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妈祖庙冼夫人庙、关帝庙等朝代对妈祖多次褒封
2023-08-14 13:02
一个城市的民俗信仰,沉淀了太多岁月留痕。在海口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中,妈祖庙、冼夫人庙、西天庙、关帝庙等庙宇杂陈于方圆2平方公里的老街里,延续着各自的香火,接受着乡里的祭拜。你不经意间发现它们都还活着。游走在这座城市之间,更像个探宝之旅。一条老街抬头之间会发现不同神仙都在此生活,这些地方可能不是热闹的旅游点,也许没有门票,没有门卫,随意推门可进,但却和当地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很多庙宇平时就是社区活动中心,一杯清茶和一柱清香交织,供桌上的四时供品与早晚饭共存道教与天后妈祖文化,神仙就在你身边,信仰延续千年不变。
1, 妈祖信仰
对海口人而言,妈祖是重要的海神信仰。妈祖林默被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出生在莆田湄洲岛。由于航海与贸易的发展,妈祖开始被尊为海神。历经元、明、清等朝代对妈祖的多次褒封。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妈祖终列入道教神祇和国家祭典。
据有关记载,最晚至元代,海南已有多座妈祖庙,而后明清两代更是盛行,并延续至今。位于海口骑楼老街中山路87号的“天后宫”是海南年代久远、保存较完整的妈祖庙宇,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为藏在中山路老街里,无论从地面还是空中均已看不到全貌,只有左侧小巷里的指示牌提醒人们,这里有一处古迹。 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至今已700多年,集中展现了海口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和妈祖文化。据海南史书和方志记载,元代海南岛已建有妈祖庙5座,至明清两代,妈祖庙已遍及琼州府13个州县。嘉靖《琼州府志》有载:“今渡海往来者,官必告庙行礼,而民必祭卜方行。”
海口天后宫文物保护碑
天后宫正门牌坊
妈祖信仰起源为海上交通神灵,随着闽人南下入驻海南,也随着其神职功能的日益增加,灵异不断,封号屡增,其阴佑神职已扩大到国家社稷方面,司辖地域也扩展至沿海及内地。
海南岛四面环海,岛上移民或渡海而来,或以海为生。海南与海洋的深深情结,注定了妈祖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对于外来的闽粤移民,他们相信是在妈祖的保佑下才安全抵达海南的,本来就有民间信仰的根基;对于靠海维持生计的人们,妈祖就是他们的海上保护神。
妈祖祭典是在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日举行
天后宫内景
2,冼夫人信仰
海口得胜沙冼夫人庙,是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冼夫人是六世纪时岭南高凉郡人,俚族首领,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之一,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她历经梁、陈、隋三朝,一生致力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岭南发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生平事迹均见于正史。。梁太宝二年(551年),冼夫人因平叛李迁仕有功,被朝廷封为“护国夫人”。冼夫人带领俚僚民众归顺隋朝,被隋朝册封。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敕封冼夫人为“高凉郡夫人”道教与天后妈祖文化,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冼夫人被封为“慈佑夫人”,历代都歌颂冼夫人维护统一的事迹,后被演化成地方人格化的神灵,主司保境安民的工作。
冼太夫人纪念馆门口
冼太庙正殿内景
冼太夫人戎装骑马像
冼太庙狭小的二层楼正殿
3,海口西天庙
海口义兴街的西天庙是海南现存为数不多的年代较久、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古庙,也称“西天大士庙”,老海口一般叫它“西庙”。每天清早,庙前的小市场熙熙攘攘,卖鱼卖肉卖菜的、开店挑担摆摊的,两米余宽的小巷挤着日日相见的老街坊,各自开始张罗一天的柴米油盐。
据《琼州府志》记载:“西天大士庙在海口所城西二里许,祀王佐。”西庙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正门石刻“西天庙”横匾,为清代探花郎张岳崧手迹。庙里雕梁画栋,工艺细致,栩栩如生。400多年来,西庙因天灾人祸,屡毁屡建。
令人称奇的是,建在市井中的西庙供奉的既不是佛也不是仙,而是明代海南名士、爱国诗人王佐。王佐(1428-1512),字汝学,临高人,他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是明代“华南才子”之一。据说王佐从政二十余年,辗转于三府之间,没有升迁。同僚属吏深为婉惜时,他却毫无怨言,终生以曰清、曰慎、曰勤,三曰省身,年老时还手不释卷,手抖不能提笔就口述遣儿作录。他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既不趋炎附势,又不阿谀求容,政绩廉明,士民爱戴,有“仁明司马”之称,故“所居民爱,所去民思”。他去世后当地百姓自发集资在此修建西天庙,奉祀王佐,香客从不间断。在老百姓心目中,王佐不仅才华横溢,出口成章,而且胆识过人,爱民如子。所以,人们为他立祠祭祀,祈求地方安定、安居乐业。如今,西天庙已成为附近居民的文化活动室,偶尔也有虔诚的老妇给神龛上的王佐敬献一柱清香。
西天庙门口牌坊
西天庙门口喧嚣的早市
西天庙内的香火传承
记载王佐丰功伟绩和西天庙历史的斑驳碑刻
4,武圣庙
顺着西天庙前行,穿过一所小学院门和操场,才能看到别有洞天的武圣庙。西天庙供奉的是海南明朝文人王佐,武圣庙的“主神”则是汉朝内地武将关羽。这片区域原来叫之前叫关厂坊。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二,因公期而举行堪称海口最热闹的庙会,不是以西庙为主,而是以关帝武庙为主,九街六庙居民都会来该庙参加祭祀活动。因清朝以后,附近一片居民几乎全是生意人,大家崇奉的目光转向共同认可的关公。伴随着舟楫往来,从各地云集而来的商贾逐渐在关厂坊一带定居下来。商家们在码头边兴建武庙,除了倡导关公的忠义,更是彰显关公的武德予以自保。崇尚关公忠义并倡武德,是许多移民地区形成风俗的主要来源之一。
武圣庙正殿题匾神功浩大
武圣庙的门口对联
5,道教信仰遗存
位于北胜街与红城湖路交叉路口有座玉皇三清宫和陈公庙,严格说就是三间平房,玉皇三清宫前身是天庆观,亦称玉皇庙。原规模很大,后毁掉,仅存三尊大型石雕像,是一宋二明三件三清石雕像,三清之尊神分别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主管天上三仙界:玉清、上清、太清三界,故名三清。石雕像每尊高2.1米,约重3吨,是海南少有的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当地群众自觉建起房子予以保护。这间闹市中的小庙也开始接受村民香火。
6,佛教天宁寺遗存
天宁寺离五公祠一路之隔,只存一间十平米的正殿,庙里除了捐建芳名碑和两个后来仿造的小佛像,几乎别无它物。磕头的人基本能弯下腰,屁股后面就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回来查资料才发现其中玄机。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天宁寺号称海南第一寺院,琼州的许多名人逸士都在此寺留有史迹。宋太祖并崖州于琼州,改振州为崖州,合称“琼崖”;到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琼山县治和府治先后迁至府城,使府城成为全岛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位于府城的天宁寺,此时便成为海南第一禅林和全岛最大的佛教中心,从此香火旺盛,香客信徒满门。
但由于接下来的宋、元战乱,琼岛民不聊生,天宁寺一度破落。元朝统一中国后,至治元年(1321),时为亲王的图帖睦尔因宫廷内争,被皇帝放逐琼州,潜邸就在琼州城城南(今府城)。由此成为众多渴望北还的历代罪臣贬官中独一无二的皇亲贵胄。他常到天宁寺参拜,对该寺和海南的诸多人和物都怀有深厚情感。后来图帖睦尔继承了皇位,成为历史上唯一到过海南的皇帝。元天历二年(1329),刚刚登基不久的元文宗图帖睦尔为感琼州岛民的知遇之情,便下诏拨款修葺天宁寺,除了修葺天宁寺之外,又修建了一座“普明禅寺”,以谢“上天垂祐”。
曾经的海南第一禅林,如今的天宁寺
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开国皇帝朱元璋命令归拼神宇,琼州府设官专管其事,僧纲司按规定标准拆除了海府地区的无名寺庙,将其材料扩建天宁寺。扩建后的天宁寺有了更大的发展,拥有宏伟的大雄宝殿等殿宇及东西两边禅房、六祖讲坛等近百个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十分壮观,曾被称为“海南第一禅林”。然而这一切,连同寺院的众多国宝,都已经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之中,天灾乎、人祸乎,只有史家们知道。更多的市民和游客路过,看到的就是一把锁以及铁栅门内龛台上随微风轻晃的香火与烛烟。
岁月变迁,人们或许已经不在意其庙堂内诸神的身份,只要此神有灵应能保佑平安、顺利,能给人民带来好运就可以,不管此神的来历如何,是历史人物、小说人物、平凡人物、天上的神或西天的佛。
如今,高楼大厦代替了低矮渔村,原本打渔为生的海口人也成了都市居民,但朴素的各种民间信仰一直渗透在海口人的文化、风俗里,挥之不去。
文/佟鸿举 北京民俗特约作者
精品头条-来自微信公众平台
北京民俗()
推荐阅读:
上一篇: 常州一民间传说十殿阎王,原来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