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制片人李东珅:先舍后取
2023-08-27 18:03
纪录片《中国》剧照,图为唐朝时期和离的夫妻李巧儿和翟生。(受访者提供)
讲述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中国》第一季日前收官,其在互联网平台播放量和相关评分位居前列,获得广泛赞许。
纪录片如何展现浩瀚博大的中国历史,做到“叫好又叫座”?新华社记者近日就此与纪录片《中国》制片人、总导演李东珅展开对话。
影像著史,先舍后取
记者:这部纪录片被列为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创意选题。为什么将纪录片取名《中国》?
李东珅:中国,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中华文明经历了孕育诞生、成长壮大、鼎盛绽放的过程,历经数千年未曾断流,力量之源是什么?如何影响今天?我们想进行探寻。以沉甸甸的《中国》作为片名,令人激动、充满挑战。拍摄这部纪录片前后花了5年时间。
记者:这么广博的命题下,如何选取内容?
李东珅:纪录片《中国》探索“写”影像化的中国“通史”。影像著史,叙事必须先舍后取。所以,我们选取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最具开创性、转折性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要节点进行表达。
《中国》第一季时间跨度1000多年,以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4个部分秦汉历史的记录片,讲述了中华文化的诞生、国家制度的奠基、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融合,直至全面鼎盛之世的到来。我们试图用12集的篇幅,讲述一个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勾勒历史发展的大脉络,特别邀请了一批历史学家对所呈现历史逻辑的正确性、史实的准确性进行指导把关。
千年画卷,写意表达
记者:这部纪录片为什么选择以历史人物作为引线来展开?
李东珅:因为人的命运可以映照历史流变。第一集《春秋》讲述了孔子和老子的一场会面,虽然孔子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他的思想却穿越千年,至今仍给人类以启迪和滋养。最后一集的落点选择了“小人物”——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者阿倍仲麻吕、“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李巧儿和翟生、长安西市的粟特商人等。我们的认知是,历经一代代的努力秦汉历史的记录片,中国走向了盛唐,而盛世往往让一般人感受深切。记者:这部纪录片少有对白情节,节奏较慢,为何这样表现?李东珅: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传达更饱满的信息量。我们突出内容和历史时代大背景的连接,剧情往往会冲淡信息量。我们不想把纪录片拍成电视剧,必须选择“去剧情化”。
《中国》在影像上最大胆的探索是所有镜头放慢了一倍速度,用大量画面去表现古今人们共同的寻常生活状态:吃饭、读书、写字、出行、思考……手法的创新,让整部片子更加写意;我们希望以写意的表达,让观众静下心来感受历史。
纪录片《中国》剧照,图为回到鲁国的孔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读懂历史,更爱中国
记者: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李东珅:钱穆先生说过,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对本国历史能“略有所知”的朴素目的,就是我们的创作起点。了解历史的中国,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和热爱今天的中国。了解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更加自信。
记者:您和创作团队希望纪录片《中国》达到怎样的效果?
李东珅:我们希望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和孩子,通过这部纪录片感受到历史的力量,产生对历史的兴趣。这部纪录片展现的远非全部的中国历史,但像一扇门,推开这扇门,可以看到更广阔深邃的世界。
博大丰厚的中国历史,是永远值得珍视的宝藏,值得我们用“温情和敬意”去追寻、探求、展现、传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