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狭窄的地方——官渡之战与赤壁
2023-10-17 11:05
历史君说
走过这段最狭窄的地方,那些你吃过的苦,熬过的夜,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4)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
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4、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杀男女数万。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称王,229年建国
建业
孙权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水,蜀锦,吴船)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发展丝绸、蜀锦。
孙吴: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发展海外贸易。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进步,因为: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263年,魏国灭蜀)
1、建立: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②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①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②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③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任用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②改进生产技术,广种水稻小麦;③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手工艺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结果: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影响: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前秦方面: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东晋方面: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
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6、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2) 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为汉姓;(5)与汉族联姻;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现:
经济、生产生活
互相学习,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少数民族学习汉民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乐器、歌舞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民族交融的特点: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相同点
过程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家实力、促进经济发展
不同点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农学:《齐民要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