沉船。它由13个船舱组成,在船的首尾设置有生活仓,中部设置货仓,是一艘小型内河客货两用运输船。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

这块“大业元年”刻铭砖即发现于回洛仓遗址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是隋炀帝营建东都、修建回洛仓的历史见证。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

此封泥是贡品的封装标记,是研究唐代进贡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尤其是此贡品应为从隋唐大运河线路上的重要城市扬州经运河漕运输往东都,是隋唐大运河重要价值的历史见证。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天王俑通高1.26米,头戴鹖冠,双眼圆瞪,阔鼻,粗眉,十分凶悍。它是目前洛阳地区出土的最大的一件三彩天王俑。

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

石狮子高96厘米,长60厘米,宽46厘米,属国家一级文物,是隋代皇宫建筑艺术审美的体现,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隋唐风云之大运河国语_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历史前言_隋唐英雄4历史传奇 刘晓庆不老神话

仓窖刻铭砖一般在仓窖底部,正面阴刻铭文,内容详尽,记录了仓城名称、出土仓窖的位置、粮食来源地等。铭砖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文献所讲,对于研究唐代含嘉仓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博物馆内,李立还规划了一些空间留给大众自己去创造它新的用途。

“北侧阶梯阅读室可以举办学术研讨或者互动演出,西侧专门规划的条形临展厅,甚至时尚走秀都可以。”

阶梯阅读室成为洛阳市民闲暇时的好去处

“看展之外,洛阳的市民或者一些国内外的游客可以经常来,可以在这里面会友、交谈、品茶等等,发呆都可以。”

“运河是我们国家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这种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意图。希望今天的人们,能从运河文化里吸收到,中国人这种开放包容的情怀。”

部分图片摄影:田方方、姚力

展品资料提供: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推荐阅读:

舟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汇总时空定位原始社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

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隋唐大运河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