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考王时期天文出现了什么样的天文天象?
2023-07-19 16:08
观测天象是形成历法的基础,只有认识历法才会理解其背后的天文真实含义。天象观测形成历法,需要至少几百年乃至数千年的数据资料以及测算,还必须有专业人员负责(人员机构)、观象台(基础设备)、先进发达的文字与数学体系支撑等,简单来说缺一不可,这还未涉及群体社会与生产力等综合性因素。
此前文章已大致说明了昼观日影与夜考极星有关内容,现在再来认识中国古代传统历法,现有具体明确记载的古代历法(曾使用)多达一百多种,本文主要先介绍先秦以前历法概况,如未能展开有待后文论述连载。现代考古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六十甲子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经非常发达,"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湛,宋有了韦,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论图经。"《甘石星经》是甘德与石申的两部著作又再次合录,书中说明了多达千余恒星天体,还明确解释日月食现象的发生原理,即使在现代科学也是重要的天文参考文献。周考王时期天文历法出现了天象模型与数学方法高度结合的形式转向,比如《周髀算经》即是这种天文数学的代表。
历法是根据天象观测,通过推导运算而制定的时空法则,必须符合天体运动事实的(预测)验证。历法是为指导人类生活、适应满足社会活动安排的需要,历法的起点称为历元,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则称为纪元。
太阳从东(東)方升起,在天空连续不断移动而隐没在西方,直到同样再出现东方地平线上——这就是俗语所说的一天(也称一日)。太阳的起点在中文记作“旦”、“東”、“卯”,日正午时为“杲”,太阳消失或落点是“杳”、“酉”)。以太阳运动回归(年)周期(古代称为黄道)的标识形式属于太阳历,当然仅仅这样简单的时间计数方法——还不足以成为历法。
月亮有月相朔望(圆缺盈亏)变化的运动周期也可以来计数(一天以及每月),以月相与运动周期(古代称为白道)的标识方式属于太阴历(也称阴历),月亮周期变化对地球也有重大影响,以月相来计日纪时(天数、月份、周年)却与太阳运动实际上两者并无关系,因此才有(太)阳历与阴(月亮)历的两大类区别。需要注意,古代阴阳观念虽然与太阳月亮是有重要关系,但不能认为阴阳就是代指太阳月亮,商周时期“日与月”是明确指称天体的名词。阴阳(正体字形)以及太阳太阴的名词字义,有时还有其他内涵所指,具体解释此处从略。以太阳与月亮周期来结合运用的标识算法体系,也就是阴阳合历。
通常历法即上述三大类,现代社会通行世界的"公历"属于太阳历,中国传统农历属于阴阳合历。由于近代通用公历,把传统农历当作“阴历”实是误称——严格来讲,中国农历是阴阳干支三合历。本质而言,历法皆根据天象——只有星历(通常主要以日月,也有少数其他星体作为辅助纪年)才能构建确定时空结构模型,既可以提高历法测算精度,还有更多实际用途。“时间与数字的关系概念”虽然是天文历法的核心而绝非全部,重大作用与意义是在于预测指导人类如何生存,时间在天文系统表示为(宇宙)空间中相对位置运动关系。或许可以借助“宇宙——时空”词语演变,认真体会在传统中文语境里究竟有哪些异同之处。
“年与岁”两字作为时间概念表示,现代人们一般已经很难区分了。可是比如有人问你多大了,回答一定是现在**岁,有些重要的文化系统已经深藏在潜意识当中,我们虽不知道却会默认遵循。在中国传统历法,年表示运动回归周期,岁代表历法的纪元初始(成纪、岁纪)——“岁以及岁首”属于人为规定概念。举例来说,过年的习俗有守岁、压岁钱。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岁星(即木星)在古代天文不仅有重要地位,历法传统上有岁星纪年,还有起源于炎帝以及商祖契(阏伯)的大火星(心宿二)历。本人认为,一个古老成熟文明的历法传统,在其文化以及语言文字一定会有类似“年与岁”的概念区分或是现象呈现。
纪时必然要有起始,这也是历法的历元以及纪元(年月日关系以及度数量的运算编排),纪元规则与观测天象(实践)结果有密切关联。如何纪年、月、日、时——包括季节以及每天当中确定计时,这些纪元(时)关系规则是构成历法的基础重要内容。只有在区分确定年月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安排活动、预知季节来临以及气候变化、记录历史事件等等。先进发达的历法体系背后,实际上与所在地理区域的天文(天象)、农业、语言文字、数学等领域发展文明具有高度同源关系。
中国历法起源极为古老悠久(文明史至少万年以上),几乎所有历法演变分支都可以找到源流传承,纪日纪月纪年方法广为流传世界各地。随着科学研究进展发现,并且有相关资料与记载提供越来越多的依据佐证。
星期纪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大星体(古代名称七曜、七政)顺序来记日天数,虽然在名称形式也有所演变,至今已然普及全球使用。七曜名称与炎帝历法的记载有关,《路史》三朝具于摄提,七曜起于天关,所谓太初历也。大意是说,在寅年寅月寅日,日月五星会合,并且从“天关”星开始。黄帝时期始称“七政”,尧舜禹一直沿用到于夏商周三代。七曜与七政的名称次序略有差异。日月五星等七星名称,主要是指五星与五行名称完全同用(大禹时期洪范篇记载是有所不同区别)——实际如此称谓出现于汉朝。旬日计数法——主要是十日一旬纪时(数学领域定型成为十数进位制)。“九与十二”数的纪时计日方法未成主流,另有演变存在历法中。
以月亮圆缺周期方法来标识计月——是最为符合天象自然的形式(主要纪时缺陷在小尺度每天准确计时以及起点,大尺度年以上时间都有计数与辨识的极大难度),其他所谓“计月”多数属于人为定义的数学概念。按现代科学认识来描述,月亮运动的恒星周期小于回归(朔望)周期——古代天象测算月亮白道升交点约27有余(取28数,因此配置二十八星宿)、朔望数约为29.53(取自然整数则为大小月份)。“朔”在天象就是日月地三星位置处于一线,古代称为(日月相会)合朔(晦朔),朔表示时间是指农历初一,所谓“正朔”即是必始于正月初一——尚书记载,尧舜禹时期公开举行传位大典就是正月上日、正月朔旦。
岁星在二十八宿上运行周天约十二年,岁星其运行过程称为“次”,这是岁星纪年。十二次是沿天球赤道,自北向西、向南向东逆时针运行,顺序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由于岁星纪年由西向东的逆时针运行,观测(视运动)日月由东向西运动不(方便观测)一致,古人假设虚拟“太岁”纪年方式,就是设想如日月运动方向一致的“太岁”在天球自东向西移运行,称作十二辰。十二次与十二辰的两者运行方向正好相反,十二辰以子为首顺时针运行,十二次以星纪为首逆时针运动。后来在天球模型测算中十二辰次都采用等分约为30度,十二时辰都使用地支系统,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代表农历十一月,或是每日夜半十一点子时开始。天干地支互相组合,即是六十甲子次序,可以通用于纪时年月日。
论及日月周期关系,可参考《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摘选如下。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在此简要解读以上节选内容,本文仅从天文历法方面,并尽量以现代知识概念说明如下:
伏羲初始设立周天360度,以规律星体运动周期。十日一旬、六次后又作为甲子,黄帝又以六甲而周行天度(60度而乘六次)。周天360度与太阳周期年365.25天数两者之间换算通约,周年气数制约化生万物。日月运动关系(能量变化)又以15度作为节气之数。日月(地)轨道比例(率)——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所以是有二十八(星)宿舍——360度以13(有余奇数)分之则为二十八星宿,或是360度除去月相周期(大约27.3至27.8恒星周天数)。二十八星宿的选定设置,首要因素是由于月亮白道,古代天文记载由此称谓“日月五星运行出没”周天宿舍的标识。
五日一候、三候一气(15)作为约数(阴阳参合的基础数),30作为均数(齐数。有形之物用数)——比如古代“陶均”形拟天象,(名称与功能)人为造物亦如天工。三十斤为钧,又冶金配比制器。三十里一舍(里程单位以及客店旅舍),又以退避三舍表示某种礼敬。三十辐共一毂,古“车”制式虽难以考证,却可以推知与斗辰周天体系的定型有着高度关联。30度内涵有平均、等约、齐(匀)物的作用。古代天象15/30/60/90是使用常数,日影阴阳变化关系是以冬至与夏至分界点呈现成倍递增与递减,周天360又以15度均分之即为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伏羲时期,最早即有四时八节,《古三坟》就有物候、气候与时节关系的记载内容。二十四节气系统完全成型不晚于夏代,与物候、气候的关系配置大概在商代中后期固定,主要原因在于距今6400年到3500年期间地理气候(中国区域)发生极大变化,当时世界范围内是否同样如此?比如大洪水时代(约4500年前后)的事件发生什么原因。中国古史记载与现代考古提供了很多证据表明,当时中国广大地域(例如北部黄河流域)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大象等(亚)热带动植物、水生贝类以及海洋生物非常多见。舜禹时期、商代后期发生过两次环境气候突变(上述情况非常需要从现代多领域学科进行研究),商代中早期还有中原地区获象的记录(例如河南简称豫),具体情况今人很难想象。以至于周代典籍记载与社会生活中只能凭空想“象”了。
传统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地理气候(四季分明)关系紧密浑然一体,并不是一个个添加积累形成,而且与人类早期渔猎农业活动有关,也不是单独太阳历计数得出的时间概念八卦病象图,例如地中海区域与亚欧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四季气候,春夏秋冬四时都模糊不清,又怎么有春分与立春的定义区分。至于古埃及的太阳历更加神秘诡异了,观察到天狼星(偕日出)居然可以得出太阳年周期了,据说是发现每年360天有误又修改为365天。
现代通用公历也称格里高利历(1582年基督教教皇颁布启用),在此之前使用儒略历(据说源自古埃及太阳历),俄罗斯等东正教会至今仍然使用儒略历(特别是宗教节日)。1582年10月4日之后即为10月15日(星期五),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
改用新历是因为儒略历纪时误差已多达十天,例如325年定春分日3月21日已经在日历提前到3月11日。这段信息表明,春分日规定启用或者儒略历始用于325年才会有十天误差。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此节日规定是由基督教会公认。此句话却表明“春分”不能单独指定某日期,月圆明显是阴历十五或十六——同样也不能指定该日期,“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无实际意义,只是七天顺序计数作用),三者计时方法联用意味着什么?公元前后耶稣受难事件,当时没有明确记日的历法系统——否则不必有“春分月圆”难以确定日期之说,或者古罗马会使用中国农历纪时,类似这般古老文明历法许多矛盾难解还是多种杂凑组合,或许历法神秘实在不易理解,至少可以肯定绝非是纯粹准确的太阳历与节气测定了。
斗辰二十八星宿周天体系——不仅有文献资料与天文学术历代传承,现代考古和多学科研究发现不断提供更多形式内容的证明。1988年末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公开报告——在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三组用蚌壳砌塑的人形与动物图案。一组保存较好,为墓主与龙虎图共组而成,墓主男性仰卧直肢平躺在中间,两侧分别为龙虎图,二组位于前者南边,由龙、虎、鹿、蜘蛛等图像组成,三组位于二组的南面,由人骑龙和虎的图像组成。三组蚌图大体作南北方向直线排列。
三组蚌砌图案南北排成一列形成整体子午线。当时蚌砌图案可能不止三组,由于多方面原因并未全部发掘呈现。遗址发现充分说明了北极天道崇拜由来已久,也可以借此理解,后来道家太一(道)信仰以及龙虎鹿三蹻(矫)渊源。或许所谓日月鸟等图腾崇拜大多是后人误解,“某图或某物”是特定内涵的象征而已。
斗辰四象星宿周天已经大体成型,与曾侯乙出土箱漆画斗辰四象二十八星宿周天是一系同源,说明《尚书》以及汉朝诸多典籍的记载,不是出于后人凭空杜撰,也证明“周髀”测影的(书籍命名)真实来由与传承方法依据有序,正确理解汉朝增加“算经”之名的用意。尤其近代以来疑古太甚,至于把典籍所载不足为凭或者仅作底限认定。西水坡遗址发现证实了当时通过周天星象已经(至少)测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目前我国史书记载纪年——周历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此前年代考证只能根据文献留存、天象、历法等资料来进行推测。现代众多学者从多领域进行古史文化研究,在古史断代取得许多成果(需要注意:上古所有氏号非仅指一人,也是部族世系名称),此处引用有关公开论文资料的部分内容如下。
贵州学者蒋南华研究认为(此处所引用非其原文,因其断代方法依据以文献与历法研究为主,本人理解选述内容大意),炎帝时期距今约7000年,黄帝时期距今约6500年,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300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署名作者赵永恒等(从文献历法天象、软件模拟计算),通过天文年代学计算和分析……以历法起始日为准,炎帝(太初历)在公元前4951年,黄帝(调历)在公元前4377年,颛顼(历)在公元前2807年,夏代大约始于公元前2070年。此处方便历史习惯本人再补充如下,帝尧约公元前2400年。夏代约公元前2049年。商代约公元前1618年到公元前1057年。
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黄帝因之八卦病象图,初作《调历》。历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历。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庙,营室也,冰冻始泮,蛰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圣人为历宗也。汤作《殷历》弗复以正月朔旦立春为节也,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为元首,下至周鲁及汉,皆从其节,据正四时。夏为得天,以承尧舜,从颛顼故也。《礼记》大戴曰虞夏之历,建正于孟春,此之谓也。
以上文字内容说明,黄帝调历以冬至初一的四甲子作为起点(其后有所修改演变六种)。颛顼历法改元“岁首正朔”,尧舜禹时期沿用此例,夏历岁首建寅,商(殷)历岁首建丑,周历岁首建子。此后汉朝(汉武帝太初历)使用夏正建寅正朔至今未变。也就是说,历法传统差异在于冬至岁首与岁首立春是重要区别,各有不同(不限于历法方面)实际用途。近代又以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过年,许多传统观念也就容易混乱了。例如生肖属相与八字命理都是以立春为界限,生肖也不存在有什么阳历与阴历两种说法。
黄帝开创干支纪元(黄帝调历),也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后世称四甲子(后世历法的四甲子,极难出现与天象相符),当时七星连珠也就是日月水火木金土连成一线,史称“齐七政”。当天初一冬至作为岁首,又以夜半子时为日首。这就是传统所谓的黄帝纪元。 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与习俗,每日始于夜半子时,现代时间60进制的根据都源始自黄帝历法。
推荐阅读: