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清历史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南越王墓展区开幕


2023-05-23 16:03

2021年9月27日上午,“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吴林波,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牟治平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张磊副司长致辞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先生致辞

广州市人民政府吴林波副秘书长致辞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燕海鸣代表柴晓明院长致辞

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

开幕式现场

展览由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海丝申遗办、各联盟城市申遗办承办。展览共展出来自广州、南京、宁波等3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383件文物精品,为历年来参展城市最多、文物覆盖范围最广且展出文物较精的海丝主题联展。展出文物包括了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展览同时吸收了学术界关于海丝研究的新成果。展览分“港通四海”“货达天下”“异宝西来”“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鉴”五个部分,力图为观众朋友们呈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宏阔历史图景、“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生动人类故事。

该展览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的首个大展,展现了融合后的新气象和新征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海丝申遗项目组也为本次展览的策划提供了专业技术咨询。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10日。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海报

9月27-28日,由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办公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航线与贸易”学术研讨会亦在广州举行。此次研讨会得到学界及各海丝遗产保护和申遗联盟城市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广州、南京、宁波等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城市联盟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瑜梅,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领导在研讨会致辞,刘曙光理事长作题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海丝申遗》的主旨报告,安家瑶、沈阳、秦大树等20余专家围绕港口与航线、瓷器贸易、沉船研究、海丝遗产保护与申遗等课题发言并做交流探讨。

背景材料

海丝故事 余韵悠扬

公元前2世纪至19世纪中后期,人们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沟通世界中低纬度主要海域及沿海地带,构建起全球性商贸、文化、技术、人员交流网络,这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古代先民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与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各国之间开展了日益频繁的经济物品贸易、技术工艺传播、人员和平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为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丰富了历史内涵、奠定了合作基础。

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先秦,开辟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分布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类物质遗存,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承载着海丝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中国海丝遗产包括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基础设施,包括港航设施、海神祭祀设施及相关管理设施等组成的基础设施类遗存;二是由代表性窑址构成的生产设施类遗存;三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交往而产生的城址、寺庙、墓葬等产物类遗存。通过凝固在文物和史迹中的记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依然焕发生机,讲述着交流互鉴的海洋文明史。

2018年,由广州、南京、宁波共同发起,各海丝申遗城市携手成立了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并签署了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章程。截至目前,已有广州、宁波、南京、漳州、莆田、江门、丽水、阳江、扬州、福州、蓬莱、北海、黄骅、汕头、三亚、湛江、潮州、南通、连云港、苏州、淄博、东营、上海、威海、澳门、长沙共26个城市加入。在西太平洋的漫长海岸线上,一个个港口城市连接成线,所连接的区域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地区,集中展示了历史上黄渤海、长江流域、东海及台湾海峡、南海及珠江流域等区域连结中国广阔的内陆腹地,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活跃交流的航海实践,见证了人类依托海洋,通过各港口城市建立起全球性商贸、文化、技术、人员交流网络的辉煌历程。

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的成立极大调动了各地政府和群众保护传承利用海丝文化的积极性。目前,26个城市基本上都成立了海丝史迹保护工作机构,形成海丝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广州、宁波、南京、福州、北海等城市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研究中心。在立法保护方面,广州、南京、宁波、福州、北海、漳州、江门、丽水等城市已制定公布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对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在行政部门及专业机构的推动下,中国海丝史迹点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古老的史迹正在展现喜人的新姿。广州、南京、宁波、福州等地文物保护修缮、周边环境整治已完成并经过验收。其他城市工作步伐加快,北海市完成合浦汉墓群文昌塔区墓葬保护展示、环境整治工程及草鞋村遗址保护展示项目。连云港完成了孔望山摩崖造像、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实施安防保护工程。江门市完成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服务水平升级、周边环境整治。通过努力,各地史迹点周边生态环保趋势向好,景观环境质量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此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多地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遗产档案和监测系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文献资料和翔实数据。

联盟内部跨区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跨区域合作增多。2019年7月,连云港市倡议发起环黄渤海区域合作机制。今年,广州正推动建立和完善南海(含北部湾及珠江流域)区域合作机制。近年来,联盟先后组织赴扬州、南京、宁波、青岛、威海、蓬莱、北海等地进行调研和交流。2018、2019年,先后赴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尼、菲律宾等国开展“丝路花语—海丝文化之旅”活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各地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今年,各联盟城市联合举办“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持续推动了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阐释、展示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

古港史迹 扬帆通海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极为罕见的,伴随其两千年演进历程始终、持续繁荣的跨板块节点,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依托的国际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两千年岭南文明中心地、两千年海丝贸易始发港,广州留存了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2012年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广州六大史迹点成功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预备名单。

公元前203年,秦将赵佗以秦岭南三郡为主体,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秦汉时期的南越国留下了具有海外文化因素的考古遗存: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州两千多年来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海上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特别是南越国和南汉国两个政权的中枢所在,在南海海上贸易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遗址出土的八棱型石柱、青釉砖瓦以及十六狮柱础石等体现中西建筑技艺的共融共通;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大型彩绘石室墓,南越文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原支非洲象牙、红海乳香等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批海外舶来品,船纹铜提筒上的船纹反映了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肇始时期广州地区的航海实践。

宗教遗存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宗教传播的重要作用:光孝寺是岭南保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佛寺,被誉为“岭南第一古刹”,是六朝时期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也是历代中外高僧重要的驻锡和译经的佛教道场,体现出宗教仪式和建筑式样的跨海交流。唐宋时期广州城西设立外商居住区——“蕃坊”,怀圣寺位于“蕃坊”的中心区域,相传为唐初来华传教的阿拉伯先贤萨义德·艾比·宛葛素主持修建,怀圣寺光塔见证了伊斯兰教创立初期经阿拉伯先贤沿海路传播到中国的历史过程;清真先贤古墓是萨义德·艾比·宛葛素的陵墓,见证了伊斯兰教早期沿海路传播至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以自身的习俗和传统接纳、融合外来文化元素的体现。

南海神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祭海神庙,见证了中国古代海神信仰发展及广州港的历史变迁,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的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记载了南海神庙早期祭祀仪式,碑文中提到的“不习海事”中的“海事”一词,为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

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

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迹

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石国鹏历史明清

南越文王墓

2017年4月,广州被推举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牵头城市,在海丝申遗工作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四海通达 交流互鉴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着眼于海丝在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融合中发挥的纽带作用,多角度呈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和繁荣历史变迁的全貌,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传承的视角下,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厅现场

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文明最重要的载体,由古代航海国家伟大的航海实践、繁荣的货物贸易和广泛的人文交流构建起独特的时空网络,“港通四海”从参与本次展览的各大城市出发,以柜外图文展示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在物资、技术、人口、购买力等方面为跨板块航行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将中国与世界连接。“港通四海”堪称是海丝申遗城市联盟的一次巡礼,22城精品文物齐聚广州,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立体了解海丝历史的机会。

“货达天下”罗列了古代中国的对外输出商品——丝绸、陶瓷、茶叶,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承载着鲜明的中国元素,在遥远的国度吹起了一股底蕴悠远的“中国风”。外销丝绸产品在明清时深受西方追捧,种类多样、工艺精美,此次展出的清象牙扇骨雕花卉人物纹扇面刺绣花鸟纹折扇体现了明清时精湛的中国织绣技术和专为外销而设计的图案款识;茶叶贸易见证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出土的宋代东张窑黑釉盏等器物见证了宋元时期茶风盛行并影响至海外的文化现象;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瓷器主要产地,唐代上林湖越窑青瓷和长沙铜官窑瓷器等远销海外,宋元两朝开创了以德化窑白瓷、龙泉窑青瓷为代表的中国贸易陶瓷盛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深受海外市场的青睐,延续了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

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

黑漆描金彩绘人物纹锡胆茶叶罐 清末

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石国鹏历史明清

越窑青釉执壶北宋青龙镇遗址出土

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

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瓷罐 元代原龙泉县戌寅年墓出土

秦汉时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逐渐繁盛,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的香料、玻璃珠玑等贸易品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广州、北海等地出土的许多文物即为明证,合浦汉墓群出土的琥珀、玛瑙和玻璃等海外珍宝见证了西汉中期岭南地区经东南亚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贸易航线。唐宋时期,随着“广州通海夷道”的成形、市舶机构的进一步完善,海外的人员和商品持续输入,扬州地区出土的唐连珠纹金手镯和唐嵌宝镶珠镂空錾花金戒指等金银器,广州康陵出土的一批南汉玻璃器体现了海外商品的持续输入。到了明清,以宫廷珍藏为代表的西方工艺品也成为了时人追逐的潮流,“异宝西来”,不仅充盈天子国库,也行销市井之间。

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

金花球串饰 汉代 合浦县北插江M4出土

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

银盒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从国家到民间,海贸管理、设施支撑、技术保障以及精神庇护等种种为缔造和平繁荣的“海事千年”提供了层层保障。历朝历代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为外贸提供了和平稳定的交易环境:隋以前,对外海贸管理以地方为主,国家导向的海贸管理始于唐王朝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宋朝政府进一步完善市舶机构,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启了官方海外贸易的鼎盛时期,此次展出的马伯乐《郑和像》、周闻墓志拓片等文物见证了这一壮举,及至乾隆时仅保留广州口岸一关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广州十三行行商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展出的多件外销画如十三行风景玻璃画令人仿佛置身繁华商行之中。展览还着重介绍了唐代宁波和义路码头遗址、金代黄骅海丰镇遗址、元代苏州太仓樊村泾遗址及至明清广州黄埔古港遗址等各历史时期特征典型的港口、码头遗址,这些基础设施为共生共荣的海洋贸易体系提供里有力支撑。人类航海知识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提供了技术保障:从秦汉时兼具风帆和尾舵的原始船型再到明代福船、广船、沙船三大传统船型,造船技术持续发展,各海域打捞的古代沉船实证了不同时期造船技术的发展,以风帆技术、航海罗盘以及“过洋牵星术”为代表的航海技术不断革新,保证了船上人员和货物安全抵达大海彼端。面对浩淼无垠、神秘莫测的海洋时,涉海人群为了战胜凶险,还创造出祈风和祭海等典礼仪式祈求航海安全。

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

十三行风景玻璃画 清代

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

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拓本局部

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石国鹏历史明清

束腰银铤 金代 海丰镇遗址出土

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

玉雕观音 宋代 “南海Ⅰ号”沉船遗址出水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随着贸易交流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宗教相互交流和碰撞,纺织、制瓷技术的外传和金银器制造的输入让中西技术进行互补融合,此外,贸易交往还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带去了极具东方特色的香料文化、医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一批批海外来客带着异域的宗教、艺术、文化和科技通过海路进入中国,也使中国的文化和观念通过海上航路广为传播。

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

象牙透雕庭院人物天使纹盒 19世纪

海清寺阿育王塔鎏金银函北宋

石国鹏历史明清_明清宫苑周边历史遗迹_明清北京老宅门历史

通草水彩市井人物图——买番货

大道通途 再书华章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大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是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财富,研究、保护、利用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面对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丝宝库,海丝联盟城市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海丝史迹点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未来,作为海丝申遗牵头城市,广州将积极担当责任与使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海丝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中继续绽放异彩。26座海丝联盟城市齐心协力,为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再添新的助力,书写全新一页海丝华章。

推荐阅读:

历史题材的电影那么多,哪一部电影最让你印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八卦文化网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