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道教兴起较早的几大神话故事,你知道几个?
2024-05-03 13:02
四、牟平道教
牟平古称宁海,位于昆嵛山北部,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创教立派的地方;全真七子之马丹阳、王玉阳、谭处端、郝大通、孙不二等五位真人及金镛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人物周伯通等,皆牟平藉人士;境内的岩霞洞、神清观等道教圣地,当年曾是王重阳、丘处机率众参道讲玄的地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牟平道教兴起较早,据1991年版《牟平县志》记载,战国时期,齐国即立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兵等八祠于境内。秦、汉时期,方士借秦皇、武帝多次“穷成山”、“登芝罘”的机会编出诸多神话故事。一是秦始皇路过牟平城东南的一座高山时,曾在山上系过马,后来此山就叫系马山。二是秦始皇在东海上修筑石桥想要直通三神山,神仙驱石下海时嫌石头走得太慢,就拿鞭子抽打它,所以秦桥遗址石上的血痕永远是鲜红的。这些都为后来建立的道教,提前储备了神话内容 。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丹阳(今属江苏)人葛洪著《神仙传》一书,书中记载了麻姑仙女的故事。晚唐与五代时期,境内昆嵛山中也有了麻姑冢、麻姑梳妆阁等仙迹,麻姑观也于此山北峰上修建起来。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麻姑观岁久失修,渐就倾圮,观主老道姑王守缘主持重新翻修。王守缘嫌麻姑观之名太俗,便谐“昆嵛”二字之音,改麻姑为“姑余大仙”,而麻姑观也随之改称“姑余大仙殿”。
北宋政和六年(1116),徽宗下诏,敕封麻姑为“虚妙真人”,立碑于昆嵛山中,成为昆嵛山最尊贵的唯一主人。又因她是“长寿、健美、聪明、纯洁”的象征,故又成为牟平人最崇拜的女神。自麻姑的神话在牟平扎根以后,麻姑祠也随之建立起来。除了山上原有的姑余大仙殿外,山下的南观村(今属龙泉乡)也建起了显异观(内塑麻姑像),今莒格庄乡东西仙姑二村附近的仙姑顶、城后崔姑山(1958年在此山东面挖水渠时发现一块断碣,上刻“西至麻姑山”五字,从而得知此山原名叫麻姑山)都修起了麻姑庙。
金大定七年(1167年),全真道在昆嵛山烟霞洞建立以后,强占了山中的麻姑殿,欲毁其象,又因麻姑载入道书,一旦毁神砸像,恐怕道士反对。于是,丘处机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麻姑不自蔡经传,只是东方后学仙。仙骨至今身尚在,三洲敬奉一千仙。”诗意指昆嵛山中的麻姑不是《神仙传》中所述的麻姑,而是一个爱学仙的胶东姑娘。因为麻姑曾“三历沧桑”,其年寿当以亿万年计算,不会有遗骨埋于此山。在他的暗示下,道士们把山上姑余大仙殿里的麻姑像推倒砸碎,换上了碧霞元君(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女儿,即岳姑)的神像,山下南观村显异观中的麻姑也换上王重阳的师傅吕洞宾的神像。唯有城后麻姑山的麻姑庙,全真毁庙时,经崔家庄村民将其改名为“崔姑庙”文登圣经山道教文化,才幸存了下来。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莱阳人周正(字方山)游览昆嵛山时发现,麻姑殿中的塑像竟是岳姑。他惊讶之余,写下《姑余山记》,深为麻姑被逐而不平。民国25年(1936年),于清泮修《牟平县志》时,又发现南观村麻姑庙中所祀乃是吕祖,他也为此而深感怀疑。由于全真道的毁神砸像,天师道士们被逼得或远去他乡,或转奉全真道。
金大定七年(1167),王哲来到宁海(今牟平)昆嵛山后,住进了道姑唐守明(即唐四仙姑)的旧庵,聚徒讲道于烟霞洞中,创立了道教中一个新的宗派——全真道,亦称全真教,并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七个徒弟,世称“海上七真人”。这七个人后来又各自创立一个支派,故也称“全真七祖”,即遇仙派马(丹阳)祖、南无派谭(处端)祖、随山派刘(处玄)祖、龙门派丘(处机)祖、嵛山派王(玉阳)祖、华山派郝(大通)祖、清静派孙(不二)祖。
七真人受皇封后,他们就在其发祥地昆嵛山兴建宫观,使之成为“圣地”。兴建宫观的钱有两个来源:第一,皇帝所赐。从《玉虚观记》中可知,修建该观时,王玉阳的徒弟于志润等是事先申请过礼部的。第二,社会捐助。《玉虚观记》中说:“善众门人,远近岔集,有山者献木,有田者献谷,富者出财,巧者出(技)。”《玄都观记》中也说:“二姜公(指姜房的两个儿子姜思聪、姜思明)喜捐珍物,茂赞仙风。以次名宦显仕、大贾富商,各输帑藏,统助盛缘。”修建宫观工程规模浩大,劈山开路,填谷架桥,搬砖运瓦,打夯安柱,到处是“声如雷霆,响振岩谷”;到处是“运石甓(pi,砖)辇木之工,十倍其他”的人群。整个大昆嵛,几乎每峰的上面或下面都有一观,甚至数观。每一宫观都碧瓦飞甍(meng,栋梁、屋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除了正殿、陪殿、藏经楼、静修院外文登圣经山道教文化,有的还兼为玉帝和王母盖起寝殿。寝殿中的衣服、枕衾、帐幔,都用彩绣锦缎做成,而且按照季节寒暖而随时更换。院中更有曲池回廊、亭榭假山、仙杏丹井、花木林泉之胜。大一点的道观并有留寓一般游人、安置远来道侣以及特殊贵客的馆所。正如《玉虚观记》中所说:“凡所以尊奉经象,颐养高真,安方来,馆宾客,(无)(不)审处其当。”
昆嵛山全真“圣地”,还依照佛教的摩崖石刻,选择了紫金峰(今文登县境内)附近的月芽石,把老子的《道德经》上下卷共5000余字刻了上去。马丹阳又在山前建起一座东华宫,并命人刻上“洞天福地”四字。在外云游了二十年的邱处机重游故地,执笔给烟霞山诸名胜题了名称,如“长松岭”、“望海台”、“葆真岩”、“海潮岩”、“升仙台”、“风云石”、“云阳顶”、“连云峰”、“落霞石”、“瑞烟岩”、“狮子石”、“卧龙坪”、“仙游岭”、“天门山”等(其中有的当时已刻石,至今仍有存者)。他们还以昆嵛山为中心向文登、荣成、威海、福山、栖霞、掖县、海阳、莱阳、即墨扩展,形成一个“全真宫观区”。全真“圣地”真可与佛教的五台山、普陀山、落伽山及道教南宗的龙虎山相媲美了。
宫观建成之后,地方官员派人来保护,以防破坏。定宗元年(1246)七月初四日,海迷失后二年(1250)七月十七日,乃马真和海迷失两位皇太后先后亲降懿旨,派遣亲王来此传旨。以母亲和婆婆的身份,警告皇帝皇后,不得纵容部下来此骚扰。两道懿旨分别在神清宫山门内和唐四仙姑龛内。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宁海州人郝仪(里居未详)聚众攻上全真圣地昆嵛山。他们不杀人,不抢财物,只是到处点火,把宫观庙宇烧得断梁倒柱,到处是一片瓦砾与灰烬。《玄都观碑文》中说:“贞祐之际,风尘澒洞(hong tong,弥漫无际的样子),冠服流淳。数载之功,一时俱废。”
大火熄灭之后,王志卒、姜志钧、随志纯等大师又回到昆嵛山中,重新修建。丘处机应蒙古皇帝之聘后,又得到了姜家兄弟(思聪、思明)的资助,使“殿宇云房、斋庖寮舍、门垣库庚,烂然一新”(《玄都观碑文》)。尽管如此,“圣地”旧观难以复原。
清朝崇佛黜道,全国的道教转趋衰落,宁海州也不例外。据碑志记载,明、清两代重修的古庙,佛寺为多,道观则少。而这少数的道观,也与金、元时期所修的不同。金、元的道观,里面只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塑像;而明、清的道观中却夹进一些佛像,间或塑上观音、准提等菩萨。全真道士们的文化程度起初很高,连他们所交往的朋友也都是一些有学问的人。如马丹阳的好友牟平人范怿是当时的头名状元,鄜(音fu)州王道士善于弹奏古琴。被封为真常的李志常,随师西行,将其沿途见闻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此书至今仍是研究中亚一带古地理颇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可是,后来由于道教得不到皇帝的支持,有学问的人是不肯出家的,出家的一般是被生活所迫,其中文盲较多。
乾隆四年(1739),昆嵛山烟霞洞李道士招聚匪徒党羽,在庙中开设赌局,诱引乡民赌博,巧设机谋暴富。他在山中强占了田地、山岚万余亩,雇用打手巡逻,并伺机行劫。山之周围,划有界线,乡民误入其中拾柴,捉住打断手足。前任官府明知而不敢过问。宁海知州李湖到任后,趁其不备,将李道士及其恶党拿住,发往边疆充军。
光绪三十三年(1907),宁海知州吴延祚开办新式学校抽提庙产充常年经费。恰值省垦务局又下来拍卖昆嵛山中的官荒,更触犯了全真道的利益。他们联合附近的居民李东周等人组织“三教大会”,于次年四月进城大闹三日,专以官绅为仇。六月又第二次进城,垦务局的卫队开枪射击,捕获百余人下狱,在狱中病死者五六人。
民国年间,山东道会牟平分会会员不足百人。解放后,一些全真道士还俗,政府给其种种照顾,土改中又分给他们土地与房屋,使其成家立业。自此,全真道在牟平境内绝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