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道教

(蒙古记忆)道教传入青海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


2023-09-14 13:02

道教传入青海

道教是我国的固有宗教,它是在我国古代崇拜鬼神的巫术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远在汉代已逐渐传入河湟一带,在青海,以西宁为中心写下了它的历史。北魏太武帝改信道教,并进行灭佛。当时西宁为鄯州,是北魏的统治地区,道教就在鄯州兴盛起来。唐朝皇帝,因道教供奉的始祖老子姓李,便尊老子为李氏宗祖,追认为“太上玄元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郡普遍建立道观,大力发展道教,成为道教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青海当时道教兴盛的局面也不例外。

宋代帝王,师法唐皇,命人广求道经,大建宫观,信徒众多。徽宗更是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而道教在全国传播更快。元代,为利用张天师及其道派,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思想统治,实施“以其俗而治之”的政策。大量赐帑,广建道观。元未明初,道教在今青海乐都县引胜沟的老爷山等地,建立了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明初,朱元璋为崇奉道教,御注《道德经》,并在各地大修道观。在洪武时,西宁卫地区已道观林立,名山胜地都有其信徒潜修。如在今西宁北禅寺山巅建立玉皇阁、雷殿、斗母宫、文昌阁等。宣德年间,会宁伯李英在西宁城内东北隅修建广福观。宣德亲赐“广福”观名。当时翰林学士曾棨曾撰《广福观建修记》碑文,以纪其事。观内建有吕祖祠、玉皇阁、观音殿、三霄圣母殿、关帝殿等。万历二十年(1592)在雷鸣寺街创建三师殿。天启、万历年间,在今湟中县南佛山建立了玉皇阁、张仙殿,大通县元朔山顶建立无量大殿。嘉靖时,贵德县城内建立玉皇阁,内附三清殿、三教洞等。湟中灵华山建立集福观等。

象山县道教文化_象山文化遗址_象山道教历史

清代,道教进一步在青海得到发展,并在青海蒙藏地区传播开来。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青海蒙古的却图汗口头说,他信奉佛教,实际上他喜欢汉地的道教。”松巴的《如意宝树》(青海史)中说:“因却图汗信仰道教,一度在青康地区,他的经济势力很大,到1637年被固始汗消灭。”康熙时,有道士张仙、王老实、朱素贞等在西宁较有影响。至清中叶,西宁道士又先后建立了南斗宫、北斗宫、三官庙、香水园八德巷、朱仙塔院(均在今城中区)、东狱庙、镇武殿(今城东区)。并在今湟中县总寨乡徐家寨会龙山建立雷殿、镇武殿;今湟源县北极山建立北极观;今湟中镇海堡建立万寿观;今贵德、乐都、门源等地创建三元阁、关帝庙、城隍庙、文昌阁、玉皇阁等。到清未,道教在汉族群众的生活等许多方面,影响较为深远。但经同、光之变,许多道观多被焚毁。

1911年,江西都督取消了张天师的封号,道都曾一度衰落。1914年,袁世凯仍复封其号,发还田产,重颁“正一真人”印。当时,在西宁出家的道士道姑,分别居住在朱仙塔院、香水园、北山寺灵官殿等处,直到西宁解放时,尚有道士18名,道姑20多名,直到1958年宗教改革时,各地的道士道姑,全被勒令还俗,回家劳动生产。在大通元朔山居住修行的道士15人,道姑2人,一律被赶回家。尤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青海各地的庙宇道观,在破“四旧”的名义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拆除。如有名的元朔山、娘娘山,乐都马营孔家咀,湟中西元山、佛洞等所有道观殿堂,被破坏的荡然无存了。

1979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2年西宁市北山寺开放,划归道教作活动场所,改名土楼观。由信教群众集资,先后修葺一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出家道士、道姑50余人。

青海道教的派别及教义

青海道教,在汉族人民中的影响较深。其派别有二,即全真派和正一派。

全真派,即出家后到名山胜地的道观洞府修行者。他们的生活来源,全靠十方布施和募化,或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蓄发挽髻,持戒尺,男子称道士(俗称道人),女子称道姑。日常头戴混元巾、重阳巾、一字巾、合页巾、诸葛巾等。道袍有大长道袍和短道袍等。脚穿白云鞋(鞋帮有云纹)。

正一派,因张道陵封为正一天师,后世称为正一道,或天师道(火居道、黄冠道),也叫符篆派,或印符派(应术派)。是道教中以符咒、驱道、治病为主各派的通称,它是从古代巫术演变而来,宣扬神鬼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这一派,可以在家生育子女。以道教的经典为汉族群众的祖宗亡灵超渡诵经,预祝早登天界,脱离苦海。

居家道士,即以阴阳为业,西宁人称为“老师傅”。他们由道徒升为道长。须经考试“奏篆”。初级的称“都功篆”;中级的称“盟维篆”;高级的称“五雷篆”。通过“奏篆”合格后,即可成为道长,设坛斋醮时,头戴上清冠、黄冠、玉清冠等。法衣有满天星、天仙衣、八卦衣、寿字衣、班衣、郁乐箫台(高功衣)等。法器有木鱼、十音云锣、铜铃、铙、钹、鼓、笙、笛、管、旗、剑、尺(雷尺、令尺)等。道场中还陈设神像,有三清四御十大灵宝朝玉帝、十殿阎君朝救苦、文武三师朝玉帝、四帝二后朝三清,三十二天朝上帝,七十二地煞朝太岁、三十六天罡朝紫微。还有三宫、雷祖、十二功曹等神像。

居家道士在诵经祈福禳灾或给群众超渡亡灵时,其时间有三至七日,或更长的时间,人数三至十数人不等。

青海农村的汉族群众,信仰道教正一派的人是很普遍的。如打庄廓、盖房子、立大门、造阴宅(坟地)、婚嫁丧葬等事宜,都请他们推算良辰吉日。解放前,有了疾病亦请他们抓鬼治病。解放后,对这些人政府列为取缔范围。但在边远乡村,仍在活动。

青海城乡道教信徒还有信仰城隍、关帝、财神、火神娘娘、牛王、马祖、龙王、山神等等,到处建有这些庙宇。据1931年青海省民政厅统计,全省共有这类庙宇93处。

道教徒最根本的信仰是“道”。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神创造的,这个神或曰“元始天尊”,或曰“太上老君”。道教所尊崇的最高神为“三清”,即玉清境清徽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上清灵宝天尊,则本于道教早期的太上老君。太清、玉清为虚无。还有三官(即天、地、水)、三师(即无量、天师、雷祖)、四御(即四位天帝,其中最尊者为玉皇大帝,他是“诸天之主”、“万天之尊”。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间祸福,天寿生死。他是我国民间信仰的天上最高统治者,也是人民信仰之至尊。另外三位是中天紫徽北级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并有三元君、王方五老元君、十方诸天尊、以及无量星君、灵官、元帅、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神。这些神都在天上各司其职。再加上地上的五狱、五镇、四渎、四海之神,山川社稷之神……,构成了道教世界。其中又有天仙、地位、散位之分。天仙在天上,地位在人间,散仙在天上人间飘忽不定。道教还供奉八仙,更为常见。

明清以后,民间流传的玉皇大帝、城隍、关帝、土地、门神灶神、地狱官鬼等民间所祀之神,都纳入了道教系统,成为道教的神谱。

道教的主要节日及诸神仙圣诞日有:玉皇大帝正月初九日;丘祖正月十九日;王母圣诞三月三;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诞,无量成仙日;三月十八日王重阳圣诞;四月八日金花仙姑诞;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三清节:二月十五日道德天尊;冬至元始天尊。夏至灵宝天尊。五腊节:正月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腊月初八日王侯腊。九月九日“九皇会”等。都按时恭忏聚会,进行宗教活动。

象山县道教文化_象山道教历史_象山文化遗址

这些节日,几乎成了全民的社会活动,许多道教的节日,都有盛大的庙会,如大通元朔山六月六的朝山会等。

道教管理机构和组织

历代政府为了加强对道教的管理,除中央设置机构外,还在全国各地设官治理,如金代,在地方设立府置司,正曰“道锅”副曰“道正”,以三年为任。明正统元年(1436)建陕西西宁卫“道纪司”,置都纪和副都纪一个。州为“道正司”,称道正。据《明实录》卷21:“正统元年(1436)八月,建陕西西宁卫道纪司,从本卫奏请也。”

清代,府设道纪司,设都纪一人,秩从九品;副都纪一人,品秩未入流,为府管理道士之官员,例择通晓经义、恪守清规之道士充补,由礼部移咨吏部注册。县设道会司,设道会一人,管理县内道士,其品秩升转,礼授、情况与都纪相同。

西宁府西宁县道会司,道会一人,并给钤记加“西宁府属西宁县道会司谈复德钤记”,设官不给禄。道官一般在道士中兼职象山县道教文化,给予戒牒,管辖道家。

民国时期,关于民族宗教诸事,由蒙藏委员会承办。1938年为研究道教教义,发现周易哲理,宣扬民族精神,共谋福利社会,西宁地区的道众在朱仙塔院成立了青海省道教会。设会长一人,巡昭(纠察)一个,选举甘肃古浪人张诚教(全真派)为会长。各县嗣后相继成立了青海道教分会。

1944年三月,谈继德被选为西宁道教会分会监事。

1946年改为青海省道教理事会,选赵涵虚(西宁人,全真派)为理事长,直到解放。当时西宁有道士、道姑38名,其中男18名,女20名。1940年互助道教会选寇输贤、李生辰等4人为推事,负责会内教务。管理全县的道士、阴阳、风水等76人。1949年有道士2人、教徒132人。1942年乐都县成立道教会,一处设县城隍庙,由周太清任会长,朱炳南任副会长。另一处设马营孔家咀的乱坛庙中,由保遵五任会长。

青海解放后,1957年4月,根据中国道教各宗派、道教界人士和道教学者岳崇岱、陈樱宁等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学会。会址设北京。1987年召开的道教全国代表大会上,我市土楼观道长赵理璞被选为道教全国代表大会的理事。

1982年成立西宁市北山道教领导小组,由赵理璞任道长,开放了道观,进行宗教活动。

青海道教人物述略

青海道教活动的历史上,有不少知名的人物,如明代的苏、张师徒,清代的朱素贞、张真人(名清春,字元明,山西汾州人。俗名睡仙,乾隆八年羽化,葬于西宁东南郊,建塔立碑记之)、苗教升(自幼出家,精通医学,自制丹丸,济世活人,分文不取。享年99岁,无病而逝);近代的袁三俸等。他们对道教信仰虔诚,苦心修性,熟悉斋醮,精通道教经典;有的还著书立说,对青海道教的发展,有较深刻的影响。

苏、张师徒,姓名不详象山县道教文化,湖南人,屡试不第,出家修行,云游至西宁西元山。收徒张道(西宁张家湾人,名讳不详),后张道先师苏道于明万历年间在西元山桃源洞坐化,后人以肉身塑像供奉,称张仙庙,每年香火旺盛。其师苏道耻于徒先得道飞升,至后山舍身投崖。

苏、张师徒在西元修行时曾说:“修炼佛山第一峰,静中子午自从容,有人向我修行时,云在窗前鹤在松。”因二人次第得道成仙,人杰地灵,故西元山声名远播。

另外,苏张二道还有“一鱼点化、二仙成道”的民间传说:据传,苏张师徒在山修行了若干寒署,有一日,张道晨起舀水,有一尾鲤鱼被舀入桶内。按道家戒律,张道将鱼舀出放生,次日示复如此。张道便将此事告诉师父,师父说:“明日如此,取来开斋。”次日张道舀水,将鱼舀回,准备晚斋,烹调时香味扑鼻,他忍不住,将鱼尾尝了一点,然后去修莲台。试坐莲台时,师父突然进洞,张道欲起立迎师,却起不了。师父见此情景,就说:“静坐勿动,你已得道成仙。”苏道即叹曰:“我修行半世,未遇仙缘,今徒弟已成仙,我还有何脸见人。”遂将鱼肉吃完,到山后欲舍身跳崖,忽出一崖如掌,撑着苏道,后有一洞,苏道即在此洞羽化。

朱素贞,道号道伦,俗称朱仙。据传为明朱元璋之裔,朱万里之子,崇祯皇帝之叔。自幼出家,清康熙时来西宁传道,曾创建南、北斗宫等道观。羽化后,于咸丰年间在西宁南山寺麓建灵骨大塔一座,人称朱仙塔,或西塔院。民国时期,由西宁道士高八爷(名不详)等在塔前建大殿一座。纪念朱仙。

烟霞,姓名不详,西宁人。童年即有飘然出世之想。亲殁后,决心入山,沉潜道学。中年曾游四方,道行卓越,同时辈流,皆敬仰之。宿馈怀素草书,凡历数十寒暑。晚岁驻锡于兰州城南三光阁,苍颜白发,神采奕奕。1921猷伏案作书,写有隶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刻石,今有拓片传世。1926年左右羽化于兰州。

赵文辉,字宗睿,号涵虚,西宁人(1899—1958)。自幼出家,拜大通元朔山道士杨理卿为师,随师去兰州、天津等地云游。1921年在湖北黄陂县拜于教海师学针灸。1925年去西安,10月赴湖北武昌长春观受戒后去上海、杭州、天津、青岛等地访师学道。后在上海居留9年,曾到湖北刘仪照处学习针灸两年,继又到江苏无锡等处进一步学习针灸。1937年上海沦陷,他到西安华山北峰潜修。1949年后曾购得《道藏》一部来宁,在西宁城外南海殿为群众针灸治病。后在北玉井巷郭家花园施诊,并先后收贾至静、邵余三、杨子文、马海如等人为徒,传授针灸技术,为青海的中医针灸发展作了一定贡献。1950年,他参加了中医师学会,在西宁城内北街郭家花园建立了青海省针灸专科诊所。他为青海针灸技术奠定了基础,为青海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曾先后任中国道教协会理事、青海省政协委员、西宁市人民代表等。1958年3月2日羽化,年58岁。葬于大通元朔山五龙掌,立塔纪念,上书联文为“寸针治百病,百纳了一生”。

陈道,西宁人。张道,山西人,住西宁西大街百斗宫内。他俩擅长武术。二十年代后,长期收徒传艺,还远到西宁西川的十多个村庄传授武术,直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西宁一大批武术爱好者不断出现,如赵成章等较为出名。

象山道教历史_象山文化遗址_象山县道教文化

袁明发,号三俸(1851—1953),俗称袁道。西宁市傅家寨人。自幼好道,在今湟中南佛山出家修行。精武术,善书法,慈善乐施。1931年左右,他曾驯服梅花鹿一只,平时,在山中觅食,唤之即来,常傍左右。出山化缘,成为坐骑。他手扶龙头拐杖,上挂葫芦松枝等物。行动疯疯癫癫,说话不论不类,人多不解其意。他常说:“莫学道,先学癫,道是疯道。”他身材高大,童颜鹤发,道貌岸然。常来西宁住朱仙塔院及南山寺西岩洞,收有信徒50多人,颇受人尊敬。民间传说:袁道有“缩地法”(斩路法),能晨在山中,午在西宁,行踪不定。西宁解放前夕,人们受反宣传影响,纷纷将家迁往附近农村去避。当时袁道手拿一个桃子,口中喊道“桃烂手不烂”,人们不解其意。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后,纪律严明,秋毫未犯,没到农村去的人,都安然无恙。但逃到外面去的人,因受到马步芳散兵游勇的抢劫,部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后来,人们才悟出袁道所说的“逃烂守不烂”的道教偈语。这件故事在西宁解放时,传为佳话。

贾至静(1908—1982),青海乐都人。幼年拜朱仙塔院纳明德为师,潜学武术气功,擅长棍法。1937年去华山云游,拜姚道(名不详)学针灸技术。后回宁仍以诵经打坐为主。1945年赵涵虚返宁,拜师学针灸长达15年之久。1953年参加了青海省中医师进修班。毕业后继续随师行医,全面掌握了针灸技术。1958年8月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工作。1982年12月卒。

他生前总结了“三部候气开通进针法”和“以通为用”的主体治疗建议,为西宁中医针灸事业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过贡献。曾选为中国道教协会青海省代表,青海省中医学会针灸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宁市政协委员、西宁市人民代表等,卒后葬于元朔山五龙掌其师赵涵虚墓旁,上建至静塔一座,上书“神针尽仁义,奇能济群生”。

赵理璞,道号若愚(1909—1987),西宁人。他自幼天资聪颖,皈依全真道,曾云游于华山、武当山等胜地,后至四川青城山二仙奄认师受戒,领得戒牒,返西宁设坛说教。解放后,1957年宗教改革,停止道教活动,他糊口于南大街小学达20年之久。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宗教政策,将西宁北山寺划为道教活动场所,并成立西宁市北山道教领导小组,他上山担任道长,收徒诵经,弘扬道法。选派徒子二人,去北京白云观学习道教仪礼,其徒喇宗静申请政府拨款外,四处奔波化缘,兴修道观,重塑神象,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北山,使土楼观面貌日日改观,成了西宁旅游胜境。1976年在他出席了北京中国道教协会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理事。后担任青海省政协委员和西宁市政协委员等。他长期苦研《道藏》颇有造诣。1987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在北山羽化,亨年79岁,葬北山后。1990年在观前迎仙桥畔建立灵塔一座,以志纪念。

青海的道教胜地

明、清时期,青海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较为迅速。除在西宁地区建立宫观设坛宣教外,同时在名山胜境的宫观,每年按道教规定,按时举行庙会和六月六朝山会。规模较大的有西宁北山寺湟中西元山、大通元朔山、互助五峰寺、乐都老爷山、湟源北极山等地。

西宁北山寺

北山寺,又名北禅寺,是西宁地区的风景胜地。位于城北5里许,原为佛教古刹。寺内石窟有隋、唐、宋、元的壁画和藻井。我国古籍《十三州志》、《水经注》等,都有关于土楼神祠的记载。北魏时,僧人在土楼崖间凿洞建寺,明代有印度僧人也曾主持过佛事。永乐间,又敕赐寺名“永兴寺”。后屡遭兵火,时建时焚。遂由道教徒进入土楼山寺静修,直到清末,以迄民国,建有福宁楼,内供斗母等,三清洞、八仙洞、七真洞、无量洞、吕祖洞、三官殿、灵官殿等内塑神像。五十年代,西宁市人民政府在北山寺周围种植了许多树木花草,后又开辟为北山公园,供游人休息。由于北山寺历史悠久,景色秀丽,素有“北山烟雨”景观,“湟中古寺第一”之雅称。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严重破坏,自1978年以来,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北山寺划归为道教活动的场所,政府拨款,道士们四出募化集资,修缮道观,植树造林,建桥立亭,环境大变。

1985年1月23日,西宁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5月17日又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每年六月六,在北山寺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解放后曾一度停止活动。近年又有北山庙会,每年按时举行。

湟中西元山

西元山,俗名南佛山(朔屏山),为青海胜景之一。《道藏》称为“第四太元极真洞天”。它在中国道教史上较为有名。与大通元朔山同为明代修建的我国第一批道教建筑群。

据《道藏矛君内传》云:“大天之内,洞天三十六。”西元山为三十六洞之一的桃源洞(也称绿杨洞)。

乾隆《西宁府新志》谓:“西元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康缰沟脑,巨石崇竦,岱色浸云,即道藏之第四太元极真洞天是也,俗名佛山。”光绪二十五年(1899)侯自升写《西元山序》谓:“西宁南山区,兹地有西元山者,非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根有金纳峡,顶有朔屏台,前有照壁山,后有舍身崖,东依朝阳馆,西连黑虎洞,是山之外景。内有绿杨洞、飞熊崖。斯山为含山吐水之方,藏风聚气之所,上有数仞剑峰,足蹬手攀,循砌可上;下有数里石蹬,羊肠鸟道,接踵而来……是山虽无奇花异草,且紫阙瑶宫,柱殿连台,丹楹绣柱。而左有虎距,右有龙蹯,前有狮眠,后寝伏虎。四面有朝山迭水之奇,上天有天灵地秀之妙、非苏张二仙成道以此,安知山之毓秀之名也……。”

又据1944年未著撰人姓名的《西元山后序》中说:“西元山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已有四百多年之久,为西宁八景之一”(按:西元山非西宁(湟中)八景之一)。“距省城六十华里,出境于大源,朔屏两乡之间,南有炼丹之峰,洞口有把门之猿猴,山高气凉,四季有风云出没之奇;早晚不同,随时有先雨后雪之怪。前山峰有求寿古蹟,后洞有治胃良药,有百祥之飞鸟,人畜之梅鹿,云游八方……。”这些文字补充记载了西元山的壮丽风光,反映了风云壮观的佛山景色,洞天福地的道教奇迹。

西元山在今湟中县西南35华里的经纳峡中,山势奇秀,风景美丽,后有洞,中有佛阁庙宇,山有桃源洞主殿、菩萨殿、无量殿、灵官殿、三清殿、玉皇殿、魁星阁等道教建筑群和求寿台、朔屏台、投身崖、飞升洞、药石洞仙迹组成。始建于明、清,盛于民国,是西元山附近十二民堡与十大滩信士等捐资创建的。西元山不仅自然风光称誉于时,而且地灵人杰,出了许多修真养性得道成正果的人,其中如苏、张二仙等。

1958年西元山被毁,1980年起,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群众捐资募化重建了桃源洞殿、菩萨殿、玉皇阁等,成为旅游的景点。

湟中黄蒿台仙佛洞

仙佛洞,位于湟中什张家长流立沟峡谷,距西宁市40公里,相传始建于元末明初,当时即有道人居住。明嘉靖年间,有道士修建了千佛洞、药王洞等殿建筑。清代又增修了玉皇殿、黑虎洞、三清殿、九间楼佛阁等道观,建筑始大备矣。成为今湟中道教的主要名胜之一。1931年有道人张氏(俗称“尕道人”)四方募化,将仙佛洞被毁的殿宇修葺一新。

“文化大革命”时期,仙佛洞部分建筑遭到破坏。道士被勒令还俗。1979年以来,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仙佛洞也获得了新生。由于道众的四处募化,修复了被破坏的洞观,开始了正常宗教活动。

仙佛洞,峡深水青,林木苍翠,风景幽美。

互助五峰寺

五峰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五峰乡马圈,距县城20公里左右。五峰山因它周围有5个大小高低不等的山峰“宛如举起五个手掌而得名”。五峰寺座落于山腰,初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嗣后,历代不断修缮。

五峰寺为道教活动的地方,有三教洞、三清宫、镇武殿等。山上古木森森,林壑优美,飞瀑清泉。名泉有澄华泉、龙凤泉等,泉水清香,远近闻名。每年六月六举行庙会,附近各地的居民前来朝山饮泉水者甚多。“五峰飞瀑”为湟中八景之一。

清乾隆时,西宁佥事杨应琚在五峰寺建有房舍三楹,名“寒泉精舍”,并立有《五峰碑记》。

1958年,五峰寺遭到破坏。1987年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后,政府曾拨款修葺,飞瀑已成台阶化,较前更为壮观。每年六月六庙会期间,并在山上举行“花儿会”。各地歌手云集于此,歌声满山。

大通元朔山

元朔山,亦称北武当山,俗称老爷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东,距西宁35公里。

元朔山,道观林立。明万历年间,山顶建无量大殿(俗叫柴家殿),系明总兵柴国柱(大通人)所建。内有无量塑像,满壁为永乐太子出家传说的半浮雕式彩塑。三师庙(即祁家顶)也称灵玄宫,建于元朔山最高峰,庙较小,内塑天师张道陵、文昌师、无量师像,是祁土司所建。故名祁家顶。从明、清到民国,先后在山上修建的庙宇有雷祖殿、百子宫、七星洞、八仙洞、药王宫、菩萨殿、文昌宫、玉皇阁、斗母宫、老虎洞等洞府。山上还建有关帝庙,俗称太无宫,土人称为老爷庙,故山以此庙得名。无朔山所建的道观,是青海唯一的较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在1959年宗教改革中全被拆毁,出家的道士15人、道姑2人,也被赶下山还俗。1978年元朔山作为电视传播塔址,宗教活动从此停止。

元朔山腰的五龙掌,风景秀丽。明代曾有五王庙,据传院内正中三间塑玉皇大帝,旁两间为“五龙捧圣”塑像。四面大殿塑四海龙王,故称五王殿。此殿后毁于兵火。嗣后为山上道土羽化后,埋葬之地,其中有近代为青海针灸事业做出的贡献的道士赵涵虚、贾至静的灵塔。

每年六月六,元朔山有传统朝山会(朝山会民间传说是为永乐太子(即无量祖师)羽化成仙的日子),近年来发展为物资交流会及“花儿会”。

乐都武当山

乐都县有主要道教庙宇两处;一处在引胜沟王家山对面的武当山(俗称老爷山)上,据传建于元末明初。大殿和配殿,供奉无量祖师、玄元大帝、牛王、马祖、观音等神像。山后有菩萨殿、灵官殿,半山腰有镇魔宫,于清顺年间毁于兵火。1936年,经道众募化重建。1958年被拆毁,1979年群众又重建大殿和道士住房等。

马营乡孔家咀乩坛庙,建于(1945年)。庙宇按道教规式,分前后八卦式建成,为一进四大院,殿内塑有玉皇大帝、十二雷部、灵官等。庙外有牌坊一座,上书“昆仑山”三字。1958年被拆除。

湟源北极山

北极山,在湟源县城北里许的八宝山(北华石山)南麓,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驻军参将长白新公倡议修建,九月建成,建有无量殿(镇武殿)、奎星阁,殿东侧为三义殿(刘、关、张),南为灵官殿,殿西南修建文昌宫。灵官殿东侧为药王宫,东南有三清殿等。游人登山,群山城郭尽收眼底。每年六月六有朝山进香的活动。

北极山道教建筑群,在清同治之乱中被马文义焚毁。光绪元年(1875)重修。1929年马仲英血洗湟源时,文昌阁被烧。1935年重修。1958年全部拆毁。近年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新建山门、大殿、亭台等景观,六月六朝山的活动也很热闹。

青海道教

推荐阅读:

道家道教重要参考书目:从道藏到中华道教大

古建筑群见证历史王屋山的人文景观,你知道

初真戒是人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

清真寺是临夏最具有特色的临夏穆斯林文化,

黄信阳道长的厚礼,向中国年轻的道教领袖

(微拍公告)2016年10月24日微拍目

书画鉴真与辨伪、明清肖像画的演进与鉴藏

你知道泰山道教文化观后感怎么写吗?你了解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