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清历史

2016年明清时期的政治考纲解读考点提示


2023-04-23 15:11

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明清时期考点归纳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明清时期的政治

2、明清时期的经济

3、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4、康熙帝

复习建议

明清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心学、儒学的新发展。具体的还是要紧跟教材、紧跟我们的复习资料,争取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解题起来也得心应手。

知识清单

明清时期

时间

明(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

时代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 ①

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 ② ,清朝设立 ③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 ④

经济

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 ⑤ ,清朝时缓慢发展

文化

思想:产生了 ⑥ 、 ⑦ 、 ⑧ 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

科技: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

于西方;

文学艺术: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

参考答案:

①由盛转衰,②丞相,③军机处,④闭关锁国,⑤资本主义萌芽,⑥黄宗羲,⑦顾炎武,⑧王夫之

考点聚焦

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1.明太祖废宰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的设立。废相使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遂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提高,掌握票拟权,首辅权力更大。但内阁并非法定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

(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2.康熙帝:设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当值(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负责上传下达,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这不仅提高行政效率,且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三)对君主专制的评价

总体:自秦至清,前期主要积极作用,后期主要消极作用。

1.积极影响:

①经济上,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农耕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奠定基础。

②政治上,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④管理上,有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制度、机构和规章,运作得当则有相当高的行政效率。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滋生腐败,形成暴政,派生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四)康熙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

1.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占有云贵、两广、福建等地区,威胁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康熙亲政后下令撤藩。“三藩”起兵叛乱,康熙大胆启用汉将、绿营,历时八年,平定叛乱。

2.收复台湾

康熙帝任用施琅为将,出兵台湾。郑克塽降清。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下。

3.平定噶尔丹叛乱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势力壮大,其首领噶尔丹引兵内犯。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定叛乱。

4.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尊崇孔子,开科取士,缓和民族矛盾;与内外蒙古首领于多伦会盟,册封、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

5.雅克萨保卫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末清初,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领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康熙先后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

接受谈判。

1689年,中俄订约。这是两国经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俄东

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均为中国领土。

整体评价:康熙帝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开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典型例题】

1、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的过程中,总体趋势是不断强化的。所谓的偶有特殊情况,指的是在某一个阶段,某些因素对君权构成了牵制。A选项反映的是君权强化的过程,不符合题意;B选项提到了中外朝制度和三省制度,这两种制度都是加强皇权的,不符合题意;C选项三省制和宋朝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仍然是对皇权的强化,不符合题意。D选项,明初废丞相,这是加强皇权;但是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就对皇权就形成了威胁,这就是题干所说的特殊情况。

答案:D。

2、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明清政治历史,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二、明清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出现风力水车;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增加;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①制瓷业:明清瓷器种类丰富,明宣德年问的青花瓷、彩瓷、珐琅彩都是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②丝织业:明清官府设在苏杭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2.民营手工业:

①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丝织业中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②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特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状态——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不足以分解传统生产方式;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影响——冲击、瓦解自然经济;出现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缓慢发展的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资本、市场和自由劳动力先天不足;文化上,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歧视商人的文化心理。

3.手工业享誉世界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4.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农业的补充与从属;历史悠久、领先世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业

1.表现:

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如徽商和晋商;出现票号;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2.经济政策

①重农抑商

表现:明清统治者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压制手工业、民营商业发展。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影响:

积极方面——保护小农经济,巩固专制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方面——阻碍手工工场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②“海禁”与“闭关锁国”

背景:明初沿海倭患猖獗、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表现: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明太祖实行“海禁”,禁止人民出海互市,清朝只开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

原因: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天朝上国的思想;具有轻商的传统。

影响:有利于反对西方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而日益落后。

【典型例题】

1、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答案:B

2、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D。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明清政治历史,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解析:

(1)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其表达的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一中新旧世界交流的主要事物,我们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和历史意义两个角度来解读作答。

(2)结合美洲农作物的特点,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解读:新航路开辟;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考点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文化专制政策

1.八股取士

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出题范围:四书、五经。

要求:不许发表个人见解,文章格式、内容有严格规定。

影响: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扼制创新思维,科技发展落后。

2.文字狱

特征: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的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

后果:社会恐怖,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社会进步。

(二)思想

1.王阳明的心学

背景:明中期以后,社会矛盾尖锐,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推荐阅读:

历史题材的电影那么多,哪一部电影最让你印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