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基础题
2023-06-11 15:03
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基础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对下图印章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片是锦衣卫的印章 ②它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它的出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④直接对丞相负责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A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2.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2.D 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在于皇帝高度集权。A、B、C分别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选拔途径、组成及办公地点,D反映的是军机大臣完全按照皇帝旨意办事。根据材料理解,正确答案为D。3.“读书人,最不济,背时丈,烂如泥。……三句玻题,两句承题……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明朝八股取士 B.清朝文字狱C.秦朝焚书坑儒 D.西汉察举制3.A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答卷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规定,内容从四书五经中选取,故可知A项为正确答案。
4.明朝中叶时“民当农时,方将举趾,朝为轿夫矣,日中为扛夫矣,暮为灯夫矣。三夫之候劳而未止,而又为纤夫矣——如此民奔走之不暇,何暇耕乎?”为改变此现象,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A.两税法B.募役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4.C 材料的有效信息为明朝中叶“民当轿夫打夫灯夫纤夫”说明农民负担的各种杂税多,为改变名目繁多的徭役杂税实行一条鞭法。5.明清时期,“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商品经济发展 C.八股取士D.理学的兴起与发展5.B 题意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商人地位提高。6.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利用喇嘛教以收功。……青海、喀尔喀、内蒙古及伊犁等处,皆为其檀徒(佛教信徒)”。为此清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是 A.平定漠西蒙古B.设置伊犁将军C.册封达赖、班禅D.实行改土归流6.C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喇嘛教”。 喇嘛教是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的宗教,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管辖先后册封达赖和班禅,后又设立了住藏大臣。7.14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对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蒙古族首领是①俺答汗 ②努尔哈赤 ③噶尔丹 ④渥巴锡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④7.C努尔哈赤是女真人,而噶尔丹虽是蒙古人但他却破坏国家统一,所以②③应排除。
8.明代管理黑龙江流域的机构是A.朵甘都司B.奴儿干都司C.乌思藏都司D.宣政院8.B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管理我国东北地区的行政机构。9.下图是马来西亚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委托中国钱币博物馆监制的一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铜章正面。据图3主图,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主题是 A.惊奇发现之旅B.和平友好之旅C.海外寻根之旅D.融冰之旅9.B 铜章中央位置以和平鸽、橄榄枝的高浮雕,寓意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使者,可知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主题是和平友好之旅。10.下列关于这四本书价值的叙述,对应不正确的是A.《三国演义》――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B.《水浒传》――中国第一部以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C.《西游记》――中国古代一部肯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D.《红楼梦》――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10.D被称为古代讽刺小说丰碑的是《儒林外吏》,《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明清历史卷,共20分。)1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图1图2图3请回答:(1)图1、图2分别反映的是开创于什么时期的哪项中央官制?(4分)(2)图3与图2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3分)(3)根据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
(3分)11.(1)图1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图2是开创于隋朝的三省六部制。(4分) (2)变化:废除丞相,六部由皇帝直辖。(3分)(3)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3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而均征之。……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资治通鉴》材料二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材料三 清朝统治者变通了丁银的征收法。其办法是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大多数地区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应征的丁银总额,按亩分摊到田赋中去。—— 摘自《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确定征收赋税数量的原则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2分)(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赋税制度其征收办法是什么?(2分)(4)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在征收依据方面怎样的发展趋势。
(2分)12.(1)原则:量出以制人(或根据支出的多少制定征收赋税的数额)。(2分)(2)人丁和田亩。(2分)变化: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2分)(3)摊丁入亩。(2分)(4)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土地。(2分)提高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B 丞相制度是在秦朝开始设立的,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不能笼统的评价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应该根据历史的不同阶段对丞相制度给予评价。2.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C.浅议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2.D “康雍乾”“军机处”“文字狱”都是清朝时期所独有的,后两者都极大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3.今天人们在赞美康乾盛世之余,不免会发出这仅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缕阳光的叹息。“最后一缕阳光”实指A.康乾盛世已然埋下隐患B.西方文明如日初升C.封建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D.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是无可挽回3.D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康乾盛世这样短暂的繁荣并不能改变这一趋势。4.明清时期,下列政策和措施使农民得到实惠的有 ①实行“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②扩大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③引进国外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地方民政和财政A.①③④B.①②③C. ①②④D . ①②③④4.B “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扩大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则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引进国外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承宣布政使司是地方的行政机关,并未减轻农民的负担。5.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得到推广B.力促进垦荒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贵金属白银已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5.C 首先要把握好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资本主义趋势,而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已经属于雇用关系,表明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故选C。6.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后修建分别镌刻着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纪功碑,以纪念平叛胜利。康熙征噶尔丹反映的是哪一对矛盾A.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 B.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分裂势力的矛盾C.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D.清朝皇族内部的矛盾6.B 噶尔丹称汗后,势力渐强,建立割据政权,威胁中央政权。清政府征讨噶尔丹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7.“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18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徙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鉴真东渡B.雅克萨自卫反击战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张骞出使西域7.C材料反映了鞑靼即蒙古族的一支,18世纪后半期的东迁正好与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史实相符。8.下列事件与郑成功收复台湾性质相同的是①浙江台州九战 ②雅克萨反击战 ③平定三藩之乱 ④平定噶尔丹叛乱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③8.C 郑成功收复台湾具有反对外来殖民侵略的性质,平定三藩之乱属于中央反对地方分裂割据的斗争,所以可排除③。9.明清之际,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A.兼容并蓄的政策B.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C.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的问世 D.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出现9.B一些开明的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明清历史卷,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10.李贽在《焚书》中说道:“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②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③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④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10.B李贽主张男女平等,这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抨击,故①②④说法正确,而材料并没有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的内容,所以排除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10亿亩4.1亿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分)(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6分)(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2分)11.(1)特点: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分)(2)时势: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闭关锁国)政策。(6分)(3)影响: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2分)1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上元灯词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节选自《乾隆御制诗》请回答:(1)间年“外域”有什么人曾来到中国?(2分)(2)“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政府的什么做法?(2分)(3)“人事天时诚极盛”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什么心态?(2分)(4)这种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4分)12.(1)传教士、西方殖民者(2分);(2)闭关锁国政策(2分);(3)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极度自信,妄自尊大(12分);(4)中国商人不能主动去找海外市场,手工业只能缓慢发展;中西文化交往断绝,阻碍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4分)。用心 爱心 专心
推荐阅读:
下一篇: 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