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之名由来及绘图时期恭城平川瑶
2024-03-11 11:03
“梅山”之名由来及绘图时期
恭城平川瑶这幅梅山图的“梅山”一名是否为此长卷图一个固有之名,即自绘图制作之时传下的用名?
我市收藏家、民俗文化研究者马贵希老师在若干年前恭城初得这件长卷图后,曾采访恭城同道。恭城人士告诉原本只有图,并无“梅山”一名,后来请教自治区有关学者,提议用名“梅山”,全称“梅山图”。
现在的问题是,如不取名固然可以;如若取名,用“梅山”恰当否。这要看恭城平川瑶包括来到桂北的各支瑶族,他们原在湘西“三化”地区是怎样的宗教环境。
融合了汉族道教基本教义的瑶族在三化广大区域产生了梅山教,敬梅山神,又以史籍曾有记载的梅福为祖师,又接受东部地区传入的神灵形象张五郎以之为主神。有学者认为梅山教在那个地区发生兴盛,与北邻的楚巫影响不无关系。
“三化”地区的瑶族虽创梅山教,但所谓的梅山,并非具体实指山名或地名,而梅山教的经本,却以梅山为祖山,又有《游梅山》、《梅山歌》描述梅山有十洞,有的述为三十六洞,每洞有仙主,供参拜学道,得以超度。国内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者注意到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发生,在中华神说中是还有许多类似的例证的。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宗教都需要创造自己的神的世界,佛教有西天佛国,道教有混元大罗金仙境,道教系列的梅山一派则以梅山及十洞为最高境界。虽然国内学者对梅山的研究已有多种推测,形成不同看法,但有一点学者们是看到的,那就是三化区域瑶族的梅山教,随着瑶民的持续南迁与扩散而传播其影响。
比如我们桂北,即使非瑶民地区,也深受影响,笔者在市郊县多名师公所藏道教经科中见有梅山十洞记述,而马贵希老师也收藏有几乎相同形象的张五郎木雕像。这说明师公相互传抄,借用形象,祭祀神灵,遵循教义,其来源脱不开与梅山的关系。至于如恭城平川瑶的绘图,据马贵希老师对灵川潮田师公的采访,师公手中大多有图卷,称为神箓图,是道教记录功曹天神名录召神施行道法的牒文;近些年在我市收藏市场上也偶有出现,有的数米长道教牒文仪范,有的二十来米,都绘以功曹神灵道教牒文仪范,笔者在有关的资料查阅中也见到相似的画面。潮田师公告诉笔者,师公使用神箓,是在施行道法时抛向天空,落地发出啪声,表明与神灵沟通并迎之落地。然而笔者在恭城平川瑶采访却没有听到这样的介绍。这样的用途作为师公施法程序一项,不知是否为桂北非瑶民地区对接受梅山教影响的一种创造。
虽然恭城以外一般的神箓图卷作为师公特定功能的法器而较普遍地存在,但在内容信息量与图卷长度上,恭城平川瑶的梅山图,不要说在桂北,即便在全广西,也是堪称第一的;而图名“梅山”,则是有其文化基本意义支持的。关于梅山图绘制时期,恭城研究者介绍初绘于明,续画于清乾隆年间。我们看绘图中的人物着装,明显有元、明、清的样式,反倒没有瑶民自己的服饰,这或许表明从中原文化核心区域而来的民族在南迁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华夏文化的烙印。
推荐阅读:
上一篇: 道教冠巾科仪的主要利益和注意事项
下一篇: 冠巾是出家道士正式成为道士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