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春秋战国

周朝时部分比较重要的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为啥是部分?


2023-05-08 12:02

众所周知,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开始实行分封制,关于分封诸侯的情况,目前文献中记载的数据却不太统一,本篇我们着重探讨下周朝时部分比较重要的诸侯国的具体情况!

为啥是部分呢?首先按《礼记》中的标准华夏一共九州,一个州方圆大概千里,一个州内光方圆百里、七十里、五十里的国家大大小小加起来有200多个。也就是诸侯国的大小和今天一般县城的大小差不多。因此小的诸侯国对历史的影响很小。

其次,古代的小诸侯国太多,因历史久远而且缺少历史文献资料。他们在历史上遗留的痕迹有的可能仅仅只有一个国名,更多的甚至连国名都没留下!

比如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的曾国,因为曾侯乙编钟闻名于世,然而在这之前,史书中几乎查不到这个诸侯国的任何记载。最后还是通过考古挖掘才使人们了解了曾国的历史过往。

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_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_春秋齐国皇帝排序

闻名天下的曾侯乙编钟

周朝封了哪些国家?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

“此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今无存者矣”——《吕氏春秋》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礼记·王制》

原本以后吕氏提出有一千两百多个国家的概念已经够令人震惊的了,没想到《礼记》竟然根据古代九州平均计算的方法,在不加天子的元士和诸侯的附庸国的情况下得出一千七百多个国家的数据!由此可见,各个文献上的观点并不统一。上篇文章,我们已经解释过诸侯国的数量过多的问题了,本篇我们着重探讨诸侯国的大概情况。

先说周朝封的国家,这里主要参考《史记》中的说法!《史记》中明确记载的先封的诸侯国家: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国;封尧的后代于蓟国;封舜的后代于陈国;封禹的后代于杞国;

功臣中首封太师姜尚(即姜子牙)于齐国;封武王兄弟周公于鲁国;封武王兄弟召公于燕国;封武王弟弟叔鲜于管国,封武王弟弟叔度于蔡国;

其他功臣是依次受封的,并没有一一列出名字。不过据统计在《史记》中出现的诸侯国有100多个!

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_春秋齐国皇帝排序_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

周朝诸侯国地理位置图

这些国家和周王朝的关系?

周王室为姬姓,黄帝的后代,武王建立周朝后对姬姓大加封赏,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总的来说,封的最多的也是这类人。除了《史记》记载,目前已能确认的诸侯国如下,我们来看下都有哪些国家是周王室同宗的。

1、吴国、虞国(文王大伯的后代)

吴国系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未来的春秋五霸之一,和越国之间的爱恨情仇特别精彩,后续我们也会说到。

周太王,听名称就能看出来不一样。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所以太伯其实是文王的大伯,武王为啥封到他爸的大伯这里了?按理说关系比较疏远了,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太伯的行为。

周太王原本有三个儿子,文王他爹季历排在第三,本来是最没有机会继承国君位置的,因为季历生了个儿子姬昌(文王)比较贤能。后来,老大和老二觉得父亲想立老三以便让姬昌(文王)做继承人,就主动让贤了。

虞国系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 三十六计“假道伐虢”中,因为国君贪恋宝物,借道给晋国军队伐虢国,然后被晋国回师途中顺道一块灭了的国家。

2、虢国(文王弟)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

3、鲁国与凡、蒋、邢、茅、胙、祭六国(文王第四子)

鲁国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的封国。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既是王室后裔,又位列三公,先后辅佐文王和武王,成王年幼时又代替其摄政,后还政于成王,是开国功臣中第二个被封的。因为周公要在王室供职,便封他的长子伯禽于曲阜建立鲁国,是方圆七百里的大国!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因为周公贡献比较大,周王室除了封周公鲁国外,还分别封了他的六个儿子为一方诸侯。

春秋齐国皇帝排序_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_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

周公像

4、管国、蔡国、霍国(文王第三、五、八子)

这三个国家依次分别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第五子蔡叔度、第八子霍叔处的封国。周武王为了监督商代后裔武庚,将两个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分别封于管国和蔡国,两国原本是起监督作用的。但周公旦摄政后,管叔鲜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叛乱,结果管叔被诛,管国被废;蔡叔被放逐;霍叔被废为平民;

5、曹国、郕国、卫国、沈国、毛国、郜国、雍国、滕国、毕国、原国、酆国、郇国、赖国(文王第六到十九子)

以上分别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曹)、第七子郕叔武(郕)、第九子康叔封(卫)、第十子季载(沈)、第十一子毛叔郑(毛)、第十二子(郜)、第十三子(雍)、第十四子错叔绣(腾)、第十五子毕公高(毕)、第十六子(原)、第十七子(酆)、第十八子(郇)、第十九子叔颖(赖)的封国

6、北燕国、召国(召公)

北燕国系召公奭的封国,周武王时,召公奭受封于燕地,但他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

召国系召公奭在王畿内的封国,召公奭为周室三公之一。

关于召公这个人,有说是文王的儿子,又说不是的,所以暂且单独列出来。

7、古韩国、邗国、应国、晋国(成王弟)

均为周成王的弟弟的封国,其中晋为唐叔虞的封国,未来的春秋霸主之一;

8、单国(成王子)

春秋齐国皇帝排序_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_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

单国为周成王之子的封国。

9、杨国、郑国、刘国(后世王子)

杨国是周宣王的儿子尚父的封国。

郑国系周厉王幼子友的封国

刘国刘康公为周顷王的小儿子

10、魏国、韩国(晋国公族)

魏国祖先毕万为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晋献公灭古魏国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把它封给毕万,立魏氏。前403年,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册封魏斯为诸侯,魏国建立。

韩国的先人为晋国公族。晋武公封曲沃桓叔庶子万于韩原,立韩氏。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国建立。

11、巴国、曾国、古魏国

巴国在商代已经见称于世,主要活动在汉水中游一带。商代末年,参与武王伐纣,成为周王室分封于汉水一带的诸侯,是周初著名的“汉阳诸姬”之一。

曾国系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即南宫括)之后,史书称为随国。就是那个上文我们说到的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

古魏国系西周时分封的姬姓诸侯国。

12、西周国、东周国

西周国桓公是周贞定王幼子,哀王思王考王之弟。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这是周朝最后一次分封,至此周朝土地分封完毕,周天子也寄居在此国。

东周国惠公为西周威公少子。

风姓国——“伏羲氏的后代”

风姓是太昊部落的姓氏,风氏出自上古三皇之首伏羲的父亲风雷王燧人氏,燧人氏自立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氏。据《帝王世纪》云:包羲太昊伏羲氏,风姓也。”又《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

1、宿国

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今山东省东平县宿城镇)。春秋时期,宋国灭亡宿国。

2、须句国

须句,亦作须胊,封地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

3、颛臾国

东夷部落首领太昊,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

4、任国

任国定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己姓国——“黄帝儿子玄嚣的后代”

《古今姓氏书辨证·六止》:“黄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阳、夷鼓同为己姓。青阳,少昊氏(玄嚣)也;夏诸侯有苏氏,周诸侯郯子,皆其后。有苏氏女于纣,为之妲己。”《郡国志》记载:“己国,高阳裔,即南郡县。以国为氏。”

又,上古虞夏时代的昆吾氏(昆吾国)也是己姓部落(方国),该支昆吾氏氏少昊的后裔,少昊衰落后由颛顼统领,成为祝融八姓之一。无论直接出自黄帝的己姓,还是出自高阳氏(颛顼)后裔的己姓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都是黄帝后裔,因为高阳氏也是黄帝后裔。

1、苏国

苏国前身为夏时建立的温国,商汤灭之,而后同宗有苏氏居其地,商末,有苏氏助周伐商,周武王赐苏忿生家乡十二邑建苏国,都城温。

2、莒国

莒国,子爵,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今山东密州莒县是也。

3、胡国

周朝有诸侯国归姓胡国,归姓是畏方(鬼方)之姓,据《山海经》记载为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子孙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

注意:胡国为归姓,并非己姓。之所以列在此处,是因为它也是少昊之子(玄嚣)的后代。

芈姓国——“黄帝孙子颛顼的后代”

芈姓是颛顼部落的后代,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也就是芈姓属于黄帝儿子昌意的一脉。前篇我们说过,昌意和玄嚣这两支黄帝的后代,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了2500多年!

1、楚国

鬻熊,是周文王的火师。[13] 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建立楚国。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五霸说法不同,这里取《墨子》和《荀子》的观点)。

2、罗国

罗国是芈姓穴熊部落的一个分支,与楚国同祖。亦是子男小国。春秋初期,为楚所灭。

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_春秋齐国皇帝排序_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

3、虁国

蘷国是子爵国,是鬻熊的六世孙熊挚之后所立。公元前634年为楚所灭。

姞(jí)姓国——“黄帝儿子伯鯈的后代”

姞氏是汉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被认为是上古八大姓之一。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为黄帝之子伯鯈所承受的姓。伯儵受姓姞氏,又得到黄帝的赐封地古燕,其子孙建立了姞姓古燕国。

南燕国

伯儵在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

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

1、“齐、许、申、吕由大姜”

齐国系周开国功臣吕尚的封国。即我们熟悉的姜子牙,其实姜是姓,吕是氏,名是尚,字子牙,号飞熊。关于姓氏前篇已有探讨。齐国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春秋首霸,战国七雄之一,后续还会说到;

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_春秋齐国皇帝排序_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

影视剧中姜尚形象

许国是许文叔的封国,为太岳之嗣。强邻环伺,经常受到强国侵略;

申国源于姜戎,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西周时一直为周室守西疆。周幽王时,因为废了申侯的妹妹王后和外甥的王位,申侯联合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

吕国为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即“四岳”之一,在夏朝时已被封吕侯;

2、纪国

纪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西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两国结仇,后为齐所灭。

3、鄣国

鄣国是齐太公的后代所立,为齐国附庸。齐桓公年间,齐灭鄣。

妫姓是虞舜的后代。妫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

1、息国

侯爵,妫姓,今蔡州新息县是也。后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

2、陈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虞舜的后代胡公满于陈,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附近),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

3、遂国

遂国是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山东省宁阳、肥城一带)所建之国,是鲁国的附庸国。

4、齐国(战国田齐)

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国公子敬仲奔齐,齐桓公任为工正。田氏家族历经300年苦心经营,逐步篡夺了齐国政权。周安王十三年(前389年),敬仲九世孙田和正式列为诸侯,田氏齐国建立。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姒(s ì)姓国——“夏禹的后代”

姒姓,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夏朝的国姓。

1、杞国

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此国虽小,却是夏朝黄室后裔,存有夏礼,孔子曾经为此专门拜访。

2、越国

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庶子无余。商朝时封地本在今山东菏泽地区,后逐渐迁移到今天的苏州吴中一带。春秋五霸之一,和吴国之间的恩怨后边还会说到。

子姓,上古姓之一,殷商(商朝)的国姓。

1、邓国

邓国的先人早期就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商代的邓为侯国。

2、邶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置殷商遗民,将商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三地,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西周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后来因武庚串通管叔、蔡叔叛周而招致周公领兵东征,结果武庚、管叔、蔡叔被杀,原来的邶、鄘、卫三国之地划归卫国所属,周王室封康叔于卫,领“以殷余民”。从此邶国之民和邶国之地转属卫国所有。邶国仅历武庚一代而终结,是周初封国中寿命最短的方国。”

3、宋国

宋国是微子启的封国。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启于宋。微子启这个人和商纣王是一母所生,而且微子启是长子。按理说本应立他为帝,但是因为微子启母亲生他的时候身份还只是妾,而生纣王的时候他们母亲转正为后了,大臣们根据理法非要立纣王为继承人(可叹啊!!!)。

4、朝鲜国

春秋战国齐国史书官_战国时期齐国楚国燕国地图_春秋齐国皇帝排序

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此朝鲜就是当今的韩国、朝鲜那块儿。其实历史上的朝鲜推算下来,属于或附属于中原王朝的时间甚至远大于自己独立的时间,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以后再聊。

嬴姓国——“皋陶、伯益的后代”

嬴姓为秦国及赵国国姓。皋陶姓嬴,被大禹选为继承人,意外死亡,后来他的儿子伯益被大禹选为继承人。“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

司马迁《史记》“昔伯翳(益)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1、葛国、徐国(伯益子)

葛国,又称葛伯国,夏代封国之一,是伯益的长子大廉的封地。

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建立徐国。

2、江国

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后为楚国所灭。

3、黄国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

4、梁国

周宣王封秦仲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后为秦所灭。

5、秦国

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后世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大秦帝国。

电视剧《大秦帝国》海报

6、赵国

赵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相传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后代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后来实力增长,“三家分晋”中建立赵国。

7、谷国

谷国,初被分封时爵位为伯爵,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

比较重要的诸侯国

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谱列春秋之时的列国事件,共有十四栏,即: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除首栏周为共主外,实谱十三诸侯。

第二栏中鲁象征《春秋》当一王之法,不计在十二数中,故表名《十二诸侯年表》。或许在司马迁的眼中,这些诸侯国的历史都是值得流传以警示后人的吧!

总结

虽然本文只列举了已知的约八十多个诸侯国家的情况,但是已经足以勾勒出了周朝诸侯国的骨架和血肉了。读完此文我们大概能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周朝时期无论是封国还是服国,往上追溯,基本都是黄帝的后裔;再一次印证了之前文章中写的,黄帝的后代姓氏在古代是中国最尊贵的姓氏。

2、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姬姓是封的最多的,当然它们和周王室的血缘关系也是最近的;

3、除了分封王室亲戚外,对于上古帝王如伏羲氏、黄帝、舜、禹和殷商的后代也进行了分封。这一举措我们可以理解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4、分封制虽然前期有利于周王朝的统治,然而越到后期周王室的控制力度越小,最终使得自己的封地越来越小,被自己封的诸侯国所灭,真所谓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啊!

本文参考:

《史记》

《礼记》

《荀子》

《百家姓》

《左传》

《吕氏春秋》

《竹书纪年》

《帝王世纪》

《山海经》等

百度百科:周朝诸侯国

写这篇文章,用了大概有三四天时间,是我有史以来写的最长的一篇文章。因为要讲好春秋战国的故事,必须要把横轴的坐标国家的关系理顺了。查阅了很多资料,越学习越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果文中有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提出!谢谢您的鼓励

推荐阅读:

春秋战国的文化:百家争鸣,儒家代表人物的

1小时前发布大眼睛鱼儿可以阅读古文观止的

余英时:美国各大学很难说哪一个是第一流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