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历史

《历史深处的民国贰共和》:读后感


2023-10-18 16:12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精选10篇

历史深处的民国共和》是一本由江城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一):民国的悲欢离合

北洋系和国民党,就如同被包办婚姻的两口子,蜜月期甜蜜的流油,但国民党作为小了自己的实力,被自己家男人欺负了,从而改变心性,走上了另外一条争夺家中民主的道路。这是本书的主线内容:民国家庭中,北洋系与国民党的悲欢离合。

直到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与宋教仁所创立的国民党不同),小媳妇终于成功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但国民党掀起的一系列革命,真的就是共和的意义吗?没有人理解到底什么是共和,这个外来词的含义,从来没有如此陌生而又深刻过。看看蒋介石关于苏联的评价:“在我没去苏联之前,我相信苏联对我们的援助是出于平等待我的至诚,是绝无私心恶意的,但是考察的结果让我感到了苏联对新疆、蒙古和东北的领土野心,使我的理想和信心完全消失。我感觉苏联所谓[世界革命]的策略与目的,对于东方比西方殖民主义更危险。”掷地有声,佩服佩服。

青年才俊,百舸争流,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辉煌和残忍,因为我们缺失了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被写在了黄埔军校的对联上: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革命者来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二):找寻民国的烙印

一直很想了解民国,因为历史的原因民国一直被蒙上了层厚厚的面纱。

书才翻开,感觉很好,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从教科书里对民国的认知: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一个政治腐朽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黑暗、动荡、混乱、腐朽。

过往的,不代表就是历史,历史只属于哪些可记忆可记录的。看了这本书,觉得我们应当感激作者,他用心用情记录了那远去一代人的故事,保存了那些人那个时代的历史。或许,如果没有他的潜心阅读努力挖掘,那些动人的故事早就幻化成历史的尘埃。

很好的一本书,激励我们不断寻找属于民国这个时代的烙印,很多事情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鲜活生动的。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三):文笔优雅的历史读物

所谓民国是从清王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这短短几十年的光景。

这短短的民国一直被框定为一个黑暗、滞缓的乡土。其实不然,民国还有很多的地方。

当你细细梳理自辛亥革命以来的这段历史,你就会发现那些跳脱的生命、激昂的思想、宽宏的风尚、甚至让今时也难望其项背的举措。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民国,一个不是大家原先认知的民国。

这样一个理解民国的视角,真真是奇特的,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值得看的好书!

文笔优雅,惜字如金,但对民国宪政历程多有点评,字间深意足可再三回味,对一些脸谱人物的点评公道。

民国这段历史离我们不远也不近,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却非同一般,它既是后的开始,又是新制度制定前的过渡,如果想真正了解现代历史,那么民国历史举足轻重。而将民国历史通俗化的著作,江城的这本《历史深处的民国 》应该算是不错的。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四):民国!民国!(题记:一群理想主义者之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说起来,的确是“时代造就人才”,好似世道越乱,那些个豪雄俊杰便越会如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来。说的不好听一点,当年击鼓骂曹的祢衡,在《三国演义》中骂尽曹操手下的那些话,“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诏,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满宠可使饮酒食糟,于禁可使负版筑墙,徐晃可使屠猪杀狗;夏侯敦称为‘完体将军’,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诚然是讥讽之语,但若换了个太平盛世,这怕此等情境也未必不能成真。如果不是赶在了天子形同虚设、群雄角逐分割天下的乱世,在讲究家世的魏晋,这其中的多数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头的机会的。民国也不会例外。

大概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统治思想,历朝历代,似乎从未有如同民国般频繁的刺杀活动,如此多的独行的刺客。这些个或专业或业余的刺杀者,不惜身死涂地,也甘效博浪一击,的可以弄来或者是自制炸药,甚至有的拿把小手枪就去干了。的确,从技术层面来说,在此之前的火枪体积和射程,都并非适用于刺杀的活动。而弓箭和弓弩也是属于管制类的武器,直到现在还是如此,只是现代这么干是为了禁猎,古代嘛~呵呵,大家都知道为啥的,这话就扯远了。说白了这种崇拜暴力,只一心向往着通过消灭肉体的方式,来干净利落的解决自己敌人的方式,不管是付诸行动的人,还是背后的指使者,也难免会被攻讦者蔑称为“匪”了。

再者说了,革命党人也是人,也有各自的私欲。从精神层面而言,实现自己的理想,就等于肯定了自我的价值,这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之后呢?是不是,就该开始考虑些更实际的问题了呢。有句老话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大概换到这里,就能把这句话改成“人唯理想,使政客窃国”了。或许是这些人太有‘理想’了,也只顾着‘理想’了,反正弄到了最后,真正有理想的人都先死了。因为太过纯粹,无法容忍和光同尘。这些个卖嘴卖脸的政客,把自己粉饰的溜光水滑,看啊,他们曾经也是多么的有‘理想’呢。或许,从踏上妥协屈服于现实的第一步起,就注定了污浊的堕落。

读史使人明智,这部民国史书写得十分有趣,形式不拘一格,很容易看进去哒。唯一使人不满的,大概就是这书的封面设计了。粗粗来看这套书的封面插画不免给人以粗制滥造之感,简直就像盗版书上那些随便从图片库里拖来的封图一样。但是不知怎的卷二比卷一的封图令人的耐受度能更高一些。我仔细看过后大致能理解装帧设计时的想法了,大概策划封面图的时候是希望这个封面能够更好的呼应该书主题,结果弄出了这么个民国人物排排站的封面图来。那啥,方便的话能否标注下封面上的这堆人,从左到右的都是谁吗?一堆七八个脑袋,军装短打、长袍马褂、西装革履的各个不同,还有一身龙袍的(这位不用问了,袁世凯没跑)〒▽〒

多难兴邦,多难是前置,是事实,兴邦是后缀,是祈愿。我们曾经无比强大,汉风猎猎、唐歌舞干戚,但是每每攀登至封顶,随之而来的就会坠入低谷。一而再再而三,有五胡乱华,汉人衣冠南渡的惨痛;有五代十国,民不聊生的离乱;有蒙古铁骑南下,崖山殉难的决绝,……再然后就是满清入关,用蒙昧奴役取代文明开放。然后的然后,愚蠢总要付出代价,只是上位者的愚蠢,付出的并非是他们一家一姓之代价,而是千千万万的下位者的生死存续。我们,再不能有尊严的活着,再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于是,“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为近代史上永远的疮疤,也成为我们共同的痛。

身份的认同感,源自于我们幼时所听过所获悉的那些我们国家的历史,那些文化常识。通过民间故事传说的形态,潜移默化的反复灌输,让我们确立了不同——我们是一伙的,我是我们中的,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这边的,不是那边的。外貌的相近只能产生亲近感,而非归属意识。就算是钱学森,如果从小以美国人的身份长大,认同的是美国历史带来的荣誉自豪感,接受的认同的完全是美式的文化,那么就算是成年后他知道了自己原来是中国人,那又能怎么样呢?那时的他或许依旧会感觉清粥小菜很对胃口,但当他知道中国是四大历史文明古国之后也顶多会羡慕一下,不会引以为豪,因为能够令他引以为豪的只有他的国家(美国)的历史了。所以我们要读历史,要记得历史,站在过往的尘埃中,去仰望未来。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五):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读完本书,我专门去看了电视剧《走向共和》。对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当然电视剧中对人物角色鲜活的演绎也会有局限,比如慈禧太后既强势到逼帝退位而垂帘听政,却又在逃跑的路上苟全低颔显得格格不入,荣禄也看得清楚是慈禧太矫情了吗?临死时对李鸿章的倾诉和与亲王们的无顾,这样不视大体而略小节为免太牵强。一段晚清悲剧竟然会如此展开?

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对于专史的学者来说,探求史料例证与正史的比对然后成为许多权威的生存来源。从中的极少数人可能会因为苦难而良心发现用真诚的心去直面历史反思历史。如司马迁,黄仁宇等,但前提是写读这类历史的人都是下等人。而真正谱写历史的人是不读历史的,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历史。这就是我所读出本的一点体会。

本书还原了不同群体在那个时代的不同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整理如下:

1. 袁世凯成为大总统顺理成章,谁掌握了杀人武器谁就是王。以现在的形式看,袁世凯也算是一个奇才,要不怎么李鸿章,荣禄推荐他为北洋统领。

2. 称王是一回事,称霸又是另一回事,当皇帝更是另一回事。袁世凯转正如“歪”字一样自古以来情形种种,谁能做如是想?

3. 张学良说:“当年袁世凯应许:‘二十一条时‘,我是学生,一腔热血,誓死反对,及致二十年后我执政,还不如人家。”所以说平台很重要民国历史故事会,争取锻炼的机会,做大事。

4. 对于张作霖来说,混不出来的叫土匪,混得出来的叫老总。

5. 袁世凯地质运动的筹安会成员:杨度, 严复,刘师培、孙毓筠、李燮如、胡瑛。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的栋梁,若人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话,天下岂不乱哉!世界上所有的选择,到最后其实都是五个字——你想要什么?

6. 人生就是一出戏,全靠演技。

7. 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民国历史典故_民国故事汇_民国历史故事会

民国1晚清,看完了,民国2共和就上市了,赶紧买来拜读。

清朝终于被推翻了,各路军阀纷纷登台了!

《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样的一部通俗历史读物,它不枯燥,因为历史中那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会牵引着你往下看,看那样普通的人如何在命运的安排下改头换面,成为“带头大哥”,在时代的年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触。

中华民国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革命军都做了哪些让小伙伴们目瞪口呆的事情,孙中山与袁世凯大斗法,到底谁会棋高一着?

多少革命志士的血洒满祖国大地和异国他乡,孙中山在这部书的末尾离去了,他的话犹在耳边: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伟哉,革命者!

江城的文风幽默,用笔沉稳,纷繁复杂的历史经由他的笔下,变得那么生动而有趣味。

敢问:第3部啥时候出啊?历史爱好者翘首以盼啊!

作者大人,后续部分赶紧写吧!借用孙先生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七):了解历史的饕餮盛宴

其实这段历史,是让我抵触的。因为历史课本上对这段历史的介绍,让人理不清头绪,军阀混战、黑暗以及动荡这些词语通通与这个时代有关。而历史老师简短一句“考试不考,这部分跳过不学”,有给这个时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就像是潘多拉盒子,吸引着我打开,但我却恐惧里面承载的史实。并不是怕发现真相,而是怕继续混乱。

初看《历史深处的民国》的第二本共和时,所有的担心都在脑中萦绕,可真正读起故事,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作者江城,用平实而真切的文字,还原了这个“混乱”时期的面貌。它并非真的混乱,与印象中与想象中的样子大相径庭,只是过往的经验和认知给我先入为主地给我罩上了一层纱雾罢了。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黄兴、冯国璋、吴佩孚……这些在历史课本中狰狞的名字,此刻却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中,引领着中国的进程。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最大的特点便是作者语言的幽默犀利。当众人只把历史当历史写作和阅读的时候,江城另辟蹊径,把历史当做小说在写,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看题目中“一个耳光换来国民党,国会大选不如村长海选”,就恨不能马上翻到这一页看个究竟。而这种风格在每段故事中都有延续,导致我在地铁上看书时傻乐。但这本书又不是“演义”类文字,仔细品读,会发现作者有着大量的前期阅读和积累,不仅仅是为了迎合读者而运用幽默的语言风格,字里行间也有对历史的尊重,对史实最真实的还原。将1840~1945百年正史浩浩荡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码文字”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要想将历史这样一个严肃的命题写好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首先,作者要研读各种记录与资料,通读历史书籍,对正规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也是需要颇花一番心思的。写书是输入输出都要重视的工程,如果文字不能很好的吸引读者,哪怕文章多么的引经据典也是不成功的。江城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希望这一类的书籍能够发展壮大,给读者一部了解历史真相的饕餮盛宴!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八):历史深处的创业

这一段历史不知道豆瓣能写能发不能,对当今中国的影响至为关键。国父的身份几易其主,政治和历史的相互参杂,文人与政客的天生敌对,让这一段历史成了谜。

解不开历史,就成不了历史学家。没有逻辑的胡乱猜测,只能应付高考之前的考试;而有一些可信依据的研究,则能留在未来的史册里,供人瞻仰、学习和借鉴。

考研的考试有一门课程是政治,在政治里面有很多近现代史的故事和说辞。我们都知道,这些近现代史都是忽悠人的,但不得不背诵,因考试所需。等你读几本历史人物传记的时候,才明白这些人的各种真实想法和为人,这感觉就好比他们是明星在电视上表演节目,但在电视机前的人永远都不知道现场发生了什么,而在现场的观众则能看到具体发生了什么,以及场内场外各种的细枝末节。读这本书,感觉自己想场内观众一样,看的真切。

前几年纪念辛亥革命,搞得非常形式化和模式化。辛亥革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用今天能发表的文字打个比方就是腾讯一通天下的移动社交世界,出现了很多类似陌陌、脉脉、会会、来往、易信的小众app;虽然今天来看微信和QQ依然是社交领域的老大,但谁知道陌陌、脉脉、来往、易信、会会不会成为辛亥革命的发起人,来除掉腾讯这颗顽疾从生的毒瘤呢?一场战争,需要来纪念的,往往都是当时发起革命的领导者,却很少记得那个时候的小人物、百姓的苦,特别是中国的各种纪念活动,没有尊重,只有形式。我们看到其他国家纪念二战胜利的时候,主角通常不是官员、司令或者其他大佬,而往往是经历者和经历着的后人们。如果每个活动的重头戏是领导讲话,那开纪念会到底是为了彰显领导的功,还是先人的过呢?

关于“共和”的历史,春秋的苏秦是最好的例子吧。“共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也必定是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共和”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如三国开头语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民国时代的共和,恰似“分久必合”的一个佐证;目的和使命都非常明确,军阀混战和理论派的孙中山都无法调和。用今天能说的话解释这个,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的故事。孙中山是创业者,有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专利),也有一些信众和学生、也有境外势力支持他;但是只有这些还不足以创业成功,需要投资者的支持(军阀)。但是投资者所做的任何投资都是有目的,枪杆子里很少能有长远利益考虑的,所以还得继续“合久必分”。

大军阀们的优势与孙中山派系的优质资源只有毛主席看懂。有资源、枪杆子、有理论体系、还有大批信众,剩下的就是“携天子以令不臣”了,搅动小范围的跟随者、撼动整个世界——撬动地球的不是人心,而是谋虑。

民国军阀混战如同今天的资本对垒,谁也没有办法收购谁,谁也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市场,只能僵持的活着。军阀与知识分子的妥协只不过是为了换取时间和人心所向,所谓“共和”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当知识分子有了自己的军队的时候,打仗成为必然;当军阀有了足够的支持,过河拆桥也成了必选项。如何完美的柔和这两个优势资源?只有雷军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互联网服务”能改变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毛主席老人家看清楚了趋势,想明白了道理,所以“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真理;所以,“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一个与天同寿的真理……

很奇怪,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军阀大将,对教育保持了高度一致的看法:自由思想 独立人格。就是这样一个信条,让民国的文化大放异彩,即使蒋家王朝濒临散架也不放松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当今社会无限怀恋民国的一个思绪与情感。

在这个《历史深处的民国》系列里面,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一些历史教科书里没有的故事,线条明显的勾勒人物性格特点,阐述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推荐给对民国有兴趣的人阅读。

当然,我个人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读任务传记和他们的通讯记录。那些民国文林、武林的大人物大多都是认识的,甚至两两之间还有非常多的联系。通过自述和他述的文字记录,能看清楚整件事情了。所谓历史故事,都在人物故事里吧。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九):乱世风云话“民国”

乱世风云话“民国”

“民国”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那个时代,英雄人物辈出,政治风云跌宕起伏,它改写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与发展。因此,“民国”二字成为最热门的词汇,民国往事成为最好的怀旧题材。让国民了解真实的民国历史,也是民国历史研究者的意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江城撰写了这套《历史深处的民国》,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这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

可以说,《历史深处的民国》是当下中国数千万“民国迷”了解认识民国的首选。它全面、真实、透彻、有趣地将民国这段历史讲明白说清楚。作为此套书的第二本,《历史深处的民国贰共和》着重描述了1911到1925年前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势力为推动中国走向何方而先合作后斗争的故事。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民国历史故事会,驱除达虏,建立共和,也有可能使中国走向光明。于是,才有了辛亥革命。但是,即使某命成功,清王朝被推翻了,期待的和平,民众所盼的新中国就出现了吗?没有!依然是军阀混战,各种妖魔鬼怪粉墨登场,为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打着“计逆”的旗号做着争地盘的事。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十月围城,谁放的第一枪”、“宋教仁被刺案的真相”、“袁世凯如何从颠峰走向没落“、“孙中山革命屡败屡战”、”蒋介石曾经是个很过硬的杀手”。这些很让人有阅读欲望的标题背后,是一个个充满激情、悬念、感怀的故事。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卖国贼”袁世凯并非一无是处,他也有过人之处,否则,也不可能坐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他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与日本周旋,也曾为国土完整做出些贡献。宋教仁被刺杀身亡之前,没有去想谁杀了他,没有请同志们帮他报仇,而想到的是他忠诚的国家、热爱的人民和挚爱却有亏欠的老母亲。这种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感怀。

提到共和,就不能讲到袁世凯与孙中山的大斗法。我们为中山先生起起落落的人生,为革命鞠躬精粹的精神,为他不惧失败,屡败屡战的信念感动。他和他的伙伴,用生命与鲜血打出现一片江山,用悍不畏死的血肉之驱铸就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他的“天下为公”的“博爱”胸怀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

回顾这段历史,回首血雨腥风的民国往事,曾经的风云人物早已成过眼云烟,可是,历史记载了他们的名字,留下了他们的痕迹。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为国为民追求真理,勇往开拓的仁人志士。他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与脊梁。

《历史深处的民国 贰 共和》读后感(十):我是来扫盲的

前段时间,突然很想了解民国的历史,便去亚马逊淘了《历史深处的民国》这个系列。选择它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想看一些和教科书或者所谓的正史上不一样的东西。说它是野史,并非贬义,仅相对正史而言,如同民间之于政府。

《共和》是《历史深处的民国》系列丛书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晚晴》,还有未出版的第三部《重生》。作者用现代口语解说民国历史,的确很有意思。

它讲述的是1911年-1925年之间发生的事,正值晚晴政府倒台后的战乱年代,群龙无首,军阀割据,地方势力独霸一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势力为了共和大业不断与以袁世凯、段祺瑞等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周旋。

本书内容十分详细,对民国期间出现的每一个重要人物都作了详细交代,甚至加入了实际情况与正史之间的对比。我喜欢看野史,是觉得野史更接近真相,而正史为了对当权者歌功颂德,或多或少进行了改动。

1911年-1925年涉及到的军阀势力太多,各派与各派之间或对抗或合作,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握有军权者,无不想当最高统治者。不想当总统的都督不是好都督。其中不乏真正有本事的领导者,帅才、将才更是英雄辈出。

相比之下,孙中山似乎有些窝囊,当了几十天总统就被迫下了台,后来又不断地流亡海外。但从坚持“共和”这个理想的角度来看,孙中山确实是最伟大的,为革命事业奋斗了四十多年,逝世前仍不忘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不得不令人佩服。各省都督基本上是为了一己私欲,都想尝尝当总统的味道,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革命志士,始终不忘“共和”大业,无时无刻不在为共和而努力。

就像宣传所说,这本书还原了最真实的历史,让我对袁世凯的印象也有了改观。看他在争夺大总统之位时与孙中山的较量,便能看出他的不简单。看他对末代皇帝的照顾,也能看出他并非恶人,反而十分重情重义。看他临终留下的继位诏书,便能看出他并非想做世袭的皇帝。

因为年代缘故,这本书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讲各大军阀的势力和相互之间的较量。让我想起《鸣梁海战》这部电影,韩国和日本在海上打来打去的。对于喜欢军事斗争的读者来说,看起来应该挺有意思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第一部《晚晴》的内容。

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